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人生重要的转型期,良好的心态有助于他们形成对社会、家庭、人生的正确认识,对他们未来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人类健康的模式,即“不仅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条件良好的个体”。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人的健康水平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因素的统一。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整体健康的核心和支柱,任何健康行为的形成都是健康心理的外在表现。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构建与培养研究”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异常的比例为16.4%,心理行为问题严重的比例为4.2%;初中生中,14.8%有异常心理问题,2.5%有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据全国22个省市调查,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目前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16%至25.4%的大学生有精神障碍,16%以上的大学生存在焦虑、恐惧、神经衰弱、抑郁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根据国内外心理学领域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国外有WTO专家、马斯洛、坎贝尔;在中国,有夏学銮、、张、、、朱永信等。).总体而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除身体状况外,还包括认知、情感、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等因素:
(1)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制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2)认知健康适应。认知正常是青少年社会发展的前提。在青春期,儿童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发展水平上。很多健康问题,比如情绪混乱,精神分裂,都有其认知根源。首先,健康认知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智能结构、爱好、气质、性格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有一个接纳自己的态度,扬长避短;其次,可以正确认识他人,为人际关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它是一个健全的认知过程,比如感知正常、记忆力好、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语言流畅等等。
(3)情感成熟度适中。情感成熟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它标志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协调能力。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情绪自控,即作为一个人控制情绪力量来源的能力,而不是依靠父母提供安慰、安心和情绪安全感;第二,自制力,就是一个人自己做决定,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这两种自主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即完成心理断奶的过程。随着情感的成熟,青少年逐渐摆脱本能的控制,认识和掌握一定社会文化所决定的情感表达规律,学会控制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表达,让理性原则而不是快乐原则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呈现出一种适度的心理体验和态度,能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充满热情而不是被动的停滞,适度的反应而不是喜怒无常,纯粹高尚的情绪而不是卑微,快乐乐观的主导情绪而不是压抑悲观。
(4)健全统一的人格。健康人格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目标。健全的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动力、兴趣、道德、人生观。一般认为,健康成熟的人格有以下六个标准:第一,非自我中心的自我延伸和投入;第二,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第三种是情感保护或自我接纳;第四是对现实主义的感知;第五,知识和幽默;第六,统一的人生哲学。
(5)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条件,是人类心理适应的综合指标。健康的人际关系是愿意与他人交流,在接触他人时采取积极的态度,能够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能够在交流过程中接受他人和自己;在集体中,不仅有广泛的朋友,还有一两个知心朋友,而不是每个人都是萍水相逢,都是泛泛之交。对于孩子来说,人际和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家庭关系的和谐,也就是父母之间的和谐,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和谐。
(6)外显行为稳定。行为稳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情绪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的综合结果。行为稳定性的特征是行为和态度的一致性以及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如果青少年经常表现出不同的行为,那么要么是青少年成长的客观环境有问题,要么是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有问题。
(7)心理发展符合年龄特征。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定性特征就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比如孩子的天真活泼,青春的朝气和年龄的沉稳世故,基本符合他们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如果一个人的认知、情感、言行举止基本符合他的心理年龄特征,就可以认为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反而被认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1.《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中国青年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中国青年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535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