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自古以来,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
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其中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在龙门石窟奉先寺雕刻,以及在洛阳紫微城建造天堂的消息传入日本后,圣武天皇发愿,于是在奈良(平城京)建立东大寺。而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价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横跨伊河东西两岸的龙门大桥。大桥还是很壮观的,交通也方便了,可以往来东西两个景区,大多数游客都去往主景区卢舍那大佛那边的。
禹王池位于石堤右侧的山崖下。沿数级石阶而上,便可看到一方水池,池中清泉翻涌,绿草茵茵,这便是禹王池。禹王池的泉水在龙门诸泉中是最盛的,池东有一出水口,雕有一石蛤蟆,称“蛤蟆嘴”,顺脱胎换骨的的泉水由此飞泻而下,状若悬瀑,喷珠溅玉,直入伊水。
在禹王池的上方,还依崖垒有一小石屋,名“石楼”是光绪二十七年河南知府文悌所建。他手书楹联一副刻在石楼两侧的石柱上,上联是“招待登高能望远”,下联是“相逢席地可谈天”。游人至此,伫立石楼,近看一池碧泉,清澈见底;远瞻香山倒影,伊水波光,嫣然是一幅自然天成的图画。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备注:
1.《田卫军老师旅游日记之《洛阳”龙门石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田卫军老师旅游日记之《洛阳”龙门石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328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