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市国家,因其城市绿化和良好的环境治理而被称为“花园城市”。今年恰逢新加坡开放200周年。两百年前,斯坦福·莱佛士爵士登陆新加坡岛,并将其设置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站。
作者冯源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土生华人家庭画像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初,在马六甲海峡还是一个贫穷落后、不起眼的地方。经过50多年的快速发展,新加坡已经脱胎换骨,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与纽约、伦敦并列世界顶级城市。新加坡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惊人的奇迹。
新加坡华人比例超过70%,是华人下南洋的重要立足点。几百年后,中华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与马来文化和印支半岛其他本土文明交融,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独特的新加坡文化。本文作者冯远曾就读于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现居新加坡。在写这篇文章时,她选择了一个独特的样本——新加坡东海岸的“佳东/如切”区,通过参观这个历史街区,读者可以一窥豹,欣赏新加坡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文化特色。
加东区的独特美味新加坡岛和附属岛屿地图,来源 新加坡国家档案馆佳东328的招牌菜是南洋面食佳东露沙。用浓郁的咖喱和椰奶做汤,拌入鲜虾、牡蛎、鱼糕、豆芽,用糯米粉做面条,将煮好的面条切成小块。苏露莎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新加坡一定要品尝的美食,也是当地人梦寐以求的食物。
搬到东海岸后,我每个周末都去历史悠久的加拿大东区和邻近的鲁奇区。我开始每周日去上法语课。说话之前,在法语课旁边的“红楼面包店”买一杯加炼乳的南洋咖啡,点一个椰子饼或者黄油面包,打包走人。有时候本地人聚在一起排队,马来老板娘一时半会儿管不了,肯定是晚了。
中午下课的时候,肚子里的早餐就和法国的passécompose一起成为了过去。这时,我心中想到的是嘉东328号的莎拉。莎拉小碗卖5.5 SGD,大碗卖7.5 SGD,实惠又贴近百姓。用勺子舀起透明面条,加入汤。入口的一瞬间,椰子、海鲜、微辣香料在舌头味蕾上的碰撞,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吃面条后,我忍不住喝汤。喝汤后,满嘴还是那种饱满圆润的味道,让人怀念。
与其他亚洲美食相比,莎拉并不精致,甚至有点过于诚实和慷慨。它的成分简单,价格便宜,来源于东南亚最常见的植物和海鲜。虽然它的味道很满,但没有令人惊讶的神秘和寓意。事实上,魁莎是尼奥尼亚美食的经典,是南阳多元文化汇集的产物,其性格也承载着南阳复杂、开放、包容的气质和风格。
15世纪在马六甲,来自福建等地的华人与当地马来妇女通婚。他们的后代深受两个民族的影响,成为华人和马来文化的混合载体。经过几代人的积累,集群越来越壮大,最终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一体的“本土华人”族群,也称“海峡华侨”。早期的中国人从事贸易和零售,也致力于房地产、货运和银行业,为当地贸易和工业生态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为土生土长的中国男人叫“盖奇”,土生土长的中国女人叫“妮雅”,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也俗称“盖奇妮雅文化”,其菜系也叫“妮雅菜”。Nyonya料理使用马来料理的香料,如香茅、榕树叶、肉桂、烛果等,也使用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食材,如猪肉等。比如制作烤沙的最后一步,就是在面汤上撒上磨碎的越南香菜,这种东南亚的植被也因为这道菜的流行而俗称“烤沙叶”。
中国本土文化形成于18世纪。19世纪,随着华南移民的涌入和与当地妇女的通婚,本地华人数量激增。受双重家庭文化的影响,大多数本地华人说闽南语和马来语。
在英国殖民时期,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接受过英语教育,所以他们熟悉西方文化,甚至热爱西方的娱乐活动,比如骑马和在俱乐部社交。服装方面,你既穿西装,又穿传统的中国和马来服装。
