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村面临着“谁种地,谁开发村”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包括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农业和农村地区。另一方面,要培养更多热爱农业、懂技术、经营好的新型农业从业人员。推进城乡人才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毕业季,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官方就业统计,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5144名毕业生中,只有400多人毕业后直接从事农林牧渔业,自2015年以来逐年减少。笔者认为,农科大学生“农业率”现象反映了“先振兴农村人才,后振兴农村”的迫切要求。要畅通智力下乡的渠道,就要让农村有吸引力,让人才留在农村。
农业大学生务农意愿的变化有很多原因。从整体就业来看,就业选择日益多元化、市场化,学的专业与就业方向不一致的情况越来越多。类似的现象不仅见于农学。但从农业和农村来看,农业行业平均收入水平低于其他行业,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不如城市。此外,过去的社会环境无意中使农业工作相形见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影响。从农业院校的角度来看,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农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原因之一。
君子之交,三代同堂。农业院校毕业生是农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农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学生。人才有多层次、多途径、多平台的成长需求。在快速发展的农业和农村地区,农业大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可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和农业管理人才。其实种田不仅仅是养猪。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连种田养猪的工作都不是以前的样子了。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农业技术、品牌和理念方面发挥了非常广泛的作用。
目前农村面临着“谁种地,谁开发村”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包括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农业和农村地区。年轻人有追求新奇和自我实现,也有把知识储备变成实际成果的野心。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形势下,农业院校毕业生有很多可提供的。生活中,大学毕业回国创业,带领村民致富的消息,经常见诸报端。但是,在新形势下,农业高校如何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如何将办学目标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也需要高校进行调整和优化。
另一方面,要培养更多热爱农业、懂技术、经营好的新型农业从业人员。只有热爱农业,才能对农民有认同感,对农业有亲近感,才能把种田当成事业;只有了解技术,才能更好地将农业科技应用到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只有通过良好的管理,我们才能在市场需求的指导下有效地应对生产。新型农业从业人员队伍不搞学术歧视,不搞专业排斥,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感兴趣的各界人士也在其中。所谓“就地培养”,就是大学毕业生和其他从业人员都要积极实施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不断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农村人才振兴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支持和引导大学生投身农村振兴不是一天的事。要推动建立城乡人才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畅通智力下乡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创新,吸引社会各类人才支持服务农村。让农村的产业留住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有吸引力,让他们有种田的尊严,有当官的平台,有成功的赞美,有失败的保证。
乔金亮
1.《重庆公共农村频道 要让农村吸引力强起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重庆公共农村频道 要让农村吸引力强起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37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