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比较喜欢心理学的书,特别是探讨人类的非理性行为。

或许是之前读过较多类似的心理学书,感觉没有那么惊艳,曾经的《影响力》可是让我爱不释手,个人更推荐。

这本书展示了28个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每一部分先从“背景”介绍研究的问题,再从“做了什么”介绍实验过程,描述如何进行研究,到“发现了什么”探讨研究的结果与发现,“又怎么样了”分析研究的意义和与直觉不同的方面,“后记”与更广泛的问题相联系,总结研究的价值,最后“启示”归纳出研究的社会价值,“你怎么想”引导读书进一步的思考。

人性是复杂的,当然,这些研究结果提升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心理和行为的理解,28项比较多,感兴趣的可以再去读读,刻板印象、回忆是我们当下的情况重构的,认知失调时我们容易合理化那些自己不能接受的行为等我们听过很多了,再简单罗列几个。

不过因为翻译的问题,读起来有些晦涩和生硬,可读性差了点。另外个人感觉,这些实验只有几十个对象的,会不会有偏差[捂脸]?

迎合:服从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比如排队守秩序,尊老爱幼,一定年龄未婚未育就被催婚催生,事物都有两面性,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群体规范非常普遍和重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然而另一方面,无处不在和不可抗拒的规范支配着社会生活,只有少数勇敢的灵魂才能反抗。我们越来越少地思考为什么,只是盲目地遵从,没有为什么,就是这样的呀,在很多方面,我们都是梦游者,在社会规范的影响下梦游。

我们需要的是寻求在自主与从众,服从与反抗之间的平衡点。

紧急情况下,旁观者为何仅旁观

看过很多新闻,XX遇到危险,旁边的人无动于衷,是现在社会的人太现实冷漠了吗?当然,不排除有人怕碰瓷,好心没好报,有人害怕歹徒这些个人的内因。但更多可能 是定义非紧急情况(看到别人都没有帮助以为不紧急),“多元无知”(可能有人已经提供帮助了),责任扩散(多人在场,责任和指责不聚焦,不会明确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所以,发生紧急情况时的旁观者(都是陌生人)越多,任何一个旁观者介入的可能性越小。

表现的社会提升与抑制

他人的存在会促进简单任务的再现,妨碍复杂任务的表现。所以年轻人们,在心仪异性面前求表现要注意了。

行为中的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积极行为归因于内部倾向,将消极行为归因于情境,而观察他们的行为时则做出相反的归因。

这个真是太常见啦,考试考得好我们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努力,考不好可能是各种其他因素(比如那天不舒服啊,老师题目有问题啊,老师教得不好啊)。

无意识地制造好兆头

这包含了一种自我欺骗,比如觉得身体不舒服有问题时,会拖延去医院,会更加觉得自己有病症相反的状况,感觉自己是健康的;反过来,有时候我们自我暗示的"我只是想做,要是我努力了早就成功了“,还有学习不好时更加故意上课捣乱不听讲表明只是自己不想学习逃避自己学习差,也是自我欺骗。

相信先于质疑

收到新信息时,人们往往会先相信,只有具备足够的认知资源和动机,质疑才会随之而来。即人们往往会接受第一印象(除非本来就拒绝带来信息的那个人),后续默认此反应,如果要拒绝只有人们主动地思考质疑。所以,不要太轻易地相信我们的所见所闻,遇事多用怀疑的态度问问自己,尤其在疯狂shopping时。

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些原理不只是单一作用,在不同情境下,当它们混合在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反应,成就了我们微妙又多样的看似非理性的行为。

1.《【人性实验】《人性实验》28个经典人性实验,揭露了人性的复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人性实验】《人性实验》28个经典人性实验,揭露了人性的复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320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