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绥远,四季的花草浸透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古色古香的建筑隐藏在屋前路旁的古树中,让每一帧的记录都显得诗情画意。在自然美和古典美的完美结合下,有了更多岁月的积淀,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这些都留在了金陵女子大学以来的校园特色建筑里。百年变迁,人来人往,百花齐放。揭开历史的印痕,不仅可以揭示沧桑和细节,还可以揭示书墨的精神和温暖。
李迅
一个
历史的印记
八小
三点钟,花园里画着一个有百年历史的银杏故事。
绥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在清凉山附近建造了长江以南最大的花园。据说这也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几经易手,由大诗人袁枚命名,沿用至今。
袁枚被称为绥远先生。自三十三岁辞职以来,他在这里悠闲地生活了近50年,从事诗歌和写作,包括《与花园的诗歌》和《与花园的食物清单》。袁枚发现人才,获奖,为当时诗坛所占据;而且他招收女弟子,还开创了女子教育。袁枚是一个很重视生活品味的人。他买下花园后,进行了整改。因为是“根据情况拍照”,所以被称为“跟园”。
他在《杂诗》中随园描绘风景:“盖房子不算小,开水池也不算多;小房子不盖山,很多池子还不如收费。游动的鱼有一英尺长,白天在海浪上跳跃;知道自己爱荷花,不敢开网。”如此诗情画意,令人向往。好的日子,游客被编织的时候,袁枚也让他们来去自如,不受控制。他甚至在门联上写道:“让鹤去找山鸟,让任何人看到四时花。”
民国时期,金陵女子大学因发展需要,选择随园新建校区。当时的校长德本康夫人主张新校区的建筑形式应该是中国传统风格。1918年,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和中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应邀一起设计。1923年正式建成,同年7月搬来。于是,绥远开始了她的新角色。
墨菲设计了很多国内著名的建筑,另一个与真武大同时规划设计的学校是北京大学主校区燕园。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也是中山陵的总设计师。随着中西合璧,金陵女子大学的建筑成为古典主义与文明碰撞的艺术火花。
▲ H.K .墨菲
▲吕彦直
建成时,校园内有六栋宫式建筑,分别是会议楼(100号楼)、科学馆(200号楼)、文学馆(300号楼)和三栋学生宿舍(400号楼、500号楼和600号楼)。1924年,又建了一个学生宿舍(700号楼)。1934年,图书馆和礼堂建成。
▲故宫总平面图
▲故宫鸟瞰图
▲1918年校园规划鸟瞰图
▲墨菲和达纳1921年绘制的金女大学鸟瞰图
1954年,学校规模逐渐扩大。为了保持金陵女子大学的仿古宫殿式大屋顶建筑风格,时任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陈鹤琴特地邀请建筑师梁思成参与设计,建造了三层仿古大屋顶教学楼——南楼(数学博物馆)、北大楼(文化历史博物馆)、中楼,按原校园建筑风格南北对称。
20世纪80年代,建筑领域开始了第三次复古思潮。这期间绥远校区增加了12号楼(信息科技楼)和15号楼(学前班楼)。
民国时期金女子大学建筑的三个建造时期,与20世纪初的“中国固有建筑”、建国初期的“民族形式”、80年代的“传统建筑形式”三种复古思潮相吻合。虽然经历过不同的建筑师,但都尊重中国固有的建筑风格,整齐和谐,简约统一。它不仅赢得了“东方最美校园”的美誉,而且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金陵女子大学旧址于1992年3月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迅
2
空之间的传说
八小
盖柏树,东西融于学。
金陵女子大学民国建筑群是中国传统宫殿格局与美国现代校园空格局相结合的典型校园,中西结合的独特魅力和韵味随处可见。红墙绿瓦,冬暖夏凉;雕梁画栋,古味留香。除了几个世纪以来建筑之间沉淀的历史,它还充满了建筑的特点和人性化的设计。
在当时的建设中,整个校园建筑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以宽阔的草坪为中心,按照东西轴线布置,布局整齐,平面对称。造型是中国传统的宫殿风格,而建筑材料和结构采用西方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之间通过中国古典的外廊相连,因此这里的中西建筑风格有机统一。
从校门踏入校园,就像踏入了一座宫殿。建筑的古老魅力让人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路边两排高大的法桐给校园增添了活力和温暖。穿过大草坪,绥远的标志性建筑——100号楼,已经成为南京师范大学校徽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学校百年的繁荣。100号楼作为主楼,为长方形建筑,朝向大门,一楼主要是友情室、会议室、办公室等,二楼是健身房、室内操场等。基于运动安全的特殊需要,二楼的木窗全部采用蜂巢密格设计,既有人文关怀,又有古典韵味。
