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算卦》、《罗通扫北》、60、70后的很多人都听过,父子在战场上英勇战斗被称为英雄的代名词。

而在东北的吉林省柳河、梅河、辉南三县交汇处,有一座罗通山城,东北最大的古山城,距今1700年。相传,相传罗通扫北攻占此山,故名罗通山,而城名则是因山而起。

罗通是谁?

先说说他爹。

罗成是《隋唐演义》、《说唐》、《兴唐传》等小说中的虚构人物,是天下第七条好汉,燕王罗艺的儿子,秦琼的表弟,精通枪法,因皮肤白皙面容俊俏但却不苟言笑,人送绰号“冷面寒枪俏罗成”,而后跟随秦琼、程咬金等人在瓦岗寨参加起义军,并大破杨林的一字长蛇阵。瓦岗军解散后加入王世充阵营,转而投奔李世民,被封越国公,小说里被称为是可以比于赵云。

罗通就是罗成的儿子,小说《罗通扫北》经常为人称赞,越国公罗成之子,白马银枪,有乃父之风,武艺超群,罗家枪法神出鬼没,在隋唐二代英雄中武艺最为高强,少年挂帅扫北立功,封扫北王。 随薛丁山征西途中,在界牌关与98岁老将王不超”盘肠大战“而亡,终年三十四岁。

罗通山古城

罗通山古城位于柳河县城东北60里之遥,罗通山古城建立在罗通山上,现在古城仍在。相传罗通扫北攻占此山,故名罗通山。

罗通山城历史悠久,为高名丽绝奴部建于公元248年到291年的高句丽中川王到西川王时期,即中原的魏晋时期。山城依山傍势,用土石筑成,周长7.5公里,分东西两城,城内地势平缓开阔,有演兵场、点将台、兵营、烽火台、蓄水池、三清观、神清主瓮门等遗址,尚存古城雄威。

古城城墙仍在

古城东城墙,绝大部分利用悬崖峭壁做为天然屏障,只在极少数山势较平缓,无险可峙的地段修筑了人工城墙,城门开设南、北、东三座,西墙与西城毗连共用,其余三座门皆辟于两侧峭壁奇突的山口,称“北翁门”,“东天门”和“南天门”。南门外有“十八盘”似天梯石栈的古道直通山下,是当时兵马出入的通途。城墙周长3400余米,一道漫岗横亘东城,岗南为演兵场,岗北为驻马坡,山岗南北各有一条内流河,水势旺盛,四季不竭,河水在城中流淌数百米后注入岩溶漏斗。

西城城墙周长4100余米,它遥迎长白山,近接老龙岗,襟山带风,形势险要,共有四处城门。南门亦称"回马岭",宽5米,两侧壁立千仞、险不可攀,相传当年罗通率兵秣马南下,因山势险峻,只好勒马回营,故此得名。门外有沿绝壁孱岩开凿的三条石径,分别通往峰火台,刀尖峰和水帘洞。东门利用悬崖豁口充当,一条羊肠小路紧贴崖壁通往山下。北门宽6米,门边垛口保存完好,西垛口旁留有“S”形泄水洞口。门外道路延伸直下,接通北部平原的柳梅古道。西南门是四座城门中最重要的一座,两侧门垛中部留有门栓插孔,门外有人工开山劈石修成的盘山古道,是当时运送粮草、辎重的唯一途径。现已建成盘山公路,游人可乘车直达山顶。

沿回马岭北行,居于东西两城界墙之中,是古城的了望台。台高6米余,宽4米多,乃天然磐石形成。台址孱岩峭拔,是察看两城的最佳场所。台上古树丛生,葱茏峻秀。攀援而上眺望东西两城,指点山川胜迹顿觉兴致盎然。

走过了望台,继续北上,石径愈显陡峭难行。约有半个钟头时间,便来到古城险峰上的峰火台,这里是山城的制高点,海拔1090米,登高鸟瞰东西二城宏伟壮观,俯视柳梅古道,苍茫悠远。

罗通死后埋在罗通山

相传,清末民初,当地有许多人曾见到歪斜的罗通墓碑,字迹还能辨识。1958年夏天,有蔡姓农民看到倒伏在地的墓碑,“故唐××(这两字被青苔掩盖)罗通将军之冢”等字样还能看清。上世纪70年代,蔡姓农民山上开荒种田时,还看到罗通碑半埋在土里。而今这块碑早已深埋地下,虽经多次搜寻,也没有见到踪迹。


1.《98岁的罗通怎么死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98岁的罗通怎么死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104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