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人,渔民。中国的“宪政之父”,与黄兴、孙中山共同主持了国民党的第一次改组。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年第一个主张内阁制的政治家。唐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阁农林处长,国民党主要创始人。他于1913年在上海被暗杀,享年31岁。
1913年3月20日晚,上海火车站。
三枪一过,和宋倒在地上。黄兴、陈、、于右任、廖等人在他身边都惊呆了,大叫:“冲始——”
两天后,宋去世。死时年仅32岁,时任国民党代主席,在党内的地位仅次于孙中山。
宋死前,曾请黄兴发电报给袁世凯。这封电报发表在1913年3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上。
宋说他“突然被汉奸从背后开枪,从上腰打到小腹,必死无疑”,心想“自受教以来,自缚自爱,私无仇人”。
但他不明白,他可能没有树敌,而是树敌了一个最强大的政敌,即袁世凯。史学家认为宋被刺后,即使袁世凯不知情,他仍不怀疑袁世凯,于是上书总统作最后训诫。
“今天,国家基础不牢固,人民福利没有增加。突然放弃,死的比恨还多。傅吉总统是真诚而公正的,他竭尽全力保护公民权利,使国家能够确定不可动摇的宪法,尽管这是死亡之日,犹豫之年。”
起草鄂州条约
宋在遗愿中希望确定的“不可拉出的宪法”蓝图,就是他起草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宪法》。
武昌起义后,赵建民的国共政治体制大行其道。然而,如何创建一个共和政府是革命者的新课题。
对此,宋早有思想准备。
宋·曾是一位民族主义者,其民主共和思想的成熟始于日本时期。
1904年,由于华兴会策划的长沙起义失败,宋赴日。宋在日本的六年时间里,接受了新的思想,对在20世纪的志那和舞狮运动发表了大量的政治见解。他开始用西方民主宪政的原理来评论和解释问题,并在《论清太后的宪政》中揭露了清政府的宪政欺诈。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时任司法部检察官的宋觉得有必要学习西方的法律制度,为今后的国家建设服务。在此期间,他致力于法学研究,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法律制度文件,如日本宪法、英国制度总览、国家警察制度、俄罗斯制度总览、奥地利匈牙利制度总览、美国制度总览、奥匈金融制度、德国官制、普鲁士官制、日本地方渔业法规总览等。他在日记中做了详细的记录。他曾写道:“宪政是以代表人民的普遍意志为基础的,最适合使用这种制度的人就像政党政治。”
至于鄂州宪法的起草过程,根据何觉非、共同撰写的《1911年武昌首义史》,宋于1911年10月中旬到达武昌,协助湖北军政府处理外交事务。“其他同志大多忙于军政,宋却注重民主立法...所以经过20多天的讨论,发挥法国和美国的长处,稍微重要一点。”还有一种说法是,宋在唐华龙家“打了几天几夜”,最后完成了草案,由条约起草委员会的鞠正、唐华龙、、陶德坤等人审定。
在武昌起义后的危急形势下,《鄂州条约》仍被广泛征求意见,并根据多数原则决定。长期研究民国初年法制的徐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安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其宪政进程的民主性不仅见于中国历史,而且在世界宪政史上也极为突出。
1911年11月9日,湖北军政府颁布《鄂州条约》,该条约“印出了天下的代价”。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实际上一直担任着民国中央临时政府的角色,直到1912年元旦。因此,《圣约法》一开始并没有作为“地方宪法”出现。它在第一章第一条中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鄂州的土地和其他州已经取得和将来将要取得的土地,暂时由鄂州政府统治。”
安宇认为,《鄂州条约》在立法精神、立法结构和立法内容上与以往所有的“宪法”或“宪法”都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它是一部建立在三权分立基础上的资产阶级宪法,基本上勾勒了共和国的制度设计。
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张继才认为,鄂州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联邦制很强的宪法文件。它明确规定:“中华民国全面成立后,本条约即行废止,应在中华民国宪法中规定;但是,在鄂州的统治范围内,鄂州人民可以从承认中华民国开始决定鄂州的宪法。”
临时宪法:从总统制到内阁制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今年是民国元年。孙中山为临时总统,宋仅任法务局局长。
有人对宋没有出任内务总长感到愤愤不平,但他说:“总长不是总长,这是不相干的。我一直主张内阁制,也主张政党内阁制。现在,有一个拼凑,一个首席不必做。我们党要为共和国的创建负责,光说政治是不够的。老官僚暧昧胆小。哪里可以谈革命和共和?”
