失去

新时期,优质发展的浪潮汹涌澎湃。山东在千帆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是什么?答案无疑是海洋。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探索新路径,拓展新空,打造新模式,推进质量变化、效率变化、动力变化,培育和拓展新动能,是打造山东新发展优势的必由之路。

海洋经济优势明显,前景广阔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增强海洋管理能力。毫无疑问,山东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濒临黄海、渤海,东临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临黄河流域广阔腹地,北接京津冀,南临长江三角洲。它是中国南北开放、东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在海上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山东海岸线长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1/6;相邻海域15.9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岛屿589个,海湾200多个,青岛、日照、烟台三大港口4亿吨以上;海洋生物、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首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积极开发建设海洋。20世纪90年代,山东率先启动了跨世纪的“海上山东”工程,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2010年,山东成为全国首批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

2018年5月,山东发布《山东建设海洋强省行动计划》,提出建设充满活力的海洋、和谐的海洋、美丽的海洋、开放的海洋、幸福的海洋,进一步明确了海洋强省的丰富内涵。为此,山东将实施“十大行动”,即:海洋科技创新行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世界级港口建设行动、海洋新兴产业扩张行动、海洋传统产业升级行动、海洋智能突破行动、军民深度融合行动、海洋文化振兴行动、海洋开放合作行动、海洋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同时,方案还给出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时间表:到2022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海洋经济新旧动能不断转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海洋强省建设全面实现。重大突破;到2028年,海洋创新能力强,市场主体活跃,海洋生态良好,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实现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战略转型,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到2035年,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先进、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强省。

激活科技创新的力量,

建设“智慧海洋”

建设“海洋强省”,科技是核心关键,也是重要保证。要玩好海洋经济这个游戏,“智慧海洋”是关键的一招。

山东省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个,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10个,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重量级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山东派驻海洋领域的院士有22人,海洋高科技人才约占全国的40%。

“十五”以来,山东承担了全国海洋领域近一半的“973”、“863”计划项目,实施了“透明海洋”、“问海计划”等重大海洋科技项目,催生了一大批对海洋产业具有显著拉动作用的科研成果,显著提高了解决重大海洋科学问题和创新海洋科技源头的能力。

目前,山东涉海企业拥有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海洋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涌现出CIMC莱佛士、胜利高原等一批创新型企业。

在海洋信息技术领域,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10米大型海洋数据浮标系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00%,在台站观测系统、水下探测系统、声学潜艇标准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中自动站观测系统占全国海洋站观测网的40%。

在海洋工程和装备领域,山东实现了多项重大创新,如世界首艘半潜式游艇专用运输船、世界首艘30万桶圆柱形储油加工船、中国首艘豪华远洋渔船、世界最大的动力压裂车等。特别是自主开发的半潜式和自升式多类型海洋钻井平台,占国内市场的80%,全球市场的20%以上。

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山东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海洋药物研究资源和实力。以海洋多糖研究为突破口,在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等海洋药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功研发并上市了国内首个海洋药物海藻酸钠。

在《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提出的海洋强省建设“十项行动”中,海洋科技创新被放在首位,重点是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未来,山东将逐步实现海洋信息感知透彻、超级计算互联、全数据共享和服务智能应用,提高海洋事务决策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充分发挥海洋优势,打造“海上粮仓”

海洋是人力资源的宝库,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已成为全球共识。山东一直在“智慧海洋”的引领下,高水平打造“海上粮仓”。

山东省的海水养殖业经历了五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大型海藻的养殖和繁殖技术得到突破,海藻养殖成为重要的海洋产业,被称为第一次浪潮;80年代人工亲虾培育成功,被称为第二次浪潮;20世纪90年代,海湾扇贝引进并突破了工厂化养殖的关键技术,形成了海湾扇贝养殖的新产业,被称为第三次浪潮。世纪之交,以大菱鲆和牙鲆为代表的海洋鱼类产业化和深水网箱养殖迅速发展,被称为第四次浪潮;近年来,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养殖和增殖规模迅速扩大,被称为第五次浪潮。

五次工业浪潮使海洋水产养殖从养殖品种发展到大规模产业,但没有更大的突破。为了促进山东渔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山东海洋与渔业系统和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为支撑的近海海洋牧场,掀起了海洋渔业发展的新一轮产业革命。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利用大型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系,利用自然海洋生态环境,人工释放经济海洋生物,如在陆地上放牧牛羊,有计划、有目的地放养鱼、虾、贝类和藻类等海洋资源。山东海洋牧场有抛礁型、底播型、田园型、装备型、捕捞型五种类型,是建设“海洋粮仓”的主战场。