在英国人控制了槟榔屿和新加坡之后,马六甲的一些本地华人搬到了这两个新建立的英国殖民地。此后,本地华人分散,槟榔屿和新加坡成为本地华人的两个主要聚居地,一个独特的文化分支逐渐在仰光尼奥尼亚发展起来。
200年来,随着土生华人的迁徙,莎拉填饱了全家人的肚子,其风味的演变也是土生华人200年来演变的缩影。现在槟城的焙砂一般都加石灰、黄瓜丝、菠萝丝、薄荷叶,有酸味,有凉性。不过马六甲和新加坡加足了椰奶和胡椒,吃起来又甜又辣,口感顺滑。
与妮雅的传统做法相比,莎拉328号嘉东还是有一点区别的。Nyonya LaSa需要食客用筷子夹起,而佳东LaSa的面条已经切成小块,可以用勺子舀起来送到嘴里。我问店里有没有筷子,服务员不耐烦的挥挥手。她指着柜台上的勺子,示意我去要。
与新加坡随处可见的现代建筑不同,嘉东仍然有零星的低马六甲式建筑。东海岸路、东西主干道沿线嘈杂的车流,路边精品小区的施工噪音,都在提醒路人越来越快地赶路。
如切的斑斓过往1971年8月8日的《海峡时报》,有一标题为“填海造陆后的东海岸能容纳十万人居住和休闲”,兼有地图说明。如果沿南北方向走到如切街,一切都会变慢,时间也会变慢。一排排低矮的私人住宅、餐馆和精品店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尽管路人突然乐了,但街道上总是静静地看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如切”这个名字历史悠久。取自中国富商周汝切。周先生还有一个名字,叫“嘉东王”。嘉东以前是椰子和棉花种植园。1820年,新加坡第一任常驻官员法夸尔的女婿巴纳德(Barnard)买下了嘉东的土地,开了一个椰子园种植。参考1885年绘制的新加坡岛地图,东海岸覆盖着茂密的椰林,从西边的芽笼到东边的樟宜。
1877年,周汝切从福建来到南洋经商,留下妻子和两个儿子在国内。据1999年周汝切的曾孙周秉静说,周汝切并不是一个人来新加坡的,而是他哥哥比他先到新加坡创业。20世纪初,周汝切积累了一笔财富后,从阿拉伯后裔阿沙戈夫手里买下了嘉东的一大片土地,种植椰子树和槟榔。以后周先生还经营橡胶园,种植榴莲、红毛丹等热带水果。
据《海峡时报》房地产交易公告,周汝切1910年取得的永久地契包括6块种植地。这六块地位于联合庄园路,面积为12,070平方英尺,购买价格为460新元。
20世纪前20年,随着新加坡市区的发展,中心区的住宅变得拥挤。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人从市区搬到了嘉东,建造了面向海滩的海边别墅。他们建造的一些马六甲风格的建筑一直保存到今天。走在今天的如切路上,还可以看到建筑上标注的年代大多是1920年左右。
为了满足住房需求,周汝切将嘉东的种植地分为小块、新建住宅和联排住宅,出售或转租给新涌入的居民。1905年,一辆有轨电车连接了加东和核心区丹戎帕加尔,加速了新加坡东部和市区之间的流通。1920年后,如切附近的芽笼发展成为东部的贸易中心。地价也在上涨。1917年,殖民政府以在嘉东建设公路开发区为由,提出购买周汝切持有的部分土地。
周汝切的《和平的孙周》在1948年10月8日出版了《海峡时报》,描述了他所知道的这段历史。文章中提到周汝切在购买了东海岸的椰林后开始自费修路,为原本荒凉的地区铺设毛细血管网。周先生自费修建的道路属于私人土地,但对居民、商人和公众开放,极大地方便了附近的交通。面对殖民政府的收购提议和赔偿,周汝切决定将嘉东的街道公开,作为“礼物”免费赠送。
不久后,殖民政府将“联合庄园路”改名为“如切路”,以肯定周汝琦的贡献。
加东的扩张然而突然改名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海峡时报》于1917年3月29日刊登了一封有趣的读者来信。信中说,联盟庄园路因为某种原因突然更名为如切路,无缘无故更改了一个类似“历史地标”的街名,令人“遗憾”。读者也对被砍道路的状态表示了关注,这是一条坑坑洼洼、坑坑洼洼的道路,简直“可怕”。路上的死水池吸引苍蝇蚊子,散发恶臭,是传染病的前兆。读者呼吁“现在是权力介入的紧急时刻”。
周汝彻先生于1926年2月逝世,享年69岁。《海峡时报》发表的纪念文章提到,周先生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中国商人。当他从福建来到新加坡时,身无分文。通过勤奋、智慧和敏感的商业眼光,他留下了价值百万元的房产。
2011年2月,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将如切区确立为新加坡第一个历史遗产区。至此,如切逐渐发展成为新加坡的小众旅游目的地,甚至被当地人称为嬉皮士、咖啡馆和独立商店的聚集地。如切这个名字至今仍在使用,一百多年后已经成为“历史地标”。如今的如切路没有死水池和蚊子,却有了更多的餐饮设施和游客,成为了尼奥尼亚文化的具体输出。如果1917年的热心读者能看到今天的道路,他会不会感到一丝欣慰?你同意这是“权力的正确干预”的结果吗?
