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优先使用绿色生态的“柔性”或“柔性”设施,并注意与传统“刚性”设施的有效衔接。
通过“刚柔相济”,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绵”,加强城市径流雨水的排放控制和管理,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减少径流污染、提高雨水资源水平、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构建城市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所以,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的规模和质量,这是构成海绵城市的基本要素。
什么是城市“海绵”
城市海绵不仅包括河流、湖泊、池塘等水系,还包括绿地、花园、透水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
城市海绵的作用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渗透、停滞、净化、回收,最后剩余的径流通过管网和泵站排出,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解城市内涝的压力。
以厦门为例:
厦门每年的降水量超过20亿立方米,几乎是全市水资源总量的两倍,但真正被城市利用的不到20%。本来厦门的城市绿化带大多是由高出地面很多的路缘石堆砌而成,大大降低了绿化带的吸水和渗透能力。从2012年开始,厦门实施了岛上人行道改造。共铺设透水砖11.6089万平方米,夏河路、白鹭洲路等主干道人行道改造约12公里。在这些道路上使用多年的九格砖已经被矩形深灰色透水砖所取代。公交站和路口附近的地砖用红色透水砖区分。透水砖透水性好,能使雨水快速渗入地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雨水流失的问题。
城市“海绵”型
城市海绵可分为三类,即原始海绵、受损海绵和新建海绵。
最初的“海绵”——湿地
新“海绵体”——屋顶花园
新建“海绵”——雨水花园
三种“海绵”的构建要点
1)最初的“海绵”——保护第一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要最大限度地保护河流、湖泊、湿地、池塘、沟渠等原有水生态敏感区。
通过科学合理地界定“蓝线”、“绿线”等城市发展边界,有足够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涵养水源,应对暴雨,保持城市发展前的自然水文特征,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2)受损“海绵”——生态修复与恢复
在传统粗放的城市建设模式下,通过综合利用室内、生物、生态手段,逐步恢复受损水体等自然环境,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空间。
3)新“海绵”——低影响开发
在城市建设中,优先考虑具有渗透、储存、净化等“海绵”功能的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利用设施,加大“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比重。
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预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防渗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挖掘河流湖泊,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累、渗透和净化。
1.《海绵体 海绵城市——海绵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海绵体 海绵城市——海绵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78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