海洋牧场改变了过去资源消耗和要素投入的粗放生产方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了渔业资源的有序利用;它可以促进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加快渔业从注重产量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发展。同时,有助于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新的产业和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新六产业”发展。传统渔民也登上了规模经营适度的“快车”。

比如钓鱼型海洋牧场,以休闲海钓为核心,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高尔夫”,以及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设施。渔民不再仅仅依靠天气吃饭和“捕鱼”为生,而是可以通过提供海上服务赚取固定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目前,山东已支持建立15个省级休闲海钓基地,4年接待游客240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超过5亿元,带动旅游消费超过60亿元。“渔父钓鱼”品牌在全国各地展开,“去山东就能钓鱼”成为业界的共识,成为山东旅游业的新热点。

实施“透明海洋”工程,

建设安全的海洋

建设海洋强省,首先要重视海洋安全。为了实现海洋的安全,迫切需要海洋科技和工程的基础支持,建立海洋观测系统,获取海洋环境的综合信息,实现海洋状态、过程和变化的可知和可预测。2014年,山东率先启动“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

“透明海洋”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以来,填补了国内空两项空白。一是成功研制了4000米深海自沉浮动剖面观测浮标,使我国具备了连续观测全球海洋4000米的能力,填补了国内剖面循环探测技术的空空白。二是成功研制了4000米深度的电磁采集站,完成了海底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试验,填补了我国深海电法测量探测空的空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日本之后第四个能够测量研究水深超过3000米水域近海电磁场的国家。

不仅如此,“透明海洋”科技创新项目还成功完成了全球最大的区域性海洋潜艇观测网——南海潜艇观测网的维护和扩容,实现了全球首次包含丰富的多尺度动态过程。全面覆盖和完整监测南海深海盆地;全球首个马里亚纳海沟长期连续海洋科学综合观测网建成,为我国深海研究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首个西太平洋深海海底数据系统发布,实现了深海数据信息的开放共享,创造了国内外文献记录清晰的深海数据实时采集最长工作时间,标志着中国深海勘探和科研能力稳步提高。

海洋牧场海面以下的状态在感官上是看不见的,数据上是不准确的,也不是实时的,因此对海洋牧场的生态环境是不可控的,一般处于“未知”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山东率先启动了全国海洋牧场观测网建设项目。通过高清水下视频系统,对海洋牧场海域的生物生长和活动进行在线实时观测,实现海洋牧场海面以下生态环境的“可视化”和生物群落的“识别”。

建立全面的海洋立体观测网络是“透明海洋”工程的关键一步。《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建成100个海底观测站和100个集观测、管理与保护、救援、供应、旅游、环保为一体的近海多功能平台,初步形成覆盖全省近海的山东海洋立体观测网。

创新环保路径模式,

建设生态海洋

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海洋强省”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013年和2016年,山东分别完成了渤海红线区和黄海红线区的划定。全省划定海洋生态红线224条,总面积9600多平方公里,占全省管辖海域总面积的20%,实现重要海洋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全覆盖。

2010年,山东省制定了《海洋生态损害赔偿暂行办法》,2016年正式颁布了《山东省海洋生态赔偿管理办法》,形成了完善的海洋生态赔偿体系。截至2017年底,山东已征收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10.41亿元,全部用于受损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恢复。

山东按照“一城一线”、“一城一策”的思路,在日照、烟台长岛、青岛等地组织实施了“海洋生态文明专家行”活动,并邀请高层智库专家采取走、看、问、答等形式就当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咨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可操作性、实效性的制度成果。

2013年至2017年,山东安排省级资金18.92亿元,获得中央补助资金12.81亿元,在全省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350多个。

水清、滩清、岸绿、湾美、岛美的美丽海洋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山东省建设海洋强省行动计划》明确了在全海域实施生态红线制度的时间表:2018年将对224个生态红线区进行综合治理。下一步,将研究和实施沿海建筑撤退线系统。原则上,海岸线1公里范围内不会新建建筑。

文字来源:中国山东网图片来源:网络

1.《海上山东 “海上山东” 与 “海洋强省” 之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海上山东 “海上山东” 与 “海洋强省” 之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79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