有人说《中华民国临时宪法》是宋·起草的。但在1983年,根据《参议院议事录》等材料,先生指出,临时宪法实际上是由参议院的组织者起草的,其间多达23人参加,没有宋·。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宋对临时宪法的贡献。
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成立。据民国史家范介绍,当时孙中山在参议院发表演说,要求他迅速起草《中华民国组织法》,并将法务局局长宋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送交“参考”。
但是这个提议被参议院否决了。
参议院认为,首先,《组织法》是为了组建临时政府,不能包含“人权”等宪法内容。所以要单独制定一部法律,命名为《中华民国临时宪法》;其次,如果立法是政府下令的,那就“损害了立法独立的尊严”,这个法律应该由临时参议院自己起草。因此,最初的案件被退回政府。
从2月7日起,参议院召开会议起草临时宪法,组织编辑委员会,开始起草临时宪法。
参议院最初起草的条约是采用总统制。虽然没有参与具体的编纂工作,但他发挥了自己的影响,不断呼吁建立责任内阁制度。
2月12日,清朝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根据南北和平协议,孙中山辞去临时总统,袁世凯即将出任中华民国总统。
时局紧迫,包括孙中山在内的许多人开始转变观点,重新考虑宋的思想。
据居正回忆,为了讨论条约,联盟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在孙中山的支持下,同意“由总统制改为内阁制”。自这次会议以来,参议院对临时宪法的审议开始向宋·《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的精神靠拢。
3月8日,参议院三读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宪法》。宪法分为总则、人民、参议院、临时总统和副总统、国务院、法院和补充条例,共七章52条。"在法国制度下,参议院是最高机构,国务院是负责实体。"
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由参议院、临时总统、国务委员和法院行使主权,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限制行政,法官独立判断,不受更高一级官员的干预。”它还规定:“临时总统宣布法律和发布命令时,必须由国务委员会签。”即国务委员不同意总统的命令可以拒绝,国务委员对参议院负责而不是总统。
由此可见,这一关于国务委员权力的规定出自宋·主持的《鄂州条约》第三十六条:“总督宣布法令及其他行政命令时,即管事务,须签名。”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总统。3月13日,根据临时宪法,唐任命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负责组织北京临时政府。
第一个为宪法流血的人
1912年8月,宋在孙中山、黄兴等人的支持下,将同盟会、统一共和党、民族进步党合并为国民党,担任主任、代理主席,准备参加国会选举。
在《袁氏党纪》中,认为宋·与袁世凯关系微妙。看到袁世凯的权力和影响,宋希望把袁世凯推到前台,作为权力的象征,控制当时混乱局面下的各种力量,但同时又试图用制度建设空来制衡袁世凯。
例如,在地方制度建设上,宋坚持选为总督。他说:“我们国家今天是共和国,共和国必须让舆论被各方发现。目前,中央总统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中央以下一个省的行政长官也应该由人民选举产生,这样才能充分发现民意。”
这个想法本质上是分割中央政府的控制权,削弱袁世凯的权力,把大总统袁世凯束缚在共和的分权体制下。
当时,宋对充满了理想主义。他理直气壮地认为,国民党虽然不掌握军权和执政权,但世界各民主国家的政治权威都集中在国会,所以目前有必要停止一切运动,集中力量进行选举。“我们要在国会获得半数以上的席位,然后在朝鲜,我们才能组成一党负责的内阁;退而求其次,也可以严密监督政府,让它不敢做事,该做的就做,也让它不敢做事。”
1912年秋冬,中华民国第一次国会选举进入高潮。在宋的策划和领导下,国民党赢得392席,取得了伟大胜利。此外,民主党、共和党和统一党获得的总票数还不到国民党的三分之二。
宋多次表示,要组织一个统一的国民党内阁。这一刻,似乎黎明即将来临。
雄心勃勃的宋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南方省份传教,主张建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根据目击者的回忆,宋当时似乎可以肯定。他准备成为内阁总理。
如果这样,宋将成为最大的政治敌人,站在袁世凯的对立面。
10月中旬,宋·稍事休息,回到湖南桃源老家看望母亲。当时宋无仕,身体欠佳,享受着林泉之乐。然而,各省的党员不断写信,敦促他们出来主持大局。
于是,在宋富一家准备过年的时候,宋拜了母亲,于1913年2月1日离开桃园,顺长江南下长沙、武汉,视察沪、杭、宁三地党务。
宋走来走去,发表了讲话。当时,国民党在竞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党员们非常激动,士气高昂,渴望尝试。宋·鲛人享受了他个人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他所到之处,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景色无差。
宋的演讲集中在政治方面。他批评国家大事,讨论国家大事,忽略人物。
他在国民党湖北支部的讲话中,毫不留情地批评袁世凯政府“自掘坟墓,自寻短见”,说“到了那个地步,就要重新发动革命”。
3月9日,在南京,他的话更激动人心,称袁政府是“不依法办事的坏政府”。他不断重复自己的主张:要建立纯政党内阁,总统不负责任;国会应该在依法选举总统之前制定一部正式的宪法。
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后,党内许多同志开始担心他,建议他克制一点,但他不在乎。唐德刚说:“宋朝充满了青春,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他没想到,陷阱已经潜伏。事实上,很多人告诉他可能会有暗杀,但他不相信。他还说:“光天化日之下还有这种卑鄙残忍的政治竞争手段吗?我指的是不同的党派和官僚,不一定有这个。这是一个特殊的谣言。”
但3月20日,悲剧发生了。
当宋的灵柩被移至湖南会馆时,成千上万的人前来送行。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有许多朝拜者,道路被封锁,气氛安静。
孙中山连夜从日本赶回上海,亲自主持宋的葬礼,并送来挽联:“作为公民保证,谁不是死者;为宪法流血,公众第一人。”
1.《钝初 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共和“仁”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钝初 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共和“仁”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343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