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夏至。在古代,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代又叫“夏至节”、“夏至节”,甚至超过了端午节。三国曹丕有诗“从早到晚,知长夏节”。自古以来,夏至这一天,皇帝要上神坛拜神,官员要放假,民间也有祭祖的习俗。
“宛城亲郊兴,千官斋贾两者相同。灵光想用泥巴封着,孟卿远了。烟散玉炉知天永,星辰分银烛坐夜。已经给了傅,还在叹气。”明代诗人、散文家王的这首诗,描绘了夏至皇帝带领数百名官员祭天的情景。那么北京夏至有哪些习俗呢?夏至应该吃什么?夏至期间做什么?
明清两代皇帝在夏至去地坛祭祀
自周朝以来,夏至就有祭祀上帝的仪式。《李周·官纯》包含:“到了夏天,到了地方。”周朝夏至祭神,意为清荒年。《史记·冯禅书》记载司马迁:“夏至,人只以乐舞祭地”,“唯地”为地神。
汉武帝开始建庙祭祀,在汾河与黄河交汇处建侯图庙,古代称之为汾阴。西汉末年,长安城北郊按阴阳方位筑有祭地坛。从此以后,虽然历代的祭祀仪式各不相同,有时天地分开祭祀,有时天地一起祭祀,但都在都城有神龛。晋朝建都时,北郊的方遒建在北京宣彤门外。
明清时期,祭祀土地仍被视为“社稷大典”。明嘉靖九年,按照“南甘北坤”的说法,在北京北郊安定门外设坛,成为明清皇帝祭祀“帝地神”的地方。每年夏至,明清两朝皇帝都会到这里进行皇家祭祀活动。
皇帝祭祀土地的程序比较复杂。夏至前两个月,内务府开始修缮大牢宫。夏至前二十五天,太常寺开始准备祭祀。夏至前三天,皇帝去太庙告诉他要与神合作,除了急事,他没有工作。夏至之日,太常四清带领工作人员打扫祭坛,在皇帝活动的地方铺设褐色床垫,为圣座和皇帝的朝拜场所设置黄色栏,陈列祭祀用品。日出前七分钟,太常寺卿去干青门报时,请皇帝去地坛参拜。祭祀分为九种仪式。每一个仪式,皇帝都要跪三次,敲九次到合适的位置,协调好每个位置,服从每个位置。从拜见上帝到送上帝,要两个小时跪70多次,磕头200多次。
清朝嘉庆十八年,直隶地区长期无雨。夏至那天,皇帝在地坛举行了一个盛大的祭祀仪式。第二天,北京地区连续两天大雨和露水。嘉庆皇帝为了表示感谢,派二哥冕宁到皇宫参加,反过来来到众神行列烧香献祭。
民间祭祖,希望消灾
除了夏至皇帝祭坛,还有很多民俗。自从夏至,小麦收割的时候,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的习俗。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土地神、水神等等。面食是主要的祭祀品,因为夏至刚收割完小麦,新的小麦被做成面条供奉。因为炎热的夏天,人们经常向土地神献祭冷面。
老北京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这一天,大多数北京人选择吃面条,比如红烧面、扎江面、牛肉面、鸡蛋面等。吃面条时,人们喜欢用冷水煮,然后用芝麻酱、胡椒油、陈醋、黄瓜丝等混合。,然后将蒜瓣捣碎成蒜泥,倒上来,味道鲜美,可以清凉解暑。
江南也有一句话“吃了夏至面,一日一行短”。南方的面条种类很多,有阳春面、挂面汤、肉丝面、三晒面、桥面和麻油凉面等。夏至的时候,人们还会炫耀凉菜和生菜,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凉的东西可以降火,刺激食欲。江南也有一句谚语“夏至馄饨,四季安康人团圆”,意思是早上吃麦片粥,中午吃馄饨,吃馄饨,给孩子称重,希望孩子更健康。
老北京夏至习俗:祭祀消灾,夏至面,蒲扇
老北京还流传着《夏九旧歌》:“十九至二十九,扇不离手;3927、冰水甜如蜜;4936,汗湿的衣服;第5945个五年计划,树头迎风起舞;6954,乘凉还不晚;79613年,夜眠要盖;8972年,想想封面夹;9981年,家家户户找棉衣。”
夏之面条
《夏九九阁要》形象地展示了夏至后的天气变化,形象地反映了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夏99”以夏至的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共有九个“九”的81天。3月9日和4月9日是全年最热的季节。《夏九九谣》是南宋陆庸在《武夏添家志》中首次记录的。后来发现这首歌谣是在松烟墨湖北老河口王宇寺正殿榆树梁上写的。
老北京大碗茶
现在网友在网上发表了当代的《夏九九谣》,在里面写一些新鲜的东西还是挺有意思的。比如:“1929年气温升高,摇扇的风扇开启空;三九高温高湿,洗澡消暑;49热冠一年四季,打开风扇汗水不断;五月九日烈日下,无处藏身,无处奔跑;6月和9月经历初秋,早晚都很冷;七九月份热度会结束,晚上睡觉防止肚子冷;1989年比较凉快,男女老少加衣服;1999年,千年之后,冬装早早打进”。
1.《夏至面 北京夏至有什么习俗?夏至要吃什么?夏至要做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夏至面 北京夏至有什么习俗?夏至要吃什么?夏至要做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416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