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隧道”
晚上,街上没有人空。冬天的雪刚刚融化,街道看起来又脏又纯。几个路灯坏了,几个路灯亮着。昏暗的光线无法照亮每一个角落,它在黑夜里胆怯而勇敢。
一个人一个人,默默的走着,走着……他戴着帽子,胡子没刮,热气立刻消失了。他的手卡在大衣口袋里,身体还在发抖。背景音乐响起,希望渺茫。这个人的名字叫马頔。这是2014年尤里·比科夫导演的俄罗斯电影гтсак中的一个场景。他想走快点,因为肚子里埋着一个惊人的消息,他想快点吐出来;他想再慢慢走,因为他不知道这会给他带来什么。
电影《危险建筑傻瓜》剧照
马頔似乎走在一条长长的隧道里,身后一片漆黑。他面前可能有一点光亮,但也可能是另一种更黑暗的黑暗。看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熟悉的场景——柏拉图《理想国》中洞穴的比喻。
二
“监禁”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名著,大约写于公元前380年左右。全书采用对话式,大致是苏格拉底、格鲁琼、伯乐·马霍斯等人的讨论。书的第七卷有这么一段名言,有些荒唐:
让我们想象一个类似洞穴的地下室,它有一条通向外面的长通道,以便像洞穴一样宽的明亮光线可以进入。有些人从小就住在这个山洞里,头、脖子、腿被绑着,不能走路,也不能转头,只能望着山洞的后墙。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他们身后的远处有什么东西在燃烧。在火光和囚犯之间,山洞外面有一条路。路边有一堵矮墙。矮墙就像木偶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置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栅栏上表演。
共和国
柏拉图
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电影《危楼愚人》从一开始就描绘了一个普通甚至太普通的“洞穴”——它是一座居民楼,或者说是一座大板楼。它太缺乏特色了,我们不知道它在哪里。它只是一个小城市众多的大型板楼之一。整个城市灰褐色,地平线上矗立着几个大烟囱,微弱地喷出灰白色的烟雾。
这座城市的房子半个世纪没有大修过了。负责大厦管理的官员只刷了楼,剩下的钱进了他的口袋。大楼墙壁腐烂,天花板坍塌,走道阴暗潮湿,到处都是霉味。楼里一个男人有一个执着的“爱好”——喝完酒打老婆孩子,打完孩子打老婆,然后继续喝酒...
水管工马頔住在另一栋类似的建筑里。大楼附近的年轻人也有一个执着的“爱好”——破坏大楼前的长椅,当马頔的父亲修好长椅后,他们会回来继续鬼混,再把它弄坏……马頔的家是另一个“山洞”。他家就这么平庸:父亲又老又瘦,抽了二十年烟,每天晚上都咳嗽;工作了一辈子,还是让一大家子住在这里。他的母亲,又臃肿又虚弱,在医院内科工作了二十年,最后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成为一名清洁工。她对丈夫不满意。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他有一个仓库,但是他从来没有把一个螺丝钉带回家。
马頔的妻子玛莎还年轻,她的儿子安东还年轻。然而,马頔似乎能够从他的父亲那里看到他未来的自己,几年后从他的母亲那里看到他的妻子,从今天看到他的儿子...然而,在这个洞穴里,仍然有一个奢侈的梦想——马頔想自学建筑,有一天他可以不再做水管工,成为一名房屋经理。他说,你得试试。然而,他的母亲并不看好儿子的未来。她想让儿子省下学费,买下邻居酒鬼家的车库。
在餐桌上,马頔的母亲对她的父亲和儿子说:“你们两个失败者。你们两个之间没有懂事的人,千万不要去想。”她指着儿子说:“你这个傻瓜!”父亲受不了了,叫她“老傻瓜”。
也许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柏拉图的洞穴。他们从小就住在那里,被生活条件和负担所束缚,无法移动和抵抗。如果用让-雅克·卢梭的句式来反对卢梭,可以说人不是生来自由的,每个人都不能选择自己被束缚在什么样的洞穴里。
三
“离开”
