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作为北大“十佳学者”的获得者,我被要求站在这里说几句话。在我心里,除了觉得很荣幸,还觉得很幸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即使是刚拿“十大学术”的那一周,我也是从英杰交流中心富丽堂皇的大厅里回来,回到了北方的古风人文学院。所有认识我的老师和同学,在得知这条消息后,都发出了意味深长的“啧啧啧”声。虽然说了“恭喜”,但都老老实实在脸上写了两个字:“就你。”
那么所谓的“三山”是什么呢?
众神之山
我想说的第一个叫“众神之山”。我前面说过,我的本科,硕士,博士都在北大中文系。众所周知,我们中文系是北大出了名的差系。高考报志愿者向我们报到,除了聪明、高分、能过线外,一定要真的喜欢这个专业才有选择的勇气。所以,这里有一群人,他们不仅有才华,而且勤奋、聪明、有爱心。那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压力真的太大了。
巧了,我是北京人,当年北京高考状元,报的中文系,住隔壁宿舍。对于刚高考完的孩子来说,“高考状元”在她心里,基本上就是“诺贝尔奖得主”对在座各位的感觉。第一天在楼道里遇到她,拿着牙缸走出水房。她兴奋的转过头跑回宿舍给高中闺蜜发消息说我遇到高考状元了!过了一段时间,就像小粉丝一样,每天偷偷观察她。经过观察,我也写日记记录和总结了状元今天的所作所为。结果一个星期后,一号学生主动在走廊找我谈话。她犹豫了一下说:“嗯...我感觉...你在黑暗中观察我吗?”
我终于鼓起勇气对她说:“你能给我一个手机号码吗?”这样我就不偷偷观察直接问了!"
和尖子生交了朋友后,我光明正大的在他们宿舍溜达,经常偷她老师的东西。她昨天从图书馆借了哪本书,我今天也想借,她明天要去听哪个讲座,我也把正在做的事推掉,赶着去参加。我很佩服她,所以特别希望在这个模仿上能和她一样优秀。
进入大学后,我选了一个和她类似的题目,她也很大方的和我分享了她的参考书目。我闭门三天,冥思苦想,煞费苦心地写了一篇文章,交上来。期中试卷发下来后,我的成绩还是比她低,但和几个同学一起被评为“优秀”。知道这个结果,我一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但是直到我把她的文章拿过来仔细看,我才真正明白她和我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意思。她对书目和课堂内容的掌握,她对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的广泛介绍,她深厚的阅读功底和浮沉优美的文笔,真的是我难以比拟的。如果我是因为做了自己的极限而得了100%,那么她是因为试卷只有100%而得了100%,她做了试卷的极限。
更让我崩溃的是,我又找到了另外几篇优秀的论文去研究,发现虽然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观点不同,但都可以很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文章看深度,有的文章表现兴趣。如果你说文如其人,可以觉得中文系真的是一个很美的系。在这些文章中,我的文章似乎是邯郸学步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魅力和特色。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我去和我的班主任秦老师谈了我的困惑。秦老师告诉我:每个学生在我眼里都是不一样的种子。虽然你上的是同一门课,读的是同一本书,看起来是一样的浇水施肥,但最终还是会长出不同的植物。同行天才和前辈可以学习,但不必模仿。以别人的成就为标准,你永远活在他们的阴影里。
后来,我慢慢走出状元之山,走出身边的大山,在那里向暴君、神仙、社团会长、企业家学习。穿过这些大山,我摘了很多种子,挖了很多宝石,放在自己的小土堆上。但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世界上缺少的不是一座名山的复制版或缩小版,而是另一座气质不同的山。
智健山治
我想说的第二座山叫“最高峰”。话说我本科毕业,走到这个系读研。本科的时候,就像刘奶奶走进大观园,东看西看,觉得自己什么都好,什么都想学。到了硕士阶段,眼睛要适当眯起来,头要适当抬起,精力要集中在一个领域,这样才能看到这个领域已经达到的研究水平,才能找到突破口。
硕士期间跟随导师参加了文学研究经典领域“延安文艺研究”。史料全部收集完毕,基础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堆积如山。从观点上看,国内研究力求深入,国外研究有失偏颇,让人望尘莫及。更何况在五彩缤纷的现代都市生活久了,总觉得和灰-黄-红时代有差距。每天把自己封闭起来泡在图书馆资料室,还是找不到突破口。
导师可能发现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困惑。这时,他带领我们大家一起到延安学习考察。让我们放下书本,抛开偏见,用最本能最纯粹的眼光去观察和感受这座城市。虽然70多年过去了,但当我走进杨嘉玲,爬上清凉山,走在鲁迅文理学院旧址和延安大学校园时,往事的气息似乎就在耳边。直到有一天,当我们骑着摩托车穿过城市,一路疾驰,穿越山山水水,穿过一个桥洞急转弯的时候,我们看到绿色的山丘排成一行,悬崖在向我们吹来。宏伟带来的崇高是压倒性的,令人窒息的,当我们通过隧道时,它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仿佛突然卸下了一千磅的负担。
晚上回到住处,酒店劈开半座山,在里面挖了一层层的洞穴。到了晚上,万籁俱寂,每个洞口只点了一盏橘黄色的灯笼。我们坐在山沟边,看着对面山洞的小光晕,茫茫夜色如火花。大家都安静下来,看了很久,突然有人抽泣起来。
导师平静而和蔼地说:“你终于学会了。”
我们回去后,仿佛被惊醒,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延安,相互碰撞,产生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说起来可能很神秘,但是一开始码字的经历,比如打转,然后像山一样倒下去,让我们开始明白,在生活和学术同行的很多日子里,我们可能会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慢慢积累和默默探索上。当你一时找不到路的时候,不要着急,你要等待,等待顿悟的那一刻,等待“阿里巴巴”般的咒语,为你打开那座装满珍宝的山门。
没有山的山
我想说的第三座山叫“无山之山”。博士阶段,带着同样的对时代精神的追求,把目光投向当下,进入大众文化、网络文学、新媒体的研究。然而,网络文学虽然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但它仍然是学术研究中的新生事物,比传统文学研究更难得到编辑的认可和发表在期刊上。如何克服这种“山无山”,获得在广阔的平原上扩张领土、造山造地、圈地的许可证,是一个难题。
我们的研究团队成员一步步走上来,通过不同渠道发表文章,打开学术大门:先是重要的报纸,然后是普通期刊,然后是核心期刊...虽然很难,但我们都知道,我们每一次努力的不仅仅是一篇论文的发表,更是在线研究的生存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因为它的权威性,它也很谨慎。当我们听说老师要带领我们挑战这本日记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经过三次改革,论文被提交到编辑评审会议上,面对专家的评审,我们都很紧张。
1.《薛静 聚焦 | “学术十杰”薛静—《论如何推翻压在青年学子身上的三座大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薛静 聚焦 | “学术十杰”薛静—《论如何推翻压在青年学子身上的三座大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237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