▲100号楼在建
▲当时站在100号楼的远处,远处隐约可见紫金山。
200号楼是金陵女子大学的科学馆和教学楼,现为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办公楼。它是中国宫廷建筑的典型代表,在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00号楼和300号楼位于100号楼两侧,主干道两侧树木茂盛。楼旁对称种植的四百年老树银杏树,每年秋天都挂满金灿灿的树木,在古建筑的映衬下犹如一场梦,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建筑两侧的四棵水杉,是1954年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第一届毕业生栽种的,至今依然屹立,生机勃勃。300号楼建的时候是个文学博物馆,也是真理达的教室和老师办公室。1943年日军占领南京校区期间,楼顶建了一个观景台,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学校成立时就种在楼前的雪松,郁郁葱葱,见证了那段历史的沧桑。
▲300号楼楼顶,日占时期搭建的观景台,侵略者的遗骸,触目惊心。
400、500、600、700号楼当时是学生宿舍楼,分布在校区南北两侧,400、600号楼在南侧,500、700号楼在北侧。四栋宿舍楼都是东西向,让学生的房间总是晒着太阳。每栋宿舍楼都配有生活辅导员的教师住房和休息室,休息室里有期刊和座位,可以用于饭前休息交流,或者茶话会等。以人为本的设计处处体现着教育者的人文关怀。
大礼堂建于1933年,位于200号楼东侧,与200号楼垂直,中间有一条走廊。现在是绥远音乐厅。对面的华夏图书馆系同年竣工,是学校图书馆和行政办公室。位于300号楼东侧,与之垂直,中间也有走廊连接。这两栋建筑完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被称为“不怕火的建筑”。地板覆盖着方形的软橡木,让人在上面行走没有声音,是为“音乐楼”和“图书馆”需要安静的特殊要求而设计的。建筑不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凝固的音乐。当我们走进这两栋建筑时,从我们耳边传来的浓郁的历史气息和悠扬的音乐,仿佛在悄悄地诉说着这个百年校园最后的浪漫。
▲1934年,新落成的音乐楼和礼堂。
▲音乐厅
穿过长廊向内走,可以看到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南楼、北楼、中楼,延续了青石基座、红柱黄墙、歇山顶的三级中国古典建筑形式。混凝土房屋的斗拱继续在屋檐下使用,斗拱和横梁的彩画细节更加精致,纠正了30年代固有建筑斗拱和柱子不对齐的缺陷。立面窗户相对简化,没有复杂的古典隔断装饰。正门没有檐口加固,入口区域用相对欧式的线脚界定,用门夹、抱鼓石、麻雀等中国古典建筑元素装饰。80年代修建的12号楼(信息科技楼)和15号楼(学前教育楼)也延续了青石基座、红柱黄墙、歇山顶大屋顶的三级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只是装饰更为简化。
如今,沐浴着百年风雨的阳光,14栋建筑保存完好,在古树名木和林荫曲径间依然古朴华丽,伴随着四季更替的芬芳和翻页的声音,美丽、优雅、安静、端庄。
伴随园林的民国建筑古典而凝重,校园景观也蕴含着传统的优雅。据了解,该园绿化率已达到历史最高时期的77%,有180多种6000多棵树。学校有许多古树名木,其中一些被列为南京市重点保护树木。比如古干的彩色雪松;又粗又高,青枫;古朴苍劲的银杏,体态雄伟挺拔的水杉等。这些古树名木与布局规则的古典建筑相互作用,与园林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景观。
校园绿化设计结合古典建筑周围的规则种植和自然种植。常规种植主要以校园轴线布局为参照,力求整齐对称。如100号两侧的水杉,200号、300号楼西侧的银杏,主干道两侧的法国梧桐、龙柏等。主要建筑周围的绿化种植采用传统的园林种植方式,包括单独种植、对面种植、集群种植等。以德丰园为例,孔子塑像背后挺立的雪松,沿水斜栽的“朴树”,东拼西凑的“疏”,四季常青的“白松”,姿态灵动、树皮斑驳的“余浪”等。,看似随意,但实际上布局精巧,风景有所变化,呈现出独特的中国传统园林式的优雅风格。
有了花园,一年四季都有风景。春天,新芽初绽,琼花、玉兰争奇斗艳;夏天水杉和龙白绿眼旺。秋天,桂花香,银杏飞舞,地面金黄。冬天蜡梅盛开,雪松直立。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到“春暖花开、夏多云、秋果冬绿”的美景,还可以传达出超越外表的含蓄、温柔的传统文化意境之美。
李迅
三
人性的气息
八小
丹桂香千古飘,健康贤惠。
金陵百年。真理大作为中国长江流域第一所女子大学,培养了数千名毕业生,被称为“999玫瑰”,成为当时社会各领域女性精英的代表,成就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辉煌时期。第一任校长吴贻芳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在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的20多年里,她形成了独特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和“健康”的人文精神。
