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可以说是人手一台电脑。它不仅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这个世界,我们很庆幸这一伟大的变化,有必要谈谈这家熟悉的公司3354英特尔公司的发展历程。(威廉莎士比亚。)。

1971年,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这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它有2300个晶体管,虽然功能相当有限,运行速度慢,还被当时的IBM巨头轻视。但是它却是划时代的产品,它第一个运用到个人使用的微机中。从此以后,Intel开启了我们现在熟悉的“CPU发展之路”。

Intel芯片的原型4004

1978年,Intel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与之同时还生产出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我们把这些指令集称为X86指令集。虽然以后Intel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Intel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后来由于AMD和Cyrix等公司兴起,商标注册出现了问题,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与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

Intel的X86

1979年,Intel公司又推出了16位的8088芯片。到1981年时,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从此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Intel的8088

1982年,Intel又推出了划时代的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88有了质的飞跃,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的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从80286开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Intel的80286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随后又陆续推出了一些其它类型的80386SX、80386SL、80386DL、80386SX 等。

Intel80386SX

1989年,Intel推出80486芯片,它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其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它性能比80386DX提高了4倍。后来也生产出80486DX、80486SX、80486SL等类型。

Intel486SX

我们所说的286、386、486电脑就是用的这些芯片,通过芯技术不断改进和微机市场的发展,Intel从此奠定了他的巨头地位。

当286、386、486等产品深入人心后,人们开始期待586的发售时,Intel却不再以80x86系列命名。1992年,在纽约第十届PC用户大会上,葛洛夫正式宣布Intel第五代处理器被命名Pentium,而不是586,这一宣布出乎许多人预料。

其实,Intel公司对此次更名“蓄谋已久”。因为在此之前,AMD与Cyrix公司看Intel公司的产品大受欢迎,他们生产的处理器也便以这些数字命名,对此Intel虽大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当时法律规定,数字不能用作商标名称,无法注册。也就是说没有商标权,大家都可以使用。作为“偏执狂”的葛洛夫曾说“如果要命名586,就请从我身上跨过去”可见当时Intel管理层对重新制定品牌战略的决心。

经过广泛的命名收集活动,大家集思广益,最终投票决定使用Pentium作为新产品名称,寓意处理器的强大处理能力和高速性能。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奔腾。

刚开始发布了一款Pentimu Pro,虽性能有所改进,但仍未和市场其他产品拉开,在加上价格十分昂贵,最后匆匆停产,可以说是一个失败产品。

Pentimu Pro

1996年底Intel推出了奔腾的改进版本:奔腾 MMX。MMX技术是Intel最新发明的一项多媒体增强指令集技术,即“多媒体扩展指令集”。是Intel公司为增强奔腾CPU在音像、图形和通信应用方面而采取的新技术,其处理多媒体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MMX技术不但是一个创新,而且还开创了CPU开发的新纪元,后来的SSE,3D NOW!等指令集也是从MMX发展演变过来的。

奔腾 MMX

1997年五月,Intel推出了奔腾 Ⅱ。第一代奔腾 Ⅱ核心称为Klamath。作为奔腾Ⅱ的第一代芯片,它运行在66MHz总线上,主频分233、266、300、333Mhz四种,接着又推出100Mhz总线的奔腾 Ⅱ,频率有300、350、400、450Mhz。 为了击跨竞争对手,奔腾Ⅱ首次采用了最新的solt1接口标准,它不再用陶瓷封装,而是采用了一块带金属外壳的印刷电路板,该印刷电路板不但集成了处理器部件,而且还包括32KB的一级缓存。奔腾ⅡCPU 是以203平方毫米的工艺制造出来的。处理器被固定到一个很小的印刷电路板(PCB)上,对双向的SMP有很好的支持。除了用于普通用途的奔腾Ⅱ之外,Intel还推出了用于服务器和高端工作站的Xeon系列处理器。

