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尽人间繁华,终究汴京一梦

——读《汴京残梦》

文/郝璐军

《汴京残梦》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历史小说,由新星出版社于2005年正式出版,初版署名李尉昂。作者以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独特触觉,以北宋末年为背景,描述知名画作《清明上河图》的绘制过程,引出一段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

小说在“楔子”中,黄仁宇先生提及“历史只注重事实何以如是展开。历史小说虽不离现实,但是要兼顾应否如是展开,是否另有门径。因此务必迎合读者心理,叙实时也读者一同叙实,虚构时与读者一体虚构”。为了迎合读者心理,作者脱去了严肃的学者身份,以丰富的想象力编织了一个精彩迷人的故事,小说开篇说的便是徐承茵北上荒漠追寻柔福帝姬而受困的情景。徐家祖上也算显赫,只是经历了十代治乱交替的世道,到徐承茵这里也衰落得可以了。同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徐承茵为求取功名赴汴京“参与礼部应举,不料朝廷更换法度,废科举、兴学校,今后取士概由学校升贡”。徐承茵颇具戏剧性地被送往画学。此后故事的发展让人觉得主角慢慢从徐承茵转到了一幅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创制上,又从《清明上河图》转到了大宋帝国的内政外交上。

小说《汴京残梦》呈现的依然是历史学家黄仁宇,文本始终贯穿着他的“大历史观”,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通过阅读文本我们可以了解北宋宣和、靖康年间的那段历史。当时废科举变法度,士子混迹繁华汴京;战乱频繁,国事家事满目萧然。

小说在“楔子”中称:“小说者fiction也。fiction者寓言也。”北宋宣和、靖康年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震荡剧烈的时代,通过“徐承茵”这样一个在大变动中小人物的经历,徐徐展开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的时代卷轴。小说中,徐承茵是跟随张择端描绘该画卷的一个官职为“画学谕”的九品官员,徐承茵因画笔生动得到皇帝最喜欢的公主柔福的青睐,两人互生情愫,而这段感情却因历史动荡注定成为悲剧。靖康之难后全体皇室帝胄被金人掳往北国,徐承茵闻讯则一路追赶伊人。小说依托历史而信马由缰,将爱情融入那段残酷冷沁的家国悲情之中。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手法,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为主。正如台湾的王泛森教授评价说:“这种写法也使得黄先生的文学和叙述有一种异于传统通史教科书的新鲜感。”

我认为小说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很模糊,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秉持了作者所创构的“大历史观”,人物仅仅是历史的配角。小说也没有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我想作者所铺设的社会历史背景应该是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主要意图,以此说明作者的大历史观,来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幅《清明上河图》引出了无数的故事,而小说展现的历史细节,则涵盖了政治斗争、民间风俗、行业手艺、政策法律等各个方面。北宋末年的氛围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彷彿历历在目。

虽然小说中追寻柔福帝姬的章节真的称不上精彩,但那种家国破裂斯人已逝的失落却是实在的。金人攻入了开封,柔福随着皇室北迁,北宋灭亡。徐承茵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和追寻,这也许是小说家黄仁宇唯一一处表现小说家技巧的地方,失去心上人的主人公奔逐荒野。小说的尾声是一段《宋史》,考证柔福帝姬的下落,小说开放式的结局更是引人思绪万千。也许这不过是在一个倚栏独坐、细雨绵绵的秋夜里幻想出来的故事,只是昔日汴京的这段富丽繁华,不知是主人公缅怀旧情的迷梦,还是作者心有所钟的残梦,或是读者不知不觉身临其中的美梦。

我认为小说《汴京残梦》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将当时整个历史背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让大家重温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作者简介】 郝璐军,女,80后,莘县人,文学学士,历史学硕士,现任某中学语文教师。只因远离家乡,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思念家乡的一切,在繁忙的教学之外,喜欢写些文字,聊以慰藉自己孤独的心灵。

特约主播:虹 逸

主 编: 踏清秋

2、请作者在文后附上个人简介(百字内)、微信号、联系电话和个人清晰照片(2-4张)以附件形式投稿。注明标题:作者姓名(微信昵称)+体裁+题目,正文小4号左对齐,照片放附件。

3、平台按先后顺序择优用稿。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已被其他平台原创保护的文章切勿再投送本平台。因业余时间编辑平台,时间、精力有限,请作者自行校对!三周内未被采用或者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同一稿件两月内勿重投,不按要求和多次重投的不予采纳。欢迎全国各地文友投稿支持!

j13806351836

1.《读后感| 郝璐军:绘尽人间繁华,终究汴京一梦 ——读《汴京残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读后感| 郝璐军:绘尽人间繁华,终究汴京一梦 ——读《汴京残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