Republic的英文翻译是“The Republic”,字面意思是共和,来源于拉丁语翻译“De Res Publica”。其实它的希腊文原名是“π ο λ ι ε α”,在拉丁文中直译为“Politeia”,在中文中译为“政治体制”,意思是讨论一个理想的城邦。在第七卷中,洞穴隐喻并没有停留在被囚禁的状态,而是以一种更加荒谬的方式继续着:
其中一人被带上镣铐,被迫突然站起来,转身,走来走去,抬头看火。你觉得这个时候他会怎么样?.....如果有人把他拉上陡峭崎岖的坡道,直到他把他拉出山洞,看到外面的阳光,他会觉得被迫行走是痛苦和烦恼的;当他来到太阳面前时,他会觉得金星在他面前跳来跳去,以至于他看不到任何现在被称为真实的东西。.....如果他能在洞外高处看到东西,大概需要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这样,我想,他大概终于可以直接观察太阳本身,看到他的真相了...你可以在它原来的地方看到它的本来面目。
就在楼里那个有名的酒鬼打老婆的时候,他的暖气管爆了,蒸汽喷涌而出,烫到了他的脸。但这让他清醒了一段时间。
水管工马頔被派去检查情况。他马上就明白了,暖气管爆裂是小事,麻烦的是大楼承重墙出现了巨大的裂缝。在大楼外面,他看到一条裂缝从大楼一侧的角落一直延伸到顶楼,另一侧也有同样的裂缝。他知道这座比他老得多的建筑已经五十年没有大修过了。当地基倒塌时,建筑物就会倒塌。
贯穿整栋大楼的裂缝
黑暗中,走出大楼,马頔回头一看,看到大楼的窗户里有一点亮光。他知道这栋楼里住着820个人。他们大多数人已经在这座大楼里住了三十多年了。所以马頔决定找个人。那一刻,他不再是水管工,而是一个挣脱束缚的人。他看到了真相。于是文章开头就有了长镜头。
马頔要去见市长尼娜·谢尔盖耶夫。今天正好是她的生日,所有的官员都在一家餐厅里给她过生日。晚会上,眼神迷离,歌舞满天飞。马頔似乎注定要破坏这种乐趣。
市长尼娜·谢尔盖耶夫被她周围的人亲切地称为“妈妈”。没有“母亲”,这座小城市将回到二十年前的破败状态;没有了“妈妈”,似乎城市里的每个人都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她的名字在生日聚会上受到了每个人的称赞。在他们口中,她是这个城市母亲的创始人、守护神和养育者。
“妈妈”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悄悄地把她的得力助手叫到餐厅的一个包间里——尽管其中一些人已经喝醉了。马頔不安地站在他们面前,像先知一样宣布住宅建筑倾斜了10度。“理论上,它已经在崩溃了。”负责这座大楼的房屋工程师因为酗酒已经失踪三天了。
话音刚落,房间里的人立刻开始无休止地互相指责。房屋督察马特维奇说,这小子怎么知道楼会倒?消防队长马图金吼他,要不要坐牢?大修期间,我不在乎你对钱的贪欲...他们心里清楚,如果大楼倒塌,这个房间里的人都逃不掉——他们会一起死,所有人都会被拖垮。妮娜也知道如果出事,她会被判十五年。这是一个满是相互庇护的聪明人的房间。
因此,马特维奇、马图金和马頔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并很快证实了马頔的判断。
“妈妈”生气了。下属问,聚会的客人呢?她回答说,再给他们点酒,让他们睡吧。她一仰脖子,喝了一瓶酒,说:“我想正常生活,但是头上有三个疤……溃疡,高血压,两次离婚。我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妻子。我要正常生活!”她歇斯底里地拍了拍桌子,抬头给自己倒了一口酒。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容易。
“妈妈”终于决定立即撤离。大家开始工作。
但是,各个领域的信息都来了。“妈妈”绝望了:安置这些人可能要两个月,需要两亿多卢布的资金;会计Lazumisina回来报告说账户里有一亿多的维护费用;还有就是城市住房紧缺,不可能容纳820人。“妈妈”崩溃了。她捂着脸说:“妮娜,妮娜,你真他妈的傻。”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妮娜问,大楼里的人怎么样?“人们,你有没有为他们考虑过?只有800多人一起死了,你才照顾他们?如果他们一个个死去,你想过他们吗?”尼娜的丈夫问她。她沉默了。
她的丈夫接着说,“在这里像个人或动物一样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的。”柏拉图,请回答,大家有可能离开山洞吗?
尼娜沉思了几秒钟,问道:接下来是什么?
