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土地改革的背景 荐读 | 徐勇:历史制度底色下世界土地改革进程与成效比较

[摘要]土地改革是现代化的门槛。本文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角度,将土地改革置于大历史、长时期的背景下,分析了世界各国土地改革进程和成效的历史制度背景。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家庭制、俄罗斯的村制和农奴制、拉丁美洲和南非的庄园制和农奴制为上述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改革提供了历史制度,规范了它们的改革进程、特点和成效。土改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其核心是“分”,但不可能简单的“分”。重要的原因是,长期流传下来的社会组织制度原型,不是一朝一夕的改革就能改变和转化的。

[关键词:历史体系;土地改革;家庭系统;村社制;庄园制

土地制度改革是现代化的重要起点,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现代化的道路。正如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杜润生先生所说:“土地改革:为今天的农村奠定基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进入现代化门槛时,都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但过程和效果是不同的。学术界对土地改革的具体政策、过程和效果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角度,将土地改革置于大历史、长时期的背景下,分析世界各国土地改革进程和成效的历史制度背景,以回答为什么有的国家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国家却没有,甚至经历了巨大的波折,土地改革给后来的农村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一、土地改革及其农村社会组织体系

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非常注重制度变迁过程中某些关节的作用和影响。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是以土地为中心的社会,土地资源及其产权制度决定了传统社会的基本格局。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社会的土地制度改革成为进入现代社会的起点和关节点。国家越发达越是如此。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在现代政治中,农村扮演着‘钟摆’的关键角色。”“得乡者得天下”。在“现代化国家,土地改革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政治问题。”因为,“没有哪个社会群体会比拥有土地的农民更保守,也没有哪个社会群体会比土地少或者地租多的农民更革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现代化国家政府的稳定,取决于它在农村地区实施改革的能力。”

土改是传统社会土地制度的改革,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土地分配给没有土地或土地少的人,实现土地占用的相对平衡。土改无疑是人类的行为,是历史的创造或改变。只是这种人的行为必须受到各种历史条件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意创造的,不是在他们选择的条件下,而是在他们直接遇到、建立和继承过去的条件下。”在现有的土地改革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改革前的情况、改革的动机、改革的措施和改革的后果等。,而对土地改革的“直接满足、建立和继承过去的条件”缺乏分析,包括亨廷顿等人试图创立的“土地改革政治学”,未能充分探究各国土地改革的历史条件,从而使土地改革的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历史局限性。只有把土改放在一个大的历史和很长的一段时间空里,探寻这种制度变迁的历史背景,才能深刻理解这种变迁的过程及其有效性。

历史制度的背景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系统。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美国学者摩尔在他的著作《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中强调了历史体系中阶级因素的影响,该书被称为20世纪世界三大社会科学名著之一。他认为,在两大文明形态传承融合的历史关头,正在分崩离析的传统社会留下的大量阶级因素,会对未来历史的塑造产生强烈的影响。阶级因素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阶级因素成长的社会组织体系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更重要。阶级因素可能会因为制度变迁而消失,但阶级因素成长的社会组织体系却不一定。因此,社会组织制度是理解土地改革历史制度背景的重要变量因素。土改的核心无疑是土地和土地与人的关系。但是,土地制度总是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组织体系。社会组织系统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及其相应的系统。这种社会组织体系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并将对历史进程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它是理解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关键变量因素。在世界历史上,户制、村制和庄园制是典型的农村社会组织制度,对土地改革的进程和成效有着重要影响,构成了土地改革的历史制度背景。

二、东亚土地改革及其家庭制度背景

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东亚国家和地区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二战后,在美国的控制下,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194万公顷地主拥有的土地被政府强行征用,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420万农民(有的地方只相当于一双靴子或一包香烟)。日本首相纪天茂称之为“非共产主义世界中最彻底的土地改革”。自1949年以来,中国台湾省分三个阶段进行土地改革,最终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土地改革被称为台湾省政府实施的最成功的政策,为台湾省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韩国进行了两次土地改革,以各种方式向农民分配土地。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的同时进行了土地改革。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它实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彻底改造了几千年的传统社会。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改革在形式和方法上有很多差异,甚至有很大的差异,但也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改革时间不长,都是3-5年内完成;第二,无地和被征地农民获得了土地;第三,可以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经济,为工业化提供基础条件;四是政治结构稳定,农民融入现代政治体系,由潜在的革命力量转变为现政府的积极支持力量。比如杜润生对中国土改的评价:“农民取得土地,党取得农民”。“日本的土地改革让日本农民对社会主义的呼声无动于衷,让他们成为保守党最坚定、最忠诚的支持者。”韩国和台湾省在二战后长期一党执政,也与土改后农民的稳定支持有关。因此,总的来说,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改革是成功的,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那么,为什么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改革差异很大,但都是以同样的方式成功的呢?这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制度背景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土地改革的目标和政策符合社会的需要和历史提供的条件。

