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李水清给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写信,请求回到部队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邓小平出席外事工作,见到了李水清,李水清再次提出了想要回到部队的请求。
邓小平则是摇摇头:“恐怕不行,现在周恩来总理病重,我还主持着国务院的工作,地方上也需要你这样的老干部呀。”
李水清再次恳求回部队,讲自己从13岁参军就一直在部队,从来没有离开过部队,积累下的部队工作经验不容易。
邓小平打断了他的话:“水清同志,抗美援朝的时候你在干什么?”
“那时候我在六十七军担任副军长。”
邓小平接着说道:“那好嘛,你是指挥过现代化战争的,又在一机部工作很出色,就怕李先念同志也不同意你离开。”
“只要你同意,他也会同意的。我当时那是总理点的将,赶鸭子上架,外行管理内行,不得已而为之。我想不应该由部队干部长期在地方上压着人家。如果我的请求能够获准,我推荐曾经长期在一机部工作的周子健同志继续担任部长。”
邓小平笑了笑,说道:“我和先念同志商量商量吧。”
第三天召开的军委办公会上,邓小平当着李先念的面说:“李水清同志坚决要求回部队工作,我答应了他。”
会后,梁必业将军就打来了电话:“老李呀,邓副主席今天在会上提出了你的愿望,大家都没有发表什么不同的意见,就算通过了。关于去向,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我没有什么更多的想法。只是想最好能到外地军区。”
第二天,梁必业就打来电话:“老李,你做好准备,到广州军区赴任去吧!”
终于要回到部队了,李水清非常地高兴。可是事情在第二天又发生了变化,军委的正式决定是:“李水清去担任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主持军事工作。”
李水清也成为当时全国各大军区唯一的副司令军委委员。
1918年,李水清出生在江西省吉水县,13岁那年参加了红军,先后参加了五次反“围剿”。
1930年9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从长沙回到了江西,10月占领了吉安城,这引起了敌人的恐慌。
为了“剿灭”红军,国民党集结了近十万人向苏区龙岗一带发动了进攻。可是红军早就有了准备,敌人的先头部队被红军狠狠打了回去,还消灭了一个旅活捉了张辉瓒。
当时的李水清担任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员,参加了对敌人的审问。
就在他审问敌人的时候,朱老总骑着骡子过来了。敌人见他穿得破烂,也瞧不起他。
不过随着朱老总一席话说出口,俘虏们都被吸引住了,大家都抬起了头听着他的演讲。唯有张辉瓒一个人低着头不说话。
朱老总是认识张辉瓒的,他一眼就看到了他,不紧不慢地说道:“这不是老张吗?”
张辉瓒也认识朱老总,自己当了俘虏却又见到了朱德,他不想让朱德见到自己的狼狈样子,但是却被认了出来,只能抬起头,愣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之后,李水清历任红一军团一师政治部宣传队长、连指导员、团指导员、、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任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冀察纵队七旅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二纵队五旅政治委员、六十七军一九九师师长兼任政委。
临战抓住战机违背上级命令,解放太原立大功
1949年4月20日,太原战役打响。
为了守护自己经营了38年的大本营,阎锡山修筑了大纵深的环形防御体系,其中的卧虎山被称为“华北第一堡垒。”
阎锡山在这里修筑了167座奇形怪状的钢筋水泥碉堡,还修筑了密密麻麻的连接暗道,形成了相互交叉的密集火力网。
阎锡山嫡系19军曹国忠率领着5000多人在此坚守,阎锡山狂言:“此要塞共军3个军1个月也休想攻下来!”
由于卧虎山的地形险要,攻取不易,太原前线决定先攻城再攻山,由20兵团199师包围卧虎山,等太原解放之后再拿下卧虎山。
199师师长李水清按照上级命令,对卧虎山采取包围佯攻压缩的作战命令。
21日晚上,他就派了一个排试探性地进攻了一下,结果不久之后传来捷报:已经占领了敌人的两个碉堡,敌人的一个连投降,而我军却无一伤亡,过了一段时间又传出了捷报,派出去的9连又攻克了9座碉堡。
李水清意识到了敌人的外强中干,与其他领导商量之后又投入了更多的兵力。
结果捷报再次传来,不断摧毁了敌人一个中心指挥所,还俘虏了敌人68师师长和副师长。
战斗发展太顺利了,原先制定的围而不打、少打的计划明显不适合战场的形势变化了。他们认为攻取卧虎山的战机已经来了,敌人也绝不会想到解放军会全线进攻。
“刀子已经捅进了敌人的肚皮中,为什么不趁机直插敌人的心脏。”决不能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否则必定遭到敌人的疯狂反扑。日后战役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如果一鼓作气拿下卧虎山,那么对于整个战役都是有着巨大作用的。这个仗自己必须打!