四
“回去”
20世纪的哲学家怀特海曾经说过:“西方哲学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注脚。”这个说法没错。有些脚注太重太大,站在所有人面前。
离开洞穴的人可能有两种选择——呆在洞穴外面的世界,或者回到洞穴。然而,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由苏格拉底提出了以下困境:
.....如果他回到地穴,坐在原来的位置,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如果有人想让他和那些一直被关在地穴里的人竞争,他不会被嘲笑吗?人家不会说他上了顶回来眼睛就碎了。他不会说连往上走的想法都不值得吗?如果有可能抓住并杀死那个要释放他们并把他们带到那里的人,他们不会杀了他吗?
苏格拉底的对话伙伴格劳肯说,他们一定会...
回到餐厅。住房督察马特维奇、消防队长马图金和马頔被安排登上一辆面包车。他们很快意识到汽车并没有驶向即将倒塌的大楼。汽车来到了河边。警察局长的几个亲信拿枪指着他们,来到桥上。马特维奇说马頔是个水管工,他什么也不会说。放开他...马頔在大雪中飞奔,桥下有几声枪响。
另一头,“妈妈”把书都烧了。她喃喃自语,“上帝想出了这种生活,强迫我们这样生活。”
马頔在寒冷的夜晚疯狂奔跑。回到家,他把一切都告诉了父母。“上帝,这下麻烦了,上帝!”马頔的母亲说。面对燃烧的真相,她差点晕倒。马頔的父母太老了,不能走路。但是马頔必须走,否则警察会杀了他。
马頔带着妻子和熟睡的儿子开车离开了这座城市。然而,在路上,他发现危险的建筑前面没有人。妻子流着泪说:“你怎么像个孩子?你生活在哪个世界?...醒醒,我们走。”马頔说,我想留下来!
五
然后呢
清晨,天还没亮,一切都是半暗半明半朦胧。马頔独自坐在电车上,默默地穿过城市。越来越亮了。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包含监禁、肉体解放和灵魂解放三个阶段。同时也意味着两大转折点:离开洞穴和回到洞穴。但不是每个走出山洞的人都选择回去。柏拉图曾经提出,洞穴外有一个天堂,离开洞穴的人可以选择去那里,而不是回到洞穴。
影片中,尼娜其实是一个已经离开洞穴的人。她选择不回去,或者说她回不去了。不仅如此,她还选择不让任何人回山洞说实话。她决定永远封锁洞穴外面的通道,让里面的人自己照顾自己。她甚至想杀死其他试图返回山洞的人,以免吵醒山洞里熟睡的人。
不是每个回到山洞的人都选择说出真相。马頔本可以选择永远离开,不向囚犯们说出洞穴外的真相。是因为人是傻子才永远呆在山洞里,还是因为人不想离开山洞才只能永远是傻子?
电影中,马頔再次回到大楼,疯狂地敲着每一户人家的门;他赶走了在地下室鬼混的青年;他踢翻了醉汉的桌子...他喊道,大楼要塌了,出去,快!他把人一层一层叫醒,来到楼顶。整座城市被白烟包裹,看不见地平线。
不明原因的人群喧闹地聚集在大楼外面。他们嘀咕着什么,听不清楚。你为什么叫醒我们?你生病了吗?这些人向马頔扔拳头。也许是因为马頔扰乱了他们的梦。战斗够了,人群散去。马頔蜷缩着躺在地上。整部戏戛然而止。
马頔蜷缩着躺在地上
六
朝阳、线段和洞穴
众所周知,洞穴比喻正处于《理想国》的高潮。在第六和第七卷中,柏拉图接连抛出三个隐喻:前两个是太阳隐喻和线段隐喻,都是用来说明柏拉图的理念论。洞穴比喻将前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
在太阳的比喻中,柏拉图把这个想法比作太阳。虽然阳光灿烂,让人无法直视,但无疑是一切视觉的起因。他将可想象的世界与可见的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善本身不是真实的,而是在地位和能力上高于现实的东西”,即理念。在线喻中,柏拉图提出认知是一个“上升”的过程。在区分可见世界和可思世界的基础上,他做了两个划分:可见世界分为想象和信仰,可思世界分为理性和理智。它们分别对应图像、物体、数字/图形和想法。所谓“上升”,是从想象到信仰,再到理性和理性领域的要求。
每一个阶段的洞穴隐喻之后,都可以对应前两个隐喻中的物体:被囚禁者首先看到岩壁上的光影,即想象;转过身来,我看到了火前的道具纸马——可见世界的真实;太阳在洞外水面上的反射对应着理性场;洞外的太阳无疑代表了终极理念本身。
但是在《理想国》极简叙事之后,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人是如何摆脱囚徒状态的?比如你怎么知道自己脱离了犯人的状态?你为什么回到山洞?回国后我能/应该做什么?哲学史家认为,柏拉图的老师,《理想国》中真正的英雄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堂拉回了人间。也许在洞穴比喻中,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一样,谈的不是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思想,而是人的生命本身。
七
下去-你会回去吗?
