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月剧场数字优秀中生代女演员中,元波、花坛、方雅芬获得中国话剧梅花奖还算晚。

《玉卿嫂》剧照

方雅芬1965年2月出生于浙江镇海,从小喜欢跳舞和唱歌,显示出艺术才能。15岁进入镇海月剧团,很快成为主要演员。几年后,她又插班进入上海戏曲学校,毕业后成为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的学生,主修周公波。她很有天赋地提高嗓门,表演,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原派艺术更加深沉委婉,情趣浓厚,观众亲切地称她为“防女王”。

《玉卿嫂》剧照

2007年以前,方雅芬在舞台上创造了无数原派艺术角色,但没有获得中国话剧中最高的梅花奖。原因也很简单。不是她没有这个实力,而是她还没有遇到真正有“重量”的角色。这是一个能充分施展她的艺术才能的角色。演员在这方面也往往是被动的。

出乎意料的是,2005年,方雅芬暂时取代同龄人越剧名家许赛飞“虞卿嫂子”,一举获得“梅花奖”第一名。响应那句老话,心里种不出花来,无心插柳成荫。(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方雅芬的成功是偶然的吗?还是必然的?

说起来,这一切真的充满了“戏剧性”。2005年3月转业为越剧导演的原著名后剧演员徐俊成功执导越剧《第一次亲密接触》后,台湾省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小说《玉卿嫂》搬上了越剧舞台。

徐俊和白先勇

白先勇老师是20世纪国际中国文学界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人独特的生活和情感命运。《玉卿嫂》是他描写普通女性悲剧的小说代表作。

玉清嫂子是一个出身大家庭的年轻寡妇,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年轻人的生日,因为姨妈的摔倒,但这姐妹的爱,但最终还是因为生日共鸣的爱,以及两个人的死亡而以悲剧告终。这种无私的爱至死不后悔,看起来畸形,但刻骨铭心地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奈。(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爱情名言)

《玉卿嫂》剧照

作为爱情悲剧,它一直受到文学界的赞誉和读者的喜爱。小说《玉卿嫂》有爱情和死亡两个抒情主题,越剧的重要美学风格之一是抒情,比表达人的情感要长。越剧的写意原则和白先勇小说的风格相互结合,达到了一种“混合美学”的艺术效果。

《玉卿嫂》剧照

根据原作改编的剧本无疑非常成功。

徐俊等人将玉清、衡水一角的演员人选锁定在元葱、花坛、方雅芬身上,一个是方雅芬的唱功非凡。(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歌曲名言)。第二,原派唱腔也适合这种凄美、深沉、悲伤的角色。

但是袁雪芬等人对《玉卿嫂》这样的材料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方雅芬只能“告别”玉清嫂。所以徐俊等人饰演浙江的越剧名角合肥虞卿衡水,应合肥要求让尹派明阁赵志强饰演剧中男主人公庆生。

但是2005年10月1日,《玉卿嫂》进入联排,不到一个月就要演出的时候,合肥突然因为身体原因退出了剧组,随后乔治江也退出了剧组,但是赵志强推荐了他的学生池春雷。

就像晴天霹雳,徐俊导演和整个剧组都很着急。处理方法只有两种。一个是推迟演出时间,但国际艺术节的剧场票已经开始出售,日期变更显然不现实。第二是紧急调动。但是能调整谁呢?虞卿嫂子这个角色不是一般演员能承担的。

dth="640" height="853"/>

《玉卿嫂》剧照

徐俊思来想去,最后觉得眼下最合适的人选还是方亚芬。于是徐俊“硬”着头皮再次约见方亚芬。谁知这次方亚芬倒很爽快地答应了。

原来方亚芬已经知道剧组发生的“大变故”,戏比天大,这是她的老师袁雪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此时这句话勾起她再演玉卿嫂的想法,她为此又征询恩师袁雪芬的意见。

袁雪芬闻听此事,一反以往的态度和看法,斩钉截铁地说:“既然如此,救场如救火,你就抓紧时间投入排练吧,不可有半点延误。”袁雪芬的话令方亚芬感到胸中有股暖流在涌动,眼泪差点掉下来。

就这样,曾经“失之交臂”的玉卿嫂又回到方亚芬身上,更强烈地燃起她的创作欲望。这时候离正式演出,也就是2005年11月1日,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正式演出只有不到30天的时间了。

都说临阵易将乃兵家之大忌。可是,事已至此别无他法,要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完成排练进行公演还是让许多人悬心。

徐俊在排练现场

徐俊处惊不变,方亚芬只有全力铆上,因为没有退路。就这样,整个剧组人员全像是上了发条,进入“倒计时”。当时虽然入秋,但室外气温常高达38度,室内空调不足,每天大家挥汗如雨,但杜绝懈怠。一大早便进入排练场,晚上不到九点,没有人离开排练场。为了节省时间,徐俊时常在中午请大家去涮火锅,边吃边谈,居然很有“效率”。

方亚芬在排练现场

当然感觉压力最大的还是方亚芬。

时间紧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这次她独立创造角色,如何才能演出玉卿嫂的独特性,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这是最难的。

