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合肥市档案局获悉,目前正在开展一项名为“千年巢湖”的研究项目。在这项研究过程中,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的68岁教授宁为合肥档案馆的这项工程提供了120多万字的手稿和80多幅不同历史时期的巢湖地图。这些地图是他几十年来随意收集的。通过对比这些历代巢湖地图,我们可以见证巢湖的变迁。古代安徽地图中巢湖的位置过去学者们收集了84张巢湖地图。“我出生在巢湖岸边,在湖边长大。我对巢湖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我一般都是看查资料,找一些关于巢湖的文字或者图片。,会特别注意的。”在宁的家中,他向记者介绍了自己近年来对巢湖的研究成果,并告诉记者自己研究巢湖的原因:由于长期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经历过四所大学图书馆,能够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和图片。当他在各种古籍和记录中看到古代巢湖地图时,他会通过复制和拍照来收集和分类这些地图。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收集了84幅不同历史时期的巢湖地图,并将其编辑成《江淮巢湖图》,包括宋代出版的《龚宇道江图》和其他古代巢湖手绘地图。今年8月,合肥市档案局开始筹备一个名为“千年巢湖”的研究项目。一次偶然的机会,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在网上了解到,宁教授收集了大量的巢湖地图。为了寻找巢湖的史料,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找到宁教授求助。为此,宁教授将向合肥市档案局提供两份手稿,其中包括历经数十年心血收集的巢湖地图和文字。历代地图见证了巢湖的变迁。在宁教授收集的不同时期的巢湖地图中,记者发现巢湖水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所变化。宋代出版的《龚宇道江图》中,巢湖以中国工笔画的形式画出蓝色的波浪,没有今天的地图准确,但可以看出离泸州市不远;清初编纂的《潮县志》中的一张巢湖地图显示,当时的巢湖呈半圆形,水域覆盖了合肥、肥西、巢湖市周围的部分土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精确绘制的一张军事地图上,巢湖水面已初步呈现出巢状,但水域面积比现在大得多。湖北北岸很多现在是陆地的地方当年还是湖泊;宁教授在收集巢湖地图的同时,还在解放后编制的一部《巢湖志》中发现了一张通过卫星遥感制图显示巢湖水域变化的地图。该图勾勒出巢湖前滨,显示巢湖北侧曾蔓延至包河区附近,西侧延伸至肥西上排。离巢湖西岸不远的三河镇,曾经是巢湖的水面。巢湖曾经有2000多平方公里。为了验证巢湖水面的变化,宁查阅了大量史料。通过史料记载的巢湖长度,他推算出巢湖最大的水域面积约为2000平方公里,比现在的7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大三四倍。宁教授说,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张辽攻打逍遥津时,海军可以通过巢湖将战船开到逍遥津附近。从这一点可以推断,巢湖之大,以至于今天的水面至少在旧城区附近的包河区范围内,绝不是今天的巢湖水面。同时,宁认为,在古代,巢湖曾被古人认为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居古人所认为的“五湖”之首。最有力的证据就是隋朝元年,隋文帝派钦差大臣卢思道前往巢湖祭奠。卢思道在湖滨祭祀时,出版了《祭浑湖书》,指出了巢湖在中国湖泊中的地位:“栗鹏偏僻,面积不意”,可见当时巢湖面积之大,地位之高。多种原因造成的巢湖水域变化,使地图上显示的巢湖水域逐渐减少。宁说,通过研究巢湖的地方志和一些史料,他发现巢湖在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规模、长期的“围湖造田”运动。光史料记载就有很多集中的时期:一是1800年前三国时期,曹操率军屯田巢湖岸边的堤岸,取名军屯,造成部分湖泊萎缩;宋代以后,是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湖滨居民人口增加,围湖填海的行为开始抬头,导致湖面逐渐缩小;另外,明初大量移民迁入巢湖岸边,当时粮食生产蓬勃发展,导致了该时期围湖填海的高峰期;另外,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有过这样的热潮。比如巢湖附近的大莲围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白湖,曾经与巢湖相连,填海后改造成白湖农场。宁高叶说,经过历朝历代的围湖造田活动,巢湖的水域面积逐渐缩小。比如巢湖岸边的“圩”字地名,如通达圩、东等,就是一个围湖造田的圩。此外,周边河流流入巢湖造成的泥沙堆积、地壳运动、现代湖滨道路工程等也使巢湖面积越来越小。直到1963年巢湖闸建成投入使用,巢湖水位才稳定下来,巢湖水位下降趋势减缓。
1.《巢湖市地图 历史地图见证巢湖沧海桑田 三国时战船通巢湖达逍遥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巢湖市地图 历史地图见证巢湖沧海桑田 三国时战船通巢湖达逍遥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878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