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阳:
地球艺术节可以在中国“制造”
我们的记者梁毅
何海阳
何海阳
汉和文化的联合创始人
迪达艺术节中国项目策划总监
[位置]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
[艺术项目]
桐庐迪达艺术节
富春江镇花冢路慈邹红摄影
对,就是桐庐。2018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靴子落地,就定下来了。
当得知地球艺术节落户桐庐时,记者和很多人一样好奇:是什么让举世闻名的地球艺术节看上了小桐庐?
5月31日,进入银坑村,一系列风选机正在排队迎接他们。新河乡辖银坑村是桐庐县最偏远的古村落,发展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很大。桐庐艺术节的新闻发布会和启动仪式在钟大厦举行。客人还没进老钟家,当地村民就敲锣打鼓打起了怪相,大部分客人都是第一次来这个小村子。
三星课堂上,一副对联写道:“让艺术走进农村,让桐庐更有艺术气息。”在江南这个古老的大房子里,很难不被感动。精致的木雕诠释着历史传说,一个又一个天井让人心旷神怡。燕子不时从屋檐上飞下来,把它们的思绪拉走...
2018年,在越南妻子艺术节第七届中国之夜,桐庐县代表向北川福郎发出邀请
留在桐庐是多种因素的叠加
艺术市场:从参加日本越妻迪达艺术节到运营桐庐迪达艺术节,汉和团队做了哪些工作,基于迪达艺术节在中国的实施有哪些考虑?
何海阳:自2015年第六届越南妻子土地艺术节以来,汉和文化一直积极参与艺术节的各项工作。从此,汉和文化萌生了在中国实施中国版迪达艺术节的想法,仿照越南妻子的迪达艺术节,得到了福郎北川先生的大力支持。
在参与日本艺术节的同时,汉和文化作为迪达艺术节的中国项目团队,也将在中国的实施作为其核心任务和使命。团队从一开始就坚持遵循妻子有土地艺术节的理念,借鉴国际经验,依靠中国团队打造中国模式。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一定会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地球艺术节。
桐庐迪达艺术节中国队在三星厅
从2016年开始,我们将开始中国项目的选址。时隔两年多,我走遍了几十个城市和乡村,最终决定在桐庐落地第一个项目,可以说是既是缘分,也是桐庐与迪达艺术节相互选择的结果。
从迪达艺术节的角度来看,最终的选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考虑农村的实际需要,也要考虑自然特征、文化背景、旅游资源、经济水平、交通便利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综合因素,但最重要的是选址的主动性、理解性和执行力,因为迪达艺术节这种以文化艺术促进区域振兴的模式,必须由地方政府赞助和领导,社会力量协调。在这些方面,桐庐给了这个节日很大的信心。
出席桐庐艺术节记者招待会的嘉宾云集钟故居
艺术市场:桐庐迪达艺术节将于2020年秋季举行。一年多来,需要做哪些工作,长期的准备是基于什么想法?
何海阳:每个人都关注亡妻的成就,但亡妻并没有在一天内意识到。经过近20年的积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不仅积累了优秀的艺术品,还积累了经验和人才,最重要的是信任和信心。
明年秋天桐庐迪达艺术节的开幕只是未来漫长旅程的开始。很多工作需要不断去做,不断去探索。桐庐艺术节也将从小开始,用几年时间形成全球覆盖和文化沉淀。
地球艺术节对桐庐来说是机遇,也是方法;但如何进一步提升和塑造八山半水半田的中国最美县的人文魅力、国际影响力、生态宜居性和产业吸引力,要立足于桐庐自身的禀赋和背景。
从一开始,桐庐县委、县政府作为桐庐迪达艺术节的组织者,就提出要把迪达艺术节全面提升到“全面抓农村振兴,升级版全球旅游”的高度。
明年开馆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是艺术项目选址的实施,因为这涉及到场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作品创作和制作的所有权主体,以及艺术作品的公益性、宣传性和经营性权利与责任。各种具体问题相当复杂,需要逐一克服和解决。但是地球艺术节从来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生的,解决问题才是使命。新模式将激发新智慧,催生新方法。
就艺术项目本身而言,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艺术家数量将保持适当的比例,同时,多元化艺术形式的参与将会扩大。如何选择、引导甚至培养适合地球艺术节模式的艺术家也是我们的课题。
银坑村的村民在梁毅桐庐迪达艺术节的新闻发布会上拍照
艺术不是主角,国家才是主角
艺术市场:日本乡村遇到了和中国乡村一样的问题。在解决这些同中有异的问题的过程中,日本的经验会对中国有什么启示?