奔腾 Ⅱ

奔腾ⅡXeon

奔腾 Ⅱ的推出进一步确立了Intel在芯片市场上的霸主地位,从此Intel芯片开始了它高速发展之路。

Intel为了重新抢夺低端市场,1998年推出了一款性价比很高的CPU——Celeron,即我们所知的赛扬处理器。最初的Celeron采用0.35微米工艺制造,接着又出现了0.25微米制造工艺的 Celeron333。

Celeron

在99年初,Intel发布了奔腾III,第一批奔腾III以Katmai为内核,它仍采用 0.25微米工艺,100Mhz的外频,Slot1的架构,512KB的二级缓存,故其性能提高的幅度并不大。第二批奔腾III以Coppermine为内核,它采用了0.18微米的工艺,Celeron的超频性能又得到了一次飞跃,超频幅度可以达到100%。

奔腾III

进入21世纪后奔腾形成了两条发展之路,一条是中高端的奔腾4的发布,一条是低端市场的赛扬系列发布。

2000年11月Intel发布了旗下第四代的Pentium处理器,也就是我们天天都能接触到的 Pentium 4。Pentium 4采用了全新的设计,包括等效于的400MHz前端总线(100*4)、SSE2指令集、256K-512KB的二级缓存、全新的超管线技术及NetBurst架构,起步频率为1.3GHz。

奔腾4

第一个Pentium4核心为Willamette,并不受市场欢迎,于是Intel又推出了第二个Pentium4核心为Northwood,采用0.13微米的制作工艺,性能有了大幅的提高,加上Intel孜孜不倦的推广和主板芯片厂家的支持,Pentium4便成为最受欢迎的中高端处理器。

而在低端市场,Intel也发布了第三代的Celeron核心,代号为Tualatin,它采用了0.13微米的工艺,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赛扬Tualatin

随后Intel又发布了赛扬D版处理器,Celeron D处理器采用0.09微米制造工艺,Socket 478或Socket 775接口,带有256K二级高速缓存,前端总线为533MHz,外频为133MHz。

Celeron D

2001年发布了至强 (Xeon)处理器是为那些即将出现的高性能和中端双路工作站、以及双路和多路配置的服务器。其性能预计可提升30%到90%左右。

(Xeon)

紧接着又推出了安腾处理器,该处理器是英特尔推出的64位处理器家族中的首款产品。该处理器是在基于英特尔显式并行指令计算(EPIC)设计技术的全新架构之基础上开发制造的,设计用于高端、企业级服务器和工作站。2002年又推出了安腾2处理器。

安腾和安腾2

2003年: Intel推出奔腾M处理器和赛扬M处理器,它具有内建的无线局域网能力和突破性的创新移动性能。该处理器支持更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以及更轻更薄的笔记本电脑造形。

2005年:Intel发布了Pentium D处理器,该处理器是第一个内含2个处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处理器,从此以后开始正式揭开Intel芯片处理器多核心的时代。

Pentium D

为了和AMD等公司拉开距离,进一步确立其在芯片领域的霸主地位,Intel在2006年1月推出了名为CoreSolo的处理器,Core中文译意为酷睿,是用来代替Pentium M架构的产品,这款是单核的,采用65纳米制造工艺,同时发布的还有双核的CoreDuo处理器,它使双核技术在移动平台上第一次得到实现。

CoreSolo

2006年7月酷睿2双核发布,这是第一个完全基于Core架构的处理器。2007年9月又推出了单核的酷睿2。后来又陆续发布了针对高端个人电脑的Core2Quad,是酷睿2的升级版,4核产品,采用45纳米制造工艺,其性能有很大的提升,还有Core2Extreme至尊版。

Core 2 Duo

时间进入2010年,这一年对于Intel公司来说是一个跨世纪的时代,1月的时候,Intel发布了酷睿i家族的第一款PC端智能芯片Core i3,它采用32nm制作工艺。Core i3最大的特点是整合GPU(图形处理器),也就是说Core i3将由CPU+GPU两个核心封装而成。