于是他立即派了两个团进攻,同时将作战方案汇报给军部。
不过军部的口气却非常坚决,要求其不要轻举妄动,以免影响大局。
此时的李水清压力非常大,如果打不好,那么他必须为自己的决策负责,但是李水清还是决定打。
最后,他的方案摆放到了兵团司令员杨成武那里,他深夜打电话向李水清咨询战斗的情况。
李水清将现在的情况做了汇报,还说了自己的方案,坚定的表明自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算是一晚上拿不下卧虎山,至少也能够拿下整个卧虎山的西部,为夺取整个要塞赢得先机。
听完李水清的汇报,杨成武连连点头:“这个仗打得好,这个战机抓得好!”
说完之后,担心199师不能完全占领卧虎山,还派了200师过来支援。
后来,杨成武在回忆录中写道:“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这需要气魄,需要胆略,需要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这种素质,是指挥员优秀品质的表现。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上,有利的战机稍纵即逝,不允许任何犹豫、拖延、放掉这样的机会,对个人不会带来什么不好,但却会为革命带来很大的损失。李水清的这种精神,是应该鼓励、应该表彰的。”
得到了兵团司令的允许,李水清放下了心中的顾虑,指挥199师打得异常凶猛。战斗结束的比李水清想象中的快,仅仅10个小时部队就攻下了卧虎山。
阎锡山吹嘘的“攻不破的要塞之首”,被199师以伤亡200人的代价一夜之间攻克,还歼敌5000多,俘虏了2000多。
卧虎山阵地的拿下,为解放太原提供了有利的地势地利,加速了太原的解放,减少了部队的伤亡。被上级通令表彰为“战术指挥上可以说是主动、积极、机动、灵活,抓紧战机不失机宜之范例。”
战后,被俘的国民党十九军军长曹国忠说道:“根据你们过去的惯例,打太原外围得一个礼拜。打完外围休整,也得一个礼拜。但是没有想到你们一个晚上就插进来了,没想到,没想到!”
199师参加完太原战役,就调防天津塘沽,不久之后就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
毛主席因宾馆围墙太矮而泄露行踪
1953年,李水清又参加了抗美援朝。归国之后,担任了六十七军军长,驻防青岛。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当时的青岛是黄海前哨的重点,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以及林彪等元帅先后前来视察。
1957年,毛主席路过青岛,下榻在了迎宾馆。李水清从全军抽调了一百多名大尉以上的军官穿上便衣,在迎宾馆周围担任警戒。
毛主席在青岛住了一个多月,在此期间作了重要报告《1957年夏季的形势》。
不过,毛主席的离开却不是按照预定计划离开的,而是突然之间离开的。
有一次,毛主席在围墙内的小路上散步,被城墙外面一名眼尖的少年看到了,兴奋地失声喊道:“毛主席!那是毛主席!”
喊叫声,顿时引来了一大片的围观群众。李水清不得不给主席更换了住处,离开了青岛。
被总理点将,没有办法不得不出任一机部
李水清这个一机部部长,一开始的时候他就是不大情愿,是总理点的将,没有办法才来上任的。
1968年,李水清调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1970年,周恩来总理找到了杨得志:“得志同志,把你那里的李水清同志调来国务院担任一机部部长吧。”
李水清接到调令并不是很情愿,但是上级的命令又必须遵守,就不情不愿地来到了北京,见到迎接他的李德生就说道:“德生同志, 我不想来。”
“你是周总理点的将,不来恐怕不行。”
李水清在西花厅见到了周总理,周总理一见到他过来,就热情地说:“水清同志来啦!”
“总理呀,这个部长我恐怕干不了。”李水清一见面就给总理出了个难题。
“怎么干不了?一定干得了。”
“我是大老粗。”
“那好嘛,我就要大老粗。”
“我是外行。”
“毛主席早就说过外行可以领导内行。你干一干不就可以成为内行了吗?要知道外行也是可以变成内行的。我们原先打仗不也是外行吗?”
得!总理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李水清再也没有拒绝的理由了。
李水清虽然是外行领导的内行,但是他上任之后,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干得还是非常漂亮。
在他担任部长期间只谈工作,不谈其他的。在第一与第八机械工业部合并的时候,做到了精简顺利,没有留下任何麻烦。
一机部原先的部长和副部长都被“打倒了”,李水清为了让他们出来工作,想了非常多的方法。
一次他将各个派系的代表找来征求意见,非常贴心地说:“你们都是‘造反派’,工作很忙,我感到一机部的工作十分繁重,可是大批老同志却闲在那里,没有事情干。我同大家商量一下,看看请他们出来‘帮忙工作’行不行?”
“这个办法可行。”各个派系代表都纷纷点头赞赏这个提议。
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李水清经常写信给国务院,将这些老干部都安排了职务。
此外,在他离开的时候,还为一机部培养了一大批的青年干部。
1977年,他又调任第二炮兵司令员、党委书记。#开国将帅#
参考资料:《带领陆军放堆参加开国大典的李水清将军》、《果敢李水清》、《老红军李水清访问记》、《李水清-四十年如沐春风》、《李水清将军轶事》、《李水清巧抓战机奇袭卧虎山》等。
1.《关于黄海皮卡汽车龙岗我想说1975年,李水清致信请求回部队工作,邓小平:先念不同意你离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黄海皮卡汽车龙岗我想说1975年,李水清致信请求回部队工作,邓小平:先念不同意你离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auto/3345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