何海阳:中国和日本本质上是不同的。看类似的农村问题,也有完全不同的前因后果。在日本,农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所以开展艺术节并不难,保证其良好的体验。而在中国,广大农村正处于“美丽乡村”的升级过程中,环境友好度、环保意识、交通便利度等方面有待提高,当地居民对经济效益和文化生活质量的需求更加现实,这是中日最大的差异。
所以艺术节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选择也更加谨慎。在保证艺术水准的同时,非常重视避免城市化艺术的过度抽象和晦涩,避免冷漠的态度和心态。从艺术理念和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艺术节可以和越南的妻子们趋同,但具体的实践方法和运作模式需要完全探索和创造,比如如何利用废弃的设施和闲置的资源,如何通过艺术手段改善空心态,如何回报年轻人,如何实现跨地区、跨学科的文化交流,如何将艺术融入公共设施建设,如何开展支农和农产品销售等。
新河镇迪达艺术节中国队考察
艺术市场:中国的艺术乡村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什么样的方法是可持续的,需要什么条件?
何海阳:艺术乡村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这无疑是好事。说明原本聚集在城市的文化力量,正随着这个国家的发展节奏,向农村和更广阔的世界移动,让更多的人和地方分享文化力量带来的驱动价值和衍生效应。
中国这么大,各地的情况和需求不一样,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不一样。在农村建设事业中,需要更多的人参与,需要更多的智慧和生成,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
需要注意的是,艺术乡村建设只是以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手段之一,并不适用于所有地方,切不可一概而论;而且要清楚的知道,艺术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艺术不是主角,农村才是主角。不要本末倒置,让艺术凌驾于农村的现实和客观需求之上,简单地把艺术乡村建设变成艺术家的新兴市场。
艺术家和策展人是艺术乡村建设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但只有他们做不到。乡村建设需要社会上多元的人参与,注重培养本土的人才和年轻的力量,尤其是普通人的密切参与,不能搞“你唱你的戏,我看我的戏”的局面。
汾水河上废弃的断桥将成为未来艺术品的展示场所
从可持续的角度来看,乡村艺术建设不能简单地以单一、积极和正式的方式进行。如何将艺术作品转化为当地新兴的文化资产至关重要。如果能做到,就一定要保存,长期使用,传承下去。不能只看流量、热度、游客增加,还要看长远、融合、变化。工业带动,经济拉动是必须的,农村文明的推进更是必须的。要搞清楚要造什么,为谁造一个有艺术感的农村建筑。没有文化融合的艺术化乡村建筑只会昙花一现。商业的合理性和社会的公益性不容忽视。普通人的艺术乡村建设没有实际利益,没有收获感,没有参与感,没有荣誉感,是独角戏。
真正的艺术农村建设应该欢迎商业企业的加入,但政府必须干预,发挥主导和引导作用,农村人民和集体也必须参与其中。不允许以乡村建设的名义搞私人领地,也不能把城市的艺术商业逻辑直接下放到农村,更不能把艺术变成商业发展的幌子和营销工具——这种情况并不罕见,需要高度重视。
艺术乡村建设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和共同创造的行动;所以和政府合作,和社会资源公开合作是必由之路,没有别的路可走。
1.《何海洋 何海洋:大地艺术节,可以中国“造”| 艺术乡建之径(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何海洋 何海洋:大地艺术节,可以中国“造”| 艺术乡建之径(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955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