方亚芬在排练现场

艺术创作没有捷径。

方亚芬首先要做的还是深入理解原作和剧本,理清人物和情感发展脉络,把握好作品的文化品格和审美特色。

玉卿嫂和她之前演过的祥林嫂、文嫂不同,虽然也是个寡妇,但她原来是个“体面人家的少奶奶”,人也长得“水灵”,她进入大户人家,乌黑的眼睛里含着多少忧伤,内在的自尊却体现在气质中。因此在不同的人物关系中,她有不同的表现。

方亚芬在排练现场

为此方亚芬注意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现玉卿嫂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揭示她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使人物性格显得丰满,富有立体感。

越剧改编本的戏剧情节突出了玉卿嫂与庆生情感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这是一种似姐弟又超越姐弟、不是夫妻又如夫妻的奇特情感,为此有人称之为“畸形的恋情”。表现这样的一种情感,揭示这样复杂的人性,在以前的越剧舞台上还未出现过。

《玉卿嫂》剧照

为此方亚芬特别注意把握分寸感,感情表达尽量细致,有层次,有起伏,最后有爆发力,使整个形象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美,而不是变态,更不是情欲的泛滥。

最后一场戏是全剧的最高潮,一直视庆生为自己生命寄托的玉卿嫂最后要亲手毁掉他的生命并殉情自尽,这里情感跌宕和转折的幅度极大,十分考验演员的表演张力。

《玉卿嫂》剧照

玉卿嫂对庆生一往情深,百般照料,视作精神支柱,唯恐失去。所以当得知庆生准备离开她时,她才会绝望,产生同归于尽的想法。

《玉卿嫂》剧照

方亚芬在这里通过种种细节铺垫,演出了人物情节的必然性、合理性和可信性,使观众看到了一个柔弱女子心底压抑着的火是如何燃烧成冲天烈焰的,因而能够理解玉卿嫂最后只能以这种方式找到自己的归宿。

《玉卿嫂》剧照

2005年11月1日,《玉卿嫂》如期在美琪大戏院上演。

方亚芬、齐春雷、陈湜、周燕儿、许杰等演员都铆足了劲,将整场戏演得如泣如诉,极有张力和节奏感。

方亚芬演得尤其好,她以韵味醇厚的越剧袁派唱腔和细腻优美的表演,刻画出一个凄美玉洁的玉卿嫂舞台形象。

特别是最后一段长达112句的成套唱腔,风格凝重华美、悲壮跌宕、旋律优美、节奏沉着、层次分明、舒展大气、酣畅淋漓,方亚芬将袁派的醇厚韵味、沉稳大气,运用得负重若轻、圆转自如,她以情托声,将玉卿嫂的哀痛、绝望之情抒唱得淋漓尽致、声情并茂、韵味十足。

谢幕时,观众长时间鼓掌,久久不愿离开剧场。

袁雪芬和白先勇也前来看戏。他们神情专注,直到大幕降落,方才显现满意神情,立即到后台与演员长时间拥抱。

白先勇与袁雪芬等

袁雪芬对白先勇深深致意:感谢你为我们越剧提供了一台好戏。白先勇则说:《玉卿嫂》可以成为越剧的保留剧目。

无疑越剧《玉卿嫂》首演大获成功。当年方亚芬便获得上海第16届“白玉兰”主角奖的榜首。

袁雪芬上台祝贺方亚芬“救场”成功

2006年6月1日晚,本编有幸在逸夫舞台观看了方亚芬和齐春雷主演的《玉卿嫂》。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方亚芬的演唱和表演。

《玉卿嫂》戏票

那晚方亚芬状态极好,几处大段的唱腔,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凸现了越剧以唱见长,细腻地刻画人物的艺术特征,也使新老越剧观众过足了戏瘾,剧场里很安静,却不时爆发出如雷的掌声。

《玉卿嫂》剧照

2006年9月,《玉卿嫂》获中国越剧艺术节剧目金奖;同年底剧组进京演出又是一炮打响,也称得上是越剧纪念百年演出的压轴之作。

专家和观众们除了对该剧编、导、音、美、演高度评价、充分肯定外,还一致认为方亚芬是非常难得的好演员,她以激情精湛的演技,将玉卿嫂压抑复杂的性格诠释得生动而鲜活,其表演艺术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玉卿嫂》首演现场

其实,上海越剧院此番进京演出,也是为方亚芬参评“中国戏剧梅花奖”创造最佳时机。果然,评委们意见一致,将2007年度的“梅花奖”授予了方亚芬,且列为榜首。

徐俊与方亚芬

世上许多事情往往阴差阳错。有些人奔着获奖的目标,去创作或演一出戏,结果空手而归;而方亚芬起先对《玉卿嫂》并不在意,后来抱着“救场”的心态参与其中,心无旁骛,全身心扑在戏上,一心只想演好角色,却在“无意”中叩开了“梅花奖”的大门。虽然这个大奖看似来得有点“出乎意料”,但它还是佐证了一句名言:天道酬勤,是金子总有闪光的时刻。

1.《【第一次亲密接触演员】她本来为别人球场,但为自己“拯救”了梅花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第一次亲密接触演员】她本来为别人球场,但为自己“拯救”了梅花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536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