嘉东原本的意思是“沙滩的涟漪”。可以看出,半个世纪前嘉东就位于海边。20世纪50年代,当地年轻人去嘉东海滩游泳、野餐、露营。海风在徐来,大海轻轻拍打着沙滩,荡起弯弯的涟漪。夕阳西下,晚上和渔船一起唱歌的时候,嘉东道店剧场、乐思剧场、巩俐剧场的灯又亮了,很悠闲!
今天沿着东海岸路从东向西走,隐约能感觉到海风吹过,却看不到大海的轮廓。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开垦土地建造HDB公寓,并于1966年开始在东海岸进行第一阶段的开垦。东海岸附近的两座山被夷为平地,每天有2万立方米的沙子被传送带运到海里。1971年8月8日,《海峡时报》公布了政府在东海岸开发商业、住宅和娱乐用地的计划。根据当时的规划计划,填海工程完成后,东海岸可以容纳10万人。庞大的建设项目是“万事俱备”,一个月后就要开工了。
13年后,记者林凤英在1984年7月22日的《联合早报》上写道,“这个一直被视为中上阶层人士的住宅区,近年来在时代和新旧交替的冲击下逐渐消失。这个原本只有独栋别墅、联排别墅、低层商铺、马六甲式建筑的住宅区,慢慢的竖起了高层建筑和公寓。新的多层购物中心已经慢慢取代了旧市场和旧商店。”
同年11月,新加坡移民局在汝河购物中心四楼设立首个分支机构,方便东海岸居民办理护照事宜。据报道,该办公室在成立后的12天内收到了4844份护照申请,积极的反应超出了预期。
1985年,耗资6亿新元的填海工程竣工。到目前为止,东海岸新增土地1525公顷,新建休闲海滨区将海岸线扩大了18公里左右。三年后,当地作家谭呸呸在《海峡时报》的“新城”专栏中写道,马林百里平房提供了一种“优雅但实惠的生活方式”。李光耀曾开玩笑说,东海岸的公寓原本是“一首歌卖了”。十多年后,东海岸公寓在新加坡人心目中的形象发生了变化,它与闪亮的乌节路和优雅的武吉梯玛一起成为三大最受欢迎的住宅区之一。以房价为参照,1976年买一套四单元的公寓花了24000新加坡元,但到了1988年,价格上涨了三倍半,达到85000新加坡元。踏入新东海岸,“不再留恋”。
如今,东海岸附近的公寓已经存在多年,不再是全新的,但其市场价值就像两个世纪前茂密生长的椰子树。经过40多年的使用、磨损和海风侵蚀,最常见的四单元公寓的市场价格从40或50万新加坡元开始。
如果面向大海的方向,站在今天的嘉东会所,我们会发现,沿海地区是一个新城市,是新加坡开国一代的工人们用泥土和汗水掩埋的土地。今天是充满绿色的东海岸公园和联排别墅;背后是历史,是椰园,是嘉东海滩,是土生华人的海边联排别墅,是周汝切的路。在这两百年里,在海水的拍打中,它悄无声息地溜走了,无影无形。
如切和佳东,就像是两个过去互相倚着的孪生姐妹,受洗了两个世纪,今天依然以坦然的姿态迎接这个世界。他们穿着五彩缤纷的卡巴亚,招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个个哼着歌,绣着金珠鞋。如果你问,你是不是眷恋旧时光?他们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面对大海,他们热情守护着本土华人的天堂,张开双臂迎接新世纪的主人。
资料
1.《华人乐园 了解新加坡华人文化,沿着加东叻沙和如切路寻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华人乐园 了解新加坡华人文化,沿着加东叻沙和如切路寻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817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