假设你是一个以为自己出狱的人,你会选择回去吗?在柏拉图的著作中,走出洞穴的“上升过程”和回到洞穴的“下降过程”构成了另一种对应关系。然而,人们对是否回归以及回归后做什么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如果柏拉图要回答这个问题,他会说:“回去!”!对他来说,这几乎是“必须的”。因为洞穴本身就是政治生活。哲学家归来,不仅仅是为了“城邦的整体幸福”,更是带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因为“城邦培养了你”。在柏拉图的政治设计中,只有哲学家接受过最好的教育,只有哲学家才有能力参与哲学和政治生活。这是多么荣幸啊?这是什么负担?
洞穴隐喻作为一种“母题”,其实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存思维。鲁迅在《呐喊》中对“铁屋子”的比喻,其实是对洞穴比喻的改写,是一种回答:“铁屋子如果没有窗户,无论如何也破坏不了,里面睡觉的人很多,很快就会窒息而死。但是,他们从昏睡走向死亡,并没有感受到死亡的悲哀。现在你大喊一声,把几个清醒的人叫醒,让这不幸的少数人遭受不可挽回的垂死痛苦。你觉得你配得上他们吗?”这是完全清醒,还是可悲的讽刺?
柏拉图写《理想国》的时候,并不知道“回归”洞穴的危险。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在雅典被判处死刑,罪名是亵渎神明和误导青年。也许在柏拉图心目中,苏格拉底是摆脱囚徒状态的人,洞穴是雅典城邦。哲学家为什么回到山洞?苏格拉底说:“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回归不是殉道,而是自我实现。但是,也有人认为,即便如此,“他们”也不值得你回报。
离开和喊回来还有第三种可能吗?柏拉图没有直接回答,稍微关注一下的人就会问:山洞石墙后面的傀儡演员是谁?——他们不也是一群挣脱出来,却终究没有揭穿谎言,反而为他们出力的人吗?这种谎言是柏拉图所说的“高尚的谎言”吗?
柏拉图遭受色诺芬的愚蠢和阿里斯托芬的嘲笑,写了《理想国》。他曾经写道:“过去和未来都不会有柏拉图写的作品。现在他署名的作品属于苏格拉底,属于经过美化还原原形的苏格拉底。”一本书在那里两千年了,并没有改变人们对哲学家的看法。伍迪·艾伦在电影《非理性人》中把这位哲学家描绘成一个肥胖、自私和卑鄙的人。他的眼睛总是布满血丝,眼睛总是黑色的。哲学家最终会因自己的笨拙而死去。在另一部关于哲学家的电影《城市广场》中,亚历山大的女学者希帕提娅被信徒用石头砸死,因为一项不符合她的信仰的天文发现。广场也是希腊城市的“标准”,是城邦的中央行政机构所在地,也是市民居住的公共场所。雅典的城市广场也是苏格拉底与人进行哲学讨论、争论和烦恼的地方。
电影《城市广场》中的女学者希帕蒂亚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描述了一种违背常识的政治制度:哲学家国王。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的美德——好学、比记忆更强、勇敢、坦荡——最适合执政。在日常生活中,只有让哲学家死去,普通人才能安心地生活。
八
洞穴与启蒙
从柏拉图开始,离开和回到洞穴就成了哲学家的使命,或者说命运和诅咒。坚持回洞唤醒沉睡者的使命感成为启蒙运动中的战斗口号。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认知是一个上升的过程,而启蒙是一个下降的过程。这也成为几乎所有后世“开民智”的典范。在康德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洞穴的束缚中——王权和宗教权力。因此,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口号——要敢于知道!也就是说,要求每个人都摆脱不成熟的状态,公开使用理性。对此,学者不仅有自由,也有责任。但是康德并没有说如何摆脱这种不成熟,如何区分成熟和不成熟的状态。
海德格尔在《论真理的本质》——真理中提出了古希腊的真理观,即不言而喻。回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海德格尔认为解放是“偶然的”。真正的解放必须包括两个要素:暴力和勇气。他还特别注重对艺术本质的洞察,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一个自由的人在回归时要保持冷静,只有回归到洞穴中,才意味着自由的真正完成。
利奥·施特劳斯对洞穴比喻的解释走得更远,他提出了“第二个洞穴”的说法:现代人在原来的洞穴下面挖了第二个洞穴,沾沾自喜地钻入这个洞穴,不肯出来。在他看来,启蒙运动应该反对两个障碍——人为障碍和历史障碍,这两个障碍在当时的历史上主要表现为对宗教的抵抗。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矛盾的结果:一方面,启蒙运动是反传统的,但它已经完全成为传统;另一方面,启蒙运动是反传统的,彻底摧毁了传统——犹太教、基督教和古希腊,进而陷入西方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危机。因此,施特劳斯提出回归古典主义可能是现代人的唯一出路。但是,人可以两次回到同一个山洞吗?