东亚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土改前遇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既定条件是什么?最基本的条件是历史悠久形成的农村家庭制度。家庭制度是以一户为基本单位进行产权、生产经营、分配、消费、继承、生育、纳税等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微观制度。一户,农业为主体,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可以说是家庭生产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内容,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家庭制度。无数农民由独立家庭组织起来,形成了农村社会。在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个体经济,一户是生产单位”。在日本,以家为中心组织社会的“家”制度历史悠久,特别强调“家族企业”的繁荣和传承。韩国和台湾省的“家”及其大家庭制度也由来已久。

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没有保证的效率”。在家庭制度下,一个家庭是一个独立的血缘和利益单位。这种单位有天然的凝聚力和排他性,会互相竞争。竞争带来效率的提高,促使人们团结起来,为了生存和家庭的延续而努力工作。对中国农村改革有着深刻认识的邓子恢认为:“血缘关系形成的小家庭群体团结一致,利益共享,能够自觉、全心全意地对生产负责,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农业生产形势。经过他们的长期努力,创造了一套优秀的传统耕作方法和管理经验。其结果是,尽管‘家庭’经历了几千年的曲折,但它仍然保持着活力,并使它成为由整个农村经济体组成的细胞。”这种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和管理模式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家庭单位的基础上精耕细作,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家庭农业可以说是高效农业,而家庭农民可以说是勤劳高效的农民。

然而,家庭系统是一个缺乏安全性的系统。家族会在历史传承中分化分裂。在家庭制度下,家庭之间的竞争提高了效率,但也造成了社会分化。有些家庭获得并占有更多的土地和财富,而大多数家庭占有的土地较少,有些甚至没有土地。那些缺乏或没有土地的人不得不出租更多地主的土地。由此,就土地产权而言,形成了地主经济和租佃经济。这种经济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极度缺乏保障,往往导致破产。这也是东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最典型的中国,经常因为民生差而引起农民反抗的重要原因。

但在家庭制下,无论土地多少,有没有土地,家庭都是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在漫长的历史中获得了独立从事生产经营的能力。对于没有土地或者土地少的农民来说,他们最缺的,最想要的就是拥有一块土地,以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当他们通过土改获得土地后,就可以迅速独立从事农业生产,维持甚至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东亚国家和地区土地改革成功的基本制度基础。正如杜润生所评论的,“中国的土地改革和‘动员群众重建基层’使民主革命走出了‘改朝换代’的旧模式,呈现出‘改朝换代’的新格局,产权结构的公平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土地改革不仅是土地的再分配,也是通过获取土地来发展。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改革及其后续发展路径和结果也是不同的。首先,日本、韩国和台湾省将土地改革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地的业主除了因为从土地和财产中获得一定的收入而去工商之外,拿到土地的农民也去城市打工经商,从而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工结合,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第二,中国土地改革后,农村通过集体化形成了人民公社制度,农村人口全部牢牢地限制在土地上。虽然为工业化提供了积累,但农民收入没有相应增加,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土改激发的生产者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这种差异也与对历史制度背景的误解有关。

毛泽东指出:“几千年来,农民群众一直是个体经济,家家户户都是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农民本身就陷入了永远的贫困。克服这种情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步集体化”。集体化不仅意味着土地产权归集体所有,而且意味着土地管理是集体统一进行的。这种模式在相当程度上来源于前苏联的集体农场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基本保障,但限制了传统家庭农民的人身自由和竞争力,农民很难发挥积极作用,直到农村改革建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农民不仅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还获得了个人活动的自由。工农业结合和城乡一体化,把传统的家庭制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三、俄罗斯的土地改革及其村社制背景

在世界土地改革的进程中,俄罗斯的土地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代价也非常沉重。

与西欧国家相比,俄罗斯是一个后现代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俄罗斯是一个先进的现代国家,其现代化的起点是土地改革。这一改革进程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废除农奴制为标志的土地改革。1861年,俄罗斯废除了农奴制,农民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不得不以高价购买。由于这次改革,农村社会发生了分化,地主的土地基本不变,出现了少数富农,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少量土地。第二阶段是以发展富农经济为主导的改革。1906年,首相斯托雷平领导了新的土地改革,使农民更容易获得土地,更自由地建立公社,目的是建立新的农民阶级,发挥保守稳定的力量。之后农地继续私有化,农民可以继承农地,分散的土地变成大规模的农地,提高了农业产量。第三阶段是以消灭地主阶级为导向的土地改革。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颁布了《土地法》,规定立即取消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土地全部收归国有,交给劳动农民使用。第四阶段是以消灭富农为目标的改革。在20世纪30年代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富农被逮捕、流放、包围,农民全部进入国家高度控制的集体农场。

