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建造师、结构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出租挂靠,每年可以获得几千元甚至几万元的“证书费”。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等部委先后通报了一批违规和“无证”的机构和人员,不少地方还专门清理整顿了职业资格“无证”现象。
据记者调查,在整治的重点下,有人专门为大型环评项目设立公司运营资质,也有人将触角伸向暂时不在监管范围内的地区。
多部门集中处罚的“凭证”
10月至11月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连续发布15项行政处罚通知,给予注册建造师、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等15名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撤销注册执业证书或取消注册等处罚。环保部还通报了对2家环评机构和4名相关人员挂靠环评工程师的查处情况。
据了解,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2016年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权力下放和管理与优化服务相结合的要点》,要求严肃查处职业资格“挂证”、“助考”行为。
据记者采访,自2014年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作为多项建设工程专业资质的监管部门,开始建设“四库一平台”项目,包括企业数据库、注册人员数据库、工程项目数据库、诚信信息数据库、综合工作平台等,做到逐单位查人员、逐单位查人员,同时查出被许可人重复注册、占用多个项目经理的违规行为。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预计将于2017年在全国联网,这将使‘挂证’变得更加困难。”据业内人士介绍,各类“挂证”中,资格证借给挂靠企业登记,而持证人社保仍由实际工作单位缴纳。因此,通过社保系统查询企业在职人员,可以及时对比持证人的实际工作单位与注册单位是否一致。
重点整改后还有漏洞需要钻
据记者调查,在各部门、各地重点整治的背景下,网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挂靠中介机构的现象依然猖獗。记者在一个叫“无忧呼叫”的网站上发现,个人证书和企业证书的需求都很旺盛。获得一级消防工程师证书的个人寻求合作,报价三年至少15万元。
记者联系了济南某咨询公司,理由是该企业需要一级建造师证书。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是纯证书申报或维修资质,价格从每年1.5万元到1.8万元不等;如果要投标项目,费用要根据具体项目来讨论。如果需要被许可人去现场,就要支付出场费,误工费等等。
据业内人士介绍,使用“证书”赚取外快并不新鲜,尤其是在建筑、环保、水利等领域。一方面,建筑环保企业在申请相应资质或参与项目招标时,要求企业有不同数量的相关持证员工,或安排具有相应专业资质证书的员工负责项目实施;另一方面,建筑工程师和环境评估员很难通过考试,全国持有人数有限。
据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对关联牌照的监管和查处,但仍存在一些漏洞和对策,可以继续“安全挂牌”。
记者了解到,在环评领域,有人专门成立了大型环评项目公司,项目完成后取消了公司。这样的一次性交易即使出现问题,也不会有人负责编制环评。
此外,随着国家对注册建造师监管的加强,很多人转向了一些监管不严的领域,如消防工程师、安全评估员等。内蒙古一位建筑行业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牌照不在“四库一平台”的管理范围内,每个公司都有这个要求,一类的挂靠价格也是每年三五万元。
“挂证”引发各种安全隐患
据一些受访的业内人士称,建筑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环境评估员等。属于准入职业资格证书,部分持有人会将资格证书附加到没有相应资质的机构,会给其参与的项目增加不稳定的风险因素。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今年3月发布的处罚通知,2014年底,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体育馆宿舍楼施工现场发生坍塌,造成10人死亡,4人受伤。清华高中项目经理叶耀东之前被企业指派担任另一个体育馆项目的项目执行经理,但并未拒绝利用其项目经理资格参与清华高中的投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经审理,决定吊销叶耀东一级建造师注册证,终身不予注册。
某市环保局的一位总工程师介绍说,他们在审核某医院的环评报告时发现,报告的实际作者是一名刚毕业的动画专业学生。这个环评企业挂了个资质,从网上几个模板发了个环评报告。“在评论的时候,作者就医院规划中的几个部门和污染物提出了问题,这让人很纳闷。”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善英等专家表示,要杜绝“挂证”乱象,必须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社保、纳税等信息无缝对接,加大对非法“挂证”的查处力度,加大非法活动成本。
正文/新华社
1.《挂证 多部门清理整顿职业资格“挂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挂证 多部门清理整顿职业资格“挂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436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