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杜卡迪795和796,干货看这篇!法院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行为的裁判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合同欺诈往往与民事欺诈交织在一起。客观的表达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差异。那么,如何区分合同欺诈和合同纠纷、民事欺诈行为呢?(威廉莎士比亚,诈骗,诈骗,诈骗,诈骗,诈骗,诈骗。)

裁判规则

1.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导致无法继续履行合同的合同纠纷,处理——陈斌合同诈骗案

案例要点:行为人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和诚意,没有欺骗他人财物的目的和欺诈行为。客观情况发生变化,致使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不能认定为虚假履行行为,应根据合同纠纷处理,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案号:(2002)苏刑再终字第004号

审理法院: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来源:《人民法院案例选》2004年刑事专辑(总第47辑)

2.无履约能力,通过签订合同骗取对方钱款的,构成合同诈骗罪而非合同纠纷——林朝晖合同诈骗案

案例要旨:被告单位无履约能力,却诱骗对方签订合同,而后利用合同诱使对方向银行代垫保证金,取得保证金后被告单位丝毫没有履行合同的意愿,说明其既不是夸大履约能力,也不是想临时占用他人资金“拆东墙补西墙”,而是具有非法占有对方保证金的故意,按合同诈骗罪论处。

案号:(2002)岩刑终字第163号

审理法院:福建省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

来源:《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03年刑事审判案例卷)

3.以“一房二卖”手段非法占有两笔买房款的,构成合同诈骗罪——王志强等合同诈骗案

案例要旨:一房二卖中出卖人的出卖行为仅仅是为了在比较中获取更高额利润,并无同时非法占有两笔房款的意图的应当在民事纠纷范围内处理。对出卖人是以非法占有两笔房款为目的,则有可能突破民事纠纷的范畴,而触犯刑法上的合同诈骗罪。

案号:(2010)宜刑初字第763号

审理法院: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

来源:《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11年刑事审判案例卷)

4.没有充分证据证实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及所得合同款项的去向的,不成立合同诈骗罪——陈永彪虚报注册资本案及被控合同诈骗宣告无罪案

案例要旨:被告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欺诈手段收取他人钱款,但是否将款项挥霍,用于从事非法经营活动、还债、个人生活开支及隐匿,公诉机关未能举证证实,即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及非法占有款项的行为,不成立合同诈骗罪。

案号:(2007)钦刑二初字第9号

审理法院: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来源:《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11年刑事审判案例卷)

司法观点

1.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关键是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即行为人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还是为了通过履行合同获得经济利益 

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罪有许多相似之处:(1)两者都产生于民事交往过程中,并且都以合同形式出现;(2)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对合同所规定的义务都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3)合同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合同纠纷中的当事人有时也伴有欺骗行为;(4)两者都是非法占有特定物。尽管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也有本质的区别。行为人主观上有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是区别两者的关键。

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1)考察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

不能只根据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作为区分诈骗与合同纠纷的标准,但是,也不能否认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在某种情况下对于是否具有骗取财物的目的,又有着重要意义。例如,某人在没有落实货源的情况下,为了营利即与人订立了供货合同。在收到预付款之后,多方查找货源,仍未落实,但表示愿意偿还货款,并承担违约责任。此案中,行为人在不具备履行合同的条件下与他人签订了供货合同,但从他的整个活动看,主观上并没有诈骗的目的,因此,不能认定为诈骗,而应当按合同纠纷处理。相反地,有些人明知自己没有能力履行合同,而且也根本不打算履行合同,但仍与他人签订合同,一旦货款到手,便大事告成,或大肆挥霍,或逃之夭夭,如此等等,不言而明,这些人签订合同是假,骗取财物是真,当然,应以诈骗论处。

(2)看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有无欺骗行为

从司法实践看,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没有欺骗行为,即使合同未能全面履行,也只能作合同纠纷处理,不能定诈骗罪。没有欺骗,不能定诈骗罪。但是,有欺骗也不一定构成诈骗罪。为了分清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需要对欺骗作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行为人在事实上虚构了某些虚假成分,但是并非掩盖其根本无法履行合同的事实,而且实际上也并未影响对合同的履行,或者虽然合同未能完全履行,但是本人愿意承担违约责任,说明行为人并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故不能以诈骗罪处理。然而,对于那些伪造证件,使用假证件,编造谎言,骗取信任,掩盖其根本无力履行合同的真相,给对方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以诈骗罪论处。

(3)看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动

司法实践表明,行为人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在签订合同后,必然设法创造条件使合同得以履行,如果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也会愿意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对方损失。无疑,这属合同纠纷。但是,有些人在合同签订后,根本不去履行合同,往往是货款一到手,便大肆挥霍,造成无力偿还。这种行动足以证明他根本无意履行合同,完全是出于骗取财物的目的。因此,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4)看行为人在违约以后是否愿意承担违约责任