俄罗斯的土地改革经历了几十年,其间先后发生了1905年革命、1917年革命和20世纪30年代农业集体化。土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稳定,却带来越来越极端的革命;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发展,但农业发展越激进,其农业发展的负面后果就越严重。土改原本废除了原有的农村村制,但最终形成的农村制度与即将废除的制度有许多相似之处。历史似乎给人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形成了土改的所谓“俄罗斯悖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与村社制度及其相应的农奴制密切相关。

村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重公平轻效率”,这是俄罗斯具有原始传统的基本制度。它起源于原始人类社会,一直延续到20世纪。长期以来,俄罗斯农村社会的成员是通过乡村社区组织起来的。农民村社是一个具有区域共同居住地、血缘关系、自然资源和土地共同所有权、生产劳动相互结合的基层组织。村社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土地是“公有的”,成员间的平均占有是通过村社定期重新划分来维持的;国家税收以村社为单位负担,村社可以弥补穷人,欠富人平摊负担;实行劳动者结合,村里鼓励联合耕种;村社通过社员大会共同管理,强调集体本位。与典型的中国家庭制度相比,村社制度强调村社的集体单位,比家庭具有更高、更神圣的地位。村社是村社成员的“人人”,其核心价值是“公平”,被称为“俄罗斯精神”。随着乡村制度的发展,农奴制应运而生。相对于西欧的庄园农奴制,俄罗斯的农奴制是最极端的。除了人,农民还必须依附于领主,还要依附于他们所居住的村庄,他们受到国家的严密监视。农民的劳动是强制性的,他们没有个人活动的自由,更谈不上基本的个人权利。“农民的农奴制过程,就是属地制与村制牢固结合的过程。农民农奴制的本质是村社农奴制。”当然,农奴毕竟也属于村社成员,可以得到村社和领主的一些保护,属于“没有自由和保障”的形式。

俄罗斯的土地改革是在乡村制度及其相关农奴制的基础上进行的。1861年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土地,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分化和动荡。重要原因是它违背了几千年来村制的“公平正义”。一是农民获得的大量土地属于原村社所有的土地。对于村社拥有的土地如何分配,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方案,导致了对村社土地的无序占用甚至掠夺,包括同样参与占用村社土地的农村强势地主,造成了土地分配的不平衡。第二,废除农奴制后,出现了社会分化。虽然促进了农业生产,但却违背了村社制度对财富平均占有的公平性,被视为“不公平分割”,导致了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关于发展道路的大辩论。斯托里平依靠民营化改革的强力实施,以富农的“长子”主导分家,加快了土地私有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当时,俄罗斯的粮食产量超过了阿根廷、加拿大和美国的粮食总产量,成为欧洲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然而,斯托里平的改革遭到了一些具有乡村传统的弱势农民群体的强烈抵制。因为他们虽然得到了“自由”,却失去了“安全感”。对于这些失去了“安全感”、长期沦为奴隶、受村社制度束缚的农民来说,一旦限制解除,他们的随意性就大大扩大,导致农民在上层阶级失控的情况下强占土地,导致原有的农村秩序遭到破坏。土地改革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的长期政治稳定,反而带来了农民的异化和对政府的反叛。这种维护既得利益,争取最大利益的农村叛乱,迫使政府在辛亥革命后的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采取极端措施,消灭地主富农,压制社会分化,稳定农村秩序。只是这种稳定和秩序是以农业发展为代价的。集体化过程中形成的集体农庄虽然被赋予了新的思想色彩,但与几千年形成的村制有着相同的形式。第一,土地归公众所有;第二,集体合作;第三,分布大致相等;第四,国家直接控制,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集体农场制度虽然满足了农民的“公平”和“安全”需要,但严重抑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前苏联的农业生产长期未能恢复到斯托雷平时代。为此,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土地私有化,但过程极其艰难,其深刻原因还在于村社制度的历史制度背景的制约。列宁在社会变革中感叹“千百万人的习惯性力量是最可怕的力量”,这是历史制度背景制约下的俄罗斯土地改革的深刻写照。