Core i3

同时发布的还有Core i5,一款基于Nehalem架构的四核处理器,其依旧采用整合内存控制器,三级缓存模式,L3达到8MB,支持Turbo Boost等技术,2012年4月又分布了采用22纳米制造工艺的Core i5。

Core i5

早在2008年酷睿2的时候,Intel为了满足高端市场的需要,推出了64位四内核CPU酷睿i7,采用45纳米的工艺,沿用I7 920x86-64指令集,并以Intel Nehalem微架构为基础,I7 920取代Intel Core 2系列处理器。Nehalem曾经是Pentium 4 10 GHz版本的代号。Core i7的名称并没有特别的含义,Intel表示取i7此名的原因只是听起来悦耳,'i'和'7'都没有特别的意思,更不是指第7代产品。而Core就是延续上一代Core处理器的成功,有些人会以“爱妻”昵称之。后来2010年7月推出以Gulftown为核心的32纳米工艺I7,2012年4月22纳米工艺的i7发布。

酷睿i家族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现在有7代了,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高性能的CPU给所带来的快速高效的PC体验,在科技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我们有在推进科技的进步,在这相辅相成的关系中,我们一起走向未来,我们相信,未来还会有划时代的科技出现。

我们熟知的Intel CPU已经介绍完了,回头想想市面上的芯片虽然都是酷睿i系列,但是型号也各异,让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区分,所有小编还是把酷睿系列常见的类型做一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酷睿1里只分单双核,没有具体的型号之分。到了酷睿2时代,双核作为当时市场最流行的芯片,Intel分了不同的型号,具体E系,Q系,T系,X系,P系,L系,U系,S系

E系就是普通的台机的双核CPU,功率65W左右;

Q系就是四核CPU,功率会在100W-150W;

T系是普通的笔记本CPU,功率在35W或者31W;

X系是酷睿2双核至尊版,笔记本的X系CPU的功率是45W;

P系是迅驰5的低电压CPU,功率25W;

L系是迅驰4的低电压CPU,功率17W;

U系是迅驰4的超低电压CPU,功率5.5W;

S系是小封装系列,SL的功率是12W;

现在市场以酷睿3代智能芯片为主,分为酷睿i3,酷睿i5,酷睿i7,自从2010年第一代i3发布以来,现在已经发展已经有7代了,也分几种类型:

台式机一般都是标准版,数字后面不带字母,也有一些K版和X版的。

K:可以调频的,指不锁频的CPU;

X:extreme,也就是代表极限之意,是旗舰级CPU;

笔记本的型号有U版,MQ版,HQ版和XM版

U:笔记本专用低电压CPU,一般为双核,U前面一位数字为8,则是28W功耗的低压处理器(标准电压双核处理器功耗为35W),若前一位数字为7,则是17W功耗的低压处理器,若为0,则是15W功耗的低压处理器。

QM、MQ:(第四代开始改为MQ):笔记本专用CPU,“Q”是“Quad”的缩写,即四核CPU。若QM前一位数字是0,则表示此产品为功耗45W的标准电压四核处理器,若为2,则表示此产品为35W功耗的低电压四核处理器,若为5,与对应为0的CPU主要规格相同。

HQ:第四代CPU新出现的系列,主要参数和标准的四核CPU一致,但集成了性能空前强大的核芯显卡Iris Pro5200系列,这种核显的性能可以直接媲美中端独立显卡。

XM:最强大的笔记本CPU,功耗一般为55W。“X”意为“Extreme”,此类型CPU完全不锁频,在散热和供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无限制超频,而即便是默认频率下,也比同一时代的其它产品强大得多。这类CPU都是工厂生产后精心挑选出来得极品,质量极佳,性能完美,但价格非常昂贵。

1.《sl和dl什么关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sl和dl什么关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63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