司法实践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若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发现自己违约或者对方提出违约时,尽管从自身利益出发可能提出种种辩解,以减轻责任。但是,一般会采用“事在事有”的态度,当无可辩驳自己违约时,会承担违约责任。然而有些人在明知自己违约,不可能履行合同时,往往采取潜逃等方式进行逃避,使对方无法追回自己的经济损失,说明其主观上具有骗取财物的故意。对于这种人,一般就以合同诈骗罪论处。但是,应当指出,对于那些不得已外出躲债,或者在双方谈判中百般辩解,否认自己违约的,一般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罪,而应当按合同纠纷处理。

(5)考察行为人未履行合同的原因

影响合同未履行的原因不外乎主客观两种情况。查明合同未履行的原因,对于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骗取财物的目的有很大作用。根据我国《民法通则》之规定,合同当事人均享有合同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一方取得权利,就必须相对地承担相应的义务,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是对等的,如果合同当事人一方面享受了权利,而不愿意、不主动去承担义务,那么,合同未履行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造成的,从而说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论处。但是,如果合同当事人享受了权利后,自己尽了最大努力去承担义务,然而,由于发生了使行为人无法预料的事实,致使合同无法履行。对此,应当以合同纠纷处理,不能定合同诈骗罪,因为这种情况行为人不具有骗取财物的目的。

(摘自张军主编:《刑法(分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第3版)(上)》,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795-796页。)

2.正确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

民事欺诈行为,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使其陷于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之行为。民事欺诈行为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为,是民事行为的一种,只不过由于民事欺诈行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而无法像民事法律行为那样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民事欺诈行为又称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包括三个构成要件:一是欺诈一方必须是出于故意,二是存在欺诈一方的欺诈行为,三是受欺诈的一方实施的民事行为是受欺诈的结果。

合同诈骗犯罪行为与合同欺诈行为有许多相同之处:

第一,行为人主观方面都具有欺骗对方,使对方的认识陷于错误,从而违背其真实意思与之签订履行合同的故意;双方都有从对方获取不当利益的意图。从这一点看,合同诈骗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完全包容了合同欺诈行为的主观方面,但显然前者的内涵又要比后者的内涵丰富。

第二,行为人客观上都具有欺骗对方的行为。其行为方式也无多大区别,都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或是利用对方错误等作为或不作为。

第三,当合同诈骗罪在主观方面产生于订立合同之前或订立时,无论是合同诈骗罪还是合同欺诈行为,一方之所以表示愿与对方签订合同,都只能是由于对方的欺诈行为所致。

第四,两者都主要产生于经济交往过程中,并且均以合同的面目出现。

两者有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主观上的不同。在合同诈骗罪中,行为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合同形式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行为人意图通过对方的履行获取对方的财物,而自己根本不履行自己在合同中的义务,即行为人意图无偿占有他人财物。当然,在实践中,行为人有时也具有一些所谓履约行为,但往往只是象征性的,是用掩人耳目或迷惑对方的手段。这种表面履约行为并不能改变行为人整个行为的诈骗性和不履约行为的性质。在合同欺诈行为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虽然也是为了谋取不当或不法利益,但这种利益的取得,行为人是意图通过合同的履行而实现。也就是说,为获取对方的利益,行为人意图履行自己的义务,只不过这种履行是有一定瑕疵的履行,但从总体上看,行为人还是支付了一定对价。

第二,性质不同。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虽然都是一种欺骗行为,但两者各属不同范畴,具有不同的性质。合同诈骗罪中由于行为人具有骗取他人财物的目的,并在骗取他人财物的同时造成他人损失,是一种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属于公法范畴,受刑法调整。合同欺诈行为发生在订约阶段,其后果由于合同履行而产生,但它只是一种一意思表示行为,由于行为的欺骗性,使得意思表示不真实。这种有瑕疵的意思表示行为属于私法范畴,受合同法调整。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两者根本不具有可比性。

(摘自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第5版)(中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13年版,第668-669页。)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修订)

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第五十四条 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

6.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坚决防止把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充分考虑非公有制经济特点,严格把握刑事犯罪的认定标准,严格区分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中涉及的经济纠纷与恶意侵占国有资产等的界限,坚决防止把经济纠纷认定为刑事犯罪,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对于各类经济纠纷,特别是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纠纷,不论实际损失多大,都要始终坚持依法办案,排除各种干扰,确保公正审判。

来源:法信

1.《杜卡迪795和796,干货看这篇!法院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行为的裁判标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杜卡迪795和796,干货看这篇!法院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民事欺诈行为的裁判标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auto/2573067.html

上一篇

武汉杜卡迪专卖,干货看这篇!杜卡迪登陆大武汉,来自意大利的“红色风暴”……

【杜卡迪795和796】专题全新LOOK 785和全新KEO 2 MAX CARBON正式发布

【杜卡迪795和796】专题全新LOOK 785和全新KEO 2 MAX CARBON正式发布

杜卡迪795和796相关介绍,怎么样?今天车友的朋友圈和微博被LOOK的什么旧战车刷屏了?是的,随着环法的到来,LOOK这次提前发布了2018年最新的电车LOOK 785。 距离7月1日的2017环法揭幕战还有2天时间了,可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