4.拉美和南非的土地改革及其庄园制背景

拉丁美洲和南部非洲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面积,也是一个“新大陆”。这片土地上的土地改革过程艰难、曲折、反复,成效有限。

拉丁美洲和南非的土地改革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20世纪初,墨西哥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历时50年。到1970年,历届政府共向230万农民分配了约5800万公顷土地,政府还相继成立了土地委员会、农业银行和其他机构,负责向农民分配土地和提供贷款。

1947年9月,胡安·庇隆宣布阿根廷进入“战时紧急状态”,这是由于“强制实施全国土地征收运动”,在历史上被称为“十月土地改革”,也被阿根廷人称为“庇隆新政”。到第二年年底,阿根廷超过93%的土地被政府强行没收,其中41%平均分配给贫困农民,其余被收归国有。在农民的不断斗争下,巴西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在南非,“白人占据全部土地,黑人无处居住”。非国大上台后,非常重视土地改革。政府成立了一个土地改革部门来分配土地给黑人。

拉美和南非的土改虽然各有特色,但有共同的特点:一是土改时间长,有的持续几十年;第二,许多国家原有的大土地中心主义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三,激进而缓慢的土地改革进程伴随着两步退一步;第四,技术进步不仅仅是制度变迁;第五,改革没有取得显著成效,有的在改革之初就经历了经济倒退。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与各国的改革措施有关,也受到历史悠久的庄园制度及其相应的农奴制历史制度背景的制约。

庄园制的基本特征是“强组织弱自由”。庄园制起源于西欧,以庄园为核心组织农村社会成员,庄园是农村社会的核心单位。在庄园制下,所有者(领主)不仅拥有土地,而且拥有人民,实行地方自治和强有力的组织。在庄园直接经营的土地上,庄园主负责管理,农民直接参与庄园劳动;拥有土地的农民也与领主有个人依附关系,成为领主的附属物。当然,领主也要对庄园成员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庄园农奴形式的特点是“弱自由有保障”。

拉丁美洲和南非属于西欧国家开发的“新世界”。随着殖民者的进入,原住民被赶走,土地高度集中在外来白人手中。白人进入新大陆后,移植了欧洲存在的乡村庄园制度,将其推向极端。一是占用大量土地,以种植园的形式生产经营,从而形成大型庄园制度。正如亨廷顿所说:“拉丁美洲的情况是,相对少数的大庄园占有大部分耕地,而大量的小农只占有一小部分耕地。”二是占用大面积土地的庄园主不可能自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依靠大量有个人依附性的农奴从事生产。

在巴西,葡萄牙殖民者推行种植园奴隶制,在圣保罗成立“捕奴队”,抓捕印第安人,卖给种植园当奴隶。农奴没有基本的人身自由和权利,只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因为他们毕竟是庄园的劳动工具。巴西电视剧《伊佐拉》,一个女奴,深刻地反映了农场农奴制的生存状态。庄园制及其对应的农奴制可以说是拉美和南非土改前的历史制度背景。这一背景制约了拉丁美洲和南非土地改革的进程和成效。

拉丁美洲和南非的土地改革是在民族解放后进行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是同步的。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拉美和南非都废除了农奴制和种族歧视,结果大批农奴为了解除个人依附关系而逃离土地。如果说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农民对土地特别热爱和向往,那么农奴对他们所居住的土地是厌恶的。他们逃离了土地,集中在城市,以获得个人自由,甚至在贫民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贫民窟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和南非(印度的情况类似,与种姓制度有关)。巴西有1.8亿人口,2500万人生活在城市贫民窟,约占总人口的14%。贫民窟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圣保罗有200多万贫民窟,占总数的10%以上。里约是贫民窟比例最高的城市,约有150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索韦托位于南非约翰内斯堡,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因为大量的人进入城市,土地问题就没有那么紧迫了,统治者更加关注城市贫民和社会问题。因为土地改革的紧迫性与农民人口比例有关,正如亨廷顿所指出的:“在阿根廷这样一个土地占用极其不均、租佃率极高的国家,由于其农业从业人员不到总劳动力的30%,土地问题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同时庄园制以庄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分工严格,组织程度高,其成员缺乏独立完成全部生产经营的能力。土改后,世世代代为奴的后代获得了土地,但缺乏独立生产经营的能力和条件,导致生产下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的生产竞争力本来就比大农场弱。获得自由和土地的农民很容易失去原有的生活保障,在竞争中失败。如果一味地只满足民众对原种植园主的反对,很容易导致整个农业经济的衰退,以至于绝不能减缓甚至改变激进的土改措施。南非土地改革进程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担心获得土地的黑人会因为管理不善而再次变穷,政府也会失去本可以从白人农民那里获得的税收。自1994年实施土地改革政策以来,南非多达90%的分配给黑人的耕地处于未开垦或休耕状态,这些黑人因土地改革而受到歧视。自2007年以来,南非已成为一个食品进口国。截至2009年下半年,作为粮食进口国,南非五分之一的家庭缺乏足够的粮食。