▲1928年吴贻芳被任命为晋女大学校长。1936年的纪念日,时任金陵神学院院长的司徒雷登与吴贻芳合影。
▲1934年,蒋介石夫妇出席金女子大学毕业典礼。照片中穿旗袍的人是宋美龄。左起第一位是西方传教士玛姬牧师。1937年,他帮助营救了数千名面临日本大屠杀的中国平民,建立了一所难民医院,并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主席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他在日本侵略南京期间拍摄的电影,后来被带回加拿大,向全世界上映,成为南京大屠杀最早、最珍贵的历史见证。
▲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Xi钟勋,在吴贻芳病重的时候去看望他。
一百年后的今天,书的声音还很大的时候,大草坪上阳光明媚,学生和游客走在长廊上,学术交流和学生戏剧表演如火如荼。在这安静而热闹的环境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到过去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大草坪上,金女大学曾经在这里训练、跳舞;安静的图书馆里,偶尔传来翻页的声音;在音乐厅里,他们不仅是表演者,也是观众;在体育馆(100号楼)里,他们记录了自己在轮滑、体操等各种新兴运动中的淡然英姿;100号一楼迎宾室特意分成几个半封闭的“情侣间”,留给情侣们一个谈心。一种开放包容的新型文明,一时成了佳话。
▲1933年,学校合唱团成员合影。
在校园里,他们亲自种树种花,在校园里做松柏。他们的生活丰富而精彩,包括校庆日、返校日、每年5月1日举行的五一风格舞会。舞会上,姑娘们穿着带有民族风情的华丽服装,在操场上绕着风格翩翩起舞,选择了“五月皇后”。可以看出,建筑带来的中西文化融合的魅力也在文化中得到展现。
▲1948年,学生在一次体育舞蹈表演活动中表演法国宫廷舞蹈。
同时,这个优雅的花园也是历史的见证。当战争袭击南京时,这些建筑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整个金陵城,承受着痛苦和耻辱。国民政府下令撤退,金奴师生被迫流亡大陆。在校园里日夜陪伴着他们的树木、植物和建筑留在了这座失落的城市。1937年南京沦陷前夕,时任代理校长的沃特琳女士四次拒绝美国大使馆的撤离请求。作为学校的留守负责人,她制作了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并在校园的草坪上展开,以阻挡前来入侵的日本士兵。南京大屠杀期间,一万名难民作为难民被安置在这里。当时的校园并不大,但无疑是黑暗中的蜡烛,给绝望的南京人带来了希望。正是这些散发着书墨气息的建筑,承担着保护生命的重任。作为日本占领抗日战争时期南京的安全区,他们保护了许多无辜的难民在侵略战争中生存下来,成为南京近代史上重要的记忆场所。
▲华群(华群)
▲1937年,华群开放真理达校区作为难民营,保护了近万名妇女儿童。
“人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帮助别人和社会,这样不仅能让别人受益,还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
美丽的绥远校区以“身体健康”的精神为指引,在国内外留下了一大批名师和足迹。李瑞卿、陶行知、、徐悲鸿、高觉富、张大千、、傅抱石、陈邦杰、陈红、吴作人、李、孙旺等专家学者。致力于努力工作,写书,并培养以后的学习。他们的名字在高等教育的悠久历史中闪耀着耀眼的星星。
今天,当我们再次推开木门,踏上石阶,走过长廊,看着中华民国的建筑,其中蕴含着中国和西方的美好,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忠诚的爱国热情,雪中慈善的温暖,以及“健康生活”的深刻而有意义的精神。随着岁月的沉淀,这种精神力量已经悄悄地融入到每一个石楠人的血液中,并且源远流长。
环顾四周,民国楼旁的新楼、化学分馆等现代建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造,并以独特的新风格融入真武大民国整体建筑风格,为绥远校区增添了新的风景,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南京师范大学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的征程中的旺盛生命力和希望。
撰稿人:李玟
1.《故园 故园芳华 | 南师随园民国建筑群的前世今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故园 故园芳华 | 南师随园民国建筑群的前世今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608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