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魏晋南朝长时期的战乱,原居于朱提的汉民、僰人纷纷向滇中、滇西迁徙,曾经号称“宁州冠冕”的朱提逐渐颓败。到了唐代,曾经被中原移民挤压生存空间而被迫“分布山谷间”的彝族先祖——“仲牟由之裔”,就慢慢成为乌蒙大地的真正主人。公元794年,袁滋册封南诏,沿旧五尺道一路行来,途经今昭通市所属的水富、盐津、大关、昭阳、鲁甸等区县,所看到的当地乌蛮居民形象,便是“男则发髻,女则散发,见人无礼节跪拜,三译四译乃与华通”的场景。

《新唐书·南蛮经》说:“乌蛮与南诏世婚姻,其中分七部落,一曰阿芋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曰阿孟;三曰夔山;四曰暴蛮;五曰卢鹿蛮;六曰磨弥敛;七曰勿邓。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子髻髻,女子披发,皆衣牛羊皮,俗尚巫鬼,无拜跪之节。其语两译乃中国通,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再据《云南志》(《蛮书》)所载各大部落的地域状况,阿芋路部落在今昭阳区境内;阿孟(阿猛)部落在今昭阳区、镇雄至彝良一带;夔山部在今彝良、昭通、威宁之间;卢鹿蛮部落在今巧家、会泽、东川一带;暴蛮在今威宁至黔西、大方、织金一带;磨弥敛部落在今宣威境内;勿邓部落在今四川凉山一带。

(盐津普洱夷都山乌蒙王府遗址)

唐德宗贞元年间,唐政府为了重新打通与南诏的联系,在秦“五尺道”、汉晋“南夷道”基础上,再度修治了“石门道”。石门道从戎州(宜宾)经邓枕山、马鞍渡、阿芋部、蒙夔山、夔山部、蒙夔岭、曲州、鲁望、界红山、竹子岭、磨弥敛等到拓东(昆明),最后至南诏的大理。实际上,已经日薄西山的唐王朝并无能力打理经营,这条交通沿线地区,仍然是乌蛮各部的势力范围。到了宋末,上述诸部又演变为乌撒部、乌蒙部、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阿晟部、閟畔部。

“乌蒙”之名,出现于《宋史》仁宗之世。乌蒙原为部落首领之名,为唐代阿统的第十一世孙。他兼并周围一些小部落,统治了今昭阳、鲁甸、大关、盐津、威宁西北等地。《西南彝志》“叙乌蒙”记载:“你洛乌蒙家,在德歹濮卧,……得六祖庇佑,荣禄有好根,弥漫于天下,治理的威荣,如大树参天,中央和四方,拓地盘很宽,百姓和奴仆如鸟不离树,都沾了光彩。”“外人多传说:‘你德歹濮卧,修建起金城,闪青红光辉。大小的宫室,像武家式样,有笃慕福禄,显笃慕威荣,像天宫那样,精美而壮丽’”;“掌权发号令,如青鹰号叫,如雷震山风,女者张华盖,一呼百耳闻,万目同仰望,恒管的德歹,有如此威荣。”全文将乌蒙部在一定时期势力的强大,渲染得淋漓尽致,今天的乌蒙山即因乌蒙部而得名。

另据《明一统志》记载:“唐时,乌蛮仲牟由之裔曰阿统者,始迁于此。至十一世孙,乌蒙强盛,号乌蒙部。宋时,封阿杓为王。”阿杓封乌蒙王一事,《明史·四川土司传》《蜀中广记》均有记载,民国《昭通县志稿》《盐津县志》也曾转抄备录。从这些文献来看,对阿杓封乌蒙王一事似乎没有什么歧义,但关于阿杓的身世,却无史实可考;对阿杓是否为阿统、仲牟由的后人,学界也存有疑问。

盐津普洱夷都山,旧志记为“夷渡山”,风物幽雅,人文荟萃,《盐津县志》载:此地“相传为夷人都城”。据传阿杓于宋朝熙宁年间封乌蒙王,卒葬于夷都山的石马埂,这里至今保存有宋代乌蒙王阿杓墓(疑冢)。但据当地《罗氏家谱》载:“始祖罗公讳星,字杓,太府君自江西入籍平叛,以从征有功,遂封为乌蒙王。后卒,葬于座宅后边,有坟茔镌碑为记。”由此来看,“乌蒙王”阿杓原名罗星,是江西吉安人,宋代才入籍滇南为乌蒙帅。之所以封乌蒙王,是因为参加讨泸(州)夷有功。说明封为“乌蒙王”的阿杓,不过是一个“夷化”了的汉人!?真相究竟如何,历史却至今选择了沉默!

今日推荐

●昭通上班族注意,这5份职场重要文件千万别丢!否则影响你的薪水 职位 社保...

●昭通有9趟列车有变化,全国铁路4月16日零时起实行新运行图!

●云南省两办发布通知 决定在全省开展小金库清理整治(全文)

来源/昭通日报 文/唐靖 图/李仁安 柴峻峰

编审|李仁安 校对|罗 益 编辑|李晓溪

@微昭通 编辑部

1.《宋代乌蒙部的崛起与乌蒙王的册封|昭通历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宋代乌蒙部的崛起与乌蒙王的册封|昭通历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4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