总结

从世界上看,土地改革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其核心是“分割”,但不能简单地“分割”。重要原因是长期流传下来的历史制度原型,不是一朝一夕的改革就能改变和转化的。历史传承下来的土地制度不仅仅是一种产权制度,更是一种管理制度和具有多重功能的社会组织制度。在土地改革中改变不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时,必须高度重视传统的管理体制是否仍然合理,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在重新分配土地的同时,要注意社会成员的重组和延续。在这方面,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可以提供借鉴。当然,其他国家和地区受到相应历史制度背景的制约,很难完全照搬。

原文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4期,第58-63页

作者简介:许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所教授,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期编辑:陈演瑜

1.《土地改革的背景 荐读 | 徐勇:历史制度底色下世界土地改革进程与成效比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土地改革的背景 荐读 | 徐勇:历史制度底色下世界土地改革进程与成效比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865022.html

上一篇

陈慧娴资料 向往自由的情歌天后陈慧娴个人资料你看了没

下一篇

德国超级传播者可传染8米之外的人 超级传播者竟如此可怕

集体土地租赁房 村民可分红增收!通州这个村17万㎡集体土地租赁住房有动静儿了…

  • 集体土地租赁房 村民可分红增收!通州这个村17万㎡集体土地租赁住房有动静儿了…
  • 集体土地租赁房 村民可分红增收!通州这个村17万㎡集体土地租赁住房有动静儿了…
  • 集体土地租赁房 村民可分红增收!通州这个村17万㎡集体土地租赁住房有动静儿了…
中国军队抢占尼泊尔土地中方回应 到底说了什么内容

中国军队抢占尼泊尔土地中方回应 到底说了什么内容

中国军队侵占尼泊尔土地?中国回应前几天,一个“中国军队夺取了尼泊尔的土地?中国的反应”引起了关注。据外媒报道,“尼泊尔官员透露,中国已在尼泊尔五个地区侵占了150多公顷土地。与此同时,中国也改变了河流作为国界的流向。尼泊尔以前被淹没在水下的土地也被中国吞并了。”11月3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中方对此作出回...

多地实践行贿人黑名单制度,专家:要共享行贿人黑名单数据

前不久,湖南省纪委监察委员会发出通知,将包括湖南钢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13家企业和36名个人列入湖南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首批“黑名单”。其中,湖南骏鑫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招标代理部负责人赵伟在湘潭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招标过程中,与他人串通提前中标。名单中的一些企业和个人通过贿赂获得工程...

央视专访阿木爷爷:什么网红 我就是个普通农民

央视专访阿木爷爷:什么网红 我就是个普通农民

佩吉,一只会走路的小猪,一台手动泡泡机,一把鲁班凳……63岁的王德文来自山东聊城,他只用榫卯技术为孙子做了很多有趣的物件,在国外火了。阿木爷爷13岁时学习木工,现在他仍在学习自己的技能。他说:“一定要老有所学,让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内控29条制度规范

  •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内控29条制度规范
  •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内控29条制度规范
  •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内控29条制度规范

英国面积人口 人口和土地都占世界四分之一的英国,为何衰落成今天这个样子

  • 英国面积人口 人口和土地都占世界四分之一的英国,为何衰落成今天这个样子
  • 英国面积人口 人口和土地都占世界四分之一的英国,为何衰落成今天这个样子
  • 英国面积人口 人口和土地都占世界四分之一的英国,为何衰落成今天这个样子

世界各国土地面积排名 最权威的国土面积排名 这些国家加起来是半个地

  • 世界各国土地面积排名 最权威的国土面积排名 这些国家加起来是半个地
  • 世界各国土地面积排名 最权威的国土面积排名 这些国家加起来是半个地
  • 世界各国土地面积排名 最权威的国土面积排名 这些国家加起来是半个地

农村种植什么好 42岁的打工者在农村有5亩土地,想返乡种植果树,种什么品种好?

  • 农村种植什么好 42岁的打工者在农村有5亩土地,想返乡种植果树,种什么品种好?
  • 农村种植什么好 42岁的打工者在农村有5亩土地,想返乡种植果树,种什么品种好?
  • 农村种植什么好 42岁的打工者在农村有5亩土地,想返乡种植果树,种什么品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