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山下,永定江边;青山绿水,景色宜人。
山水相依,山水相连;山水相伴,山水相恋。画家韩振刚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在这块如诗如画般的青山碧水之间。这块宝地滋养了画家的体魄,造就了画家的平静仁和的气质;这块宝地成趣了画家作品的风格,孕育了画家质朴、宁静、深厚、典雅的审美理念。一年四季在这山水之间,总能见到画家韩振刚的身影,游历,写生,兴高采烈,静观,闲坐,不厌其烦。
韩振刚: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1991年研究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笔画协会理事,北京工笔画会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西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法制办书画协会顾问,李可染画会常务理事。作品数次参加全国美展、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等国家级大展,并多次获奖。出版专著与画集多部。
韩振刚以工笔重彩人物画见长。他的早期临摹作品勾线均称而有力度,整体中见出微妙变化,颇见功夫。在研究生期间,他中西两参,一面对传统工笔典范心追手摹,对敦煌壁画深入研究,一面巧妙吸纳克里姆特、莫迪里阿尼作品中的装饰色彩和构成意味。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东风融合西风日烈,他敏于形式创造,在繁杂富丽的苗族服饰中发现了结构画面的元素,遂使人物描画更为深入和鲜活,一系列少数民族题材的工笔画脱颖而出。
譬如《清水丽人》、《盛装》、《着盛装的模特》、《祈》,这些画作图示感强,常常舍去背景描画,或者只做部分点缀,如此反倒凸显了对象美感,人物戴银簪花,光彩炫目,自身的美则足以打动人了。中国画留白之妙在其中显现,这样的处理类似于舞台布置,人物集中,主体突出。
大约十多年前,韩振刚从工笔转入写意,从人物转向山水,他开始拓展更宽广的艺术道路。画家知常求变,在转化中发挥优长,形成自我艺术风格,正当其时。而不同于一般工笔画家之处在于,韩振刚很多年前就对山水画情有独钟,心仪已久,那是他本科学画时的兴趣之一。
他开始研究新的课题:如何把工笔与写意对接,实践兼工带写。他最近几年的山水作品,愈发显出独到之处,初读平淡,细细品味,则有春风拂面之感。
山水画与人物画比较,造型的要求似乎降低了,但是在自我面貌的开掘、当代意识的凸显等诸多方面,比人物画还有难度,因为传统太深厚,山水样貌千年不变等因素,都加大了创新的难度。对此,韩振刚有清醒的认识:首先必须抛弃程式化的图示和笔墨,代之以方法的改进。
为此,他走进自然大量写生。在写生过程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促成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流通,画家处于创造性的观察、体验和表达之中,写生在解决心物关系,在观察、发现、表达等方面发挥调节和激活作用,将传统山水画的类型典型转化为一定意义的个性典型上(比如:实地性,具体的写生地域性等均是寻求个性典型的方式)。
类型典型趋于集中性、概括性、理想性,也难免公式化、概念化,写生则能突破概念化并为个性化处理积累艺术经验,突破把人和自然囿蔽于习以为常的感知形式中的困境,突破阻止新形式产生的传统模式和理性框架,从而使山水创作获取新的维度与契机。
不定宗旨,难得其解处。有了方向路径,行动起来才能明了便利。写生,自古有之,方法各异,古人对景,目识心记,写的常常是胸中丘壑。今人写生,则内外互参,中西并用。韩振刚的写生,建基于前辈们的方法,同时他所面对的,则有着更为复杂的当代语境和时代气息的转换。
他大概是一个执两用中的画家,面对自然造化,他既不遵循古法,不像有些人以古人代替自己;也不舍弃前人的有益经验。韩振刚写的是眼前之景,又何尝不是他的胸中丘壑?他深知属于自己的才最宝贵。古人云,涵养须用敬。艺术创作亦然。
韩振刚怀着一颗敬畏虔诚、执着朴素之心。他写生四季,四季的阴晴云雨都在其中,不是借山水写性情,而是看得出四季的变幻,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这些在他眼中,都美不胜收,各擅其美。
他的取景,不是高山大川,而是一些平常景色,民居,菜地,沟田都曾汇入笔端。笔墨,也不是黄宾虹的或者李可染的,他把笔墨程式打散,而以自己手中笔写眼前春山。比如,他有时用逆光画法,笔法随之而有新的变异。
他不是根据古人成法和他人经验作画,而是根据自己此时此地的真实感受作画。看得出,在他内心有一种坚守,有了这份坚守,随着时间推移,风格自然得以确立。
十几年的山水写生,韩振刚教授一次次邂逅自然、亲近山水,观者或许能够想象到:面对山水草木,他坦然而向,素心朗朗。在从容舒缓的描画中,令人的精神抵达淡定与深远。尤其在浮躁喧哗的当下,克制内敛、平实叙述表达出的情感维度,肃然而真挚。
韩振刚说,画起山水来很是亲切,能够入静,能够进入忘我状态。想当年,他在画那些少数民族姑娘时也有着同样的美好心情。看来,无论人物还是山水,对于写生者而言,必是精思入神,独契灵异,不滞于思,不失于法,通融于天地万物——这恰是写生的最美妙处。韩振刚也深知,何必古人,何必米山王山,学古人他人,未免邯郸之笑。
-END-
1.《细细品味他的画,有春风拂面之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细细品味他的画,有春风拂面之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auto/2666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