九
无知是福?
20世纪末电影中的“洞穴隐喻”有两种类型——洞穴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伪装、虚假和隐蔽。第一个洞穴出现在《楚门秀》中:主人公楚门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岛上,但他周围的一切都是巨大的真人秀。他的邻居朋友同事甚至恋人都是导演组精心安排的。他的言行总是被直播。这个岛是一个巨大的画室……影片的最后,楚门一个人划到了画室的边界。那里的蓝天白云其实是彩绘的舞台布景。他走上楼梯,在蓝天白云上打开了一扇小门。他没有直接出去,而是转身向里面鞠了一躬。工作室里的世界,一切实物都是真实的,但一切社会关系都是虚假的。问题是,楚门走出这个工作室后,等待他的世界会不会更“真实”?
电影《杜鲁门秀》的剧照
洞穴的另一个极端代表是《黑客帝国》:一个巨大城市中的每个人实际上都被一个超级人工智能“黑客帝国”所控制。他们被囚禁在一个救生塑料袋里,信息交换口插在他们的后脑勺。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感觉到的”一切,都只是母亲给的一个电信号。当所有实物都是假的,社会意义还会是真的吗?这个问题构成了叛逆者的终极困惑。主角尼奥从母亲手中获救时,曾面临一个选择:蓝色药丸和红色药丸——他可以选择回到母亲身边,继续过稳定的生活;或者,他可以选择永远离开母亲,过着四处奔波,一直战斗,一直面对死亡的生活。美好的生活不一定是幸福的生活。面对同样的选择,地下抵抗组织的叛徒说:“无知是福。”熟悉哲学的导演是不是在讽刺“知识就是力量”?
大多数人从来不生活在物质的洞穴里,但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不想离开的意义和文化的洞穴。为此,《危楼里的傻瓜》构成了上述两者之间的第三类洞穴——存在主义洞穴。马頔是一名水管工。他不会背诵“黑暗给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来寻找光明”。然而,在俄罗斯电影《危楼里的傻瓜》中,只有马頔经历了四个阶段:《理想国》中洞穴隐喻的禁锢、出发、回归和呐喊。但是,更清晰的意识告诉我,逃离黑暗和让一群人寻找光明是两回事。而且,两千年前苏格拉底说过,无论是对着光走,还是背着光走,都会觉得头晕目眩。“全身不改变方向,眼睛不能离开黑暗转向光明。”
苏格拉底的话在电影《危险建筑中的傻瓜》中被重复。然而,它只是今天市场上数千万部电影中的一部。对很多人来说,只是傻子的一句低沉的悄悄话。也许,有些人更喜欢继续在洞穴里沉睡——直到洞穴坍塌。当代政治哲学的一些学者提出:“……柏拉图的洞穴图描述了人类的根本情况。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地方都是权威意见的囚徒,所有人都从这里开始,大多数人都在这里结束。教育就是要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就是要上升到一定的位置,从那里可以看到洞穴。”当然,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指现代学校教育,更是指育人事业。
你会如何选择一个装睡的人?
本文选自《书城》2017年6月刊
"
过去的选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的
出版
单击文本左下方
“阅读原文”
进入微店购买2017年6月号
1.《洞穴之喻 新刊 | 郁喆隽:洞穴隐喻中的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洞穴之喻 新刊 | 郁喆隽:洞穴隐喻中的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700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