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符号

零符号

这个时期的人

邵峰

全文2681字

预计阅读时间为10分钟

邵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主任

获得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

2017年,他获得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

“当别人在舞台上欣赏鲜花和掌声时,那就是你的机会。因为你被冷落在一个没人关注的角落,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专心研究。”

在人类免疫系统与病原体的“持久战”中,有这么一位年轻的院士,为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是邵峰。

邵峰生于1972年,现年46岁,多次获奖,是当今中国最年轻的院士。

头上顶着“最年轻院士”的光环,邵峰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他对科学的简单而纯粹的态度一如既往。

“我觉得当选院士没有什么变化。做什么做什么。”

“被这样叫并没有给我造成什么压力。只是感觉责任多了一些,就是在一些学术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上。”

所以今天,让大家跟随这个转折点,一起进入邵峰传奇的生活。

一,邵峰的求学之路

1%的几率,他尽力了

“我从小就当校长。

往往是一年级。"

邵峰出生于淮安市淮安区刘军镇,位于淮安、扬州和盐城的交界处。他长期以水产养殖闻名,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邵峰小时候由祖母和祖父抚养长大,住在宝应村。他和老人相处得很愉快,这种自然的联系深深扎根于邵峰的心中。即使工作忙,也要花三天时间回老家过年。

“家人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全家人的支持让我顺利完成学业。”

邵峰回忆说,当时,这个家庭相对贫穷。考入北大后,学费是家里亲戚收的。记得放假回家,爷爷拿出几百块钱的退休金的一部分放在他手里,至今难忘。

终身的决定发生在高考的那一年。“高考前,父母想让我填上海交大。当时以我的能力和奖金政策,完全没问题,最后关头主动换了志愿。”邵峰认为,上海交通大学是一个安全的选择,但它不是一个理想的志愿者。

当邵峰拿不定主意时,他去请教他的数学老师。“他告诉我,‘你有51%的希望考上北大。’"

这51%很有哲理性,他尽力多获得1%的机会。

1996年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本科毕业。1999年获得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04—2005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第二,坚定回归中国

不坐等成功,报效祖国

与那些在海外取得巨大成就后回国的前辈相比,邵峰做出这一决定时才32岁。⬇⬇⬇

经过12年的努力学习,邵峰获得了国际生物学最高学术权威的认可。2005年,邵峰和他的爱人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美国从事学术白领工作,回到了祖国,希望为中国的生物研究做出贡献。

邵峰说,当时没有出国留学和回国的浪潮。很多人,包括自己的导师,都劝自己考虑回国。邵峰认为,如果他做同样的科学研究,他一定会在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邵峰的妻子边欣也说,谈到祖国,那时候不只是怀念。换个角度看祖国,会觉得祖国的一切都好。

2005年夏天,在美国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的邵峰带着家人和两个行李箱飞回北京。

“7月16日,我记得很清楚,我是下午三四点到达北京机场的。我当时没去租的公寓,直接去了实验室。我在这面墙上挂了一块白板,开始给他们讲我们要做的题目。当时实验室只有三个人,一个技术员,两个学生。”

回国之初,他专注于细菌的“入侵”——细菌是如何感染并破坏宿主防御的。他的实验室在《科学》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报道了两种新的病原菌毒力机制,立即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

文章很长,休息一下~ ~

求职助手,你求职的好帮手!

第三,学生的榜样,人生的导师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学生来向我学习。我招他们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他们成长顺利,出更多的成绩。”⬇⬇⬇

北盛的行业被称为“科技体制改革实验场”,鼓励科学创新,不受体制约束,让科研人员安静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做纯科学研究,与邵峰回归中国的初衷不谋而合。

但是,学习等于苦行。任何熟悉邵峰的人都知道,在他回国的12年里,他每周在实验室呆6天,而实验室占据了他90%的时间。有人认为,邵峰高产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投入,他的努力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

邵峰的实验室在北盛学院三楼,推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拥挤的学生办公室,右边是生化实验室;最里面的小房间是邵峰的办公室。在办公室里,不时可以看到学生进进出出,或者在实验室里摆弄瓶子和罐子,或者在电脑前找东西。

“我通常一年只招两个学生。如果有合适的人选,我也会招博士后。从2005年到现在,走出这个实验室的医生和博士后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邵峰的实验室里,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在研究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在顶级国际期刊上发表过文章。毕业后大部分去了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所深造。目前,他们中的几个已经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自从独立实验室成立以来,邵峰从未有过“助教”,一直是自己教学生。“我办公室的门从来不关,学生可以随时进来一起讨论问题。”

李鹏于2011年加入该实验室。在她的印象中,邵峰和学生们正在“吃、做、讨论”。发现内毒素受体的想法是在食堂跟学生“谈”的。

“实验失败是常有的事。邵老师从不批评我们,而是给我们中肯的修正,鼓励大家发散思维,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继续实验。”李鹏说,邵峰平时不苟言笑,但实际上他脾气温和,有时会和学生开玩笑。“他唯一一次发脾气是看到我们的实验仪器摆放不规则,实验习惯不好,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

“近年来,实验室取得了许多良好的成果。邵老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请不要错过你所拥有的,你要永远清晰向前。”

第四,单纯纯粹的科学家

中国“原创”科学研究的先驱

在北大2016届毕业生的演讲中,邵峰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语重心长地告诫同学们,最简单、最纯粹的往往是最深刻、最持久的。⬇⬇⬇

虽然他的实验室已经在国际舞台上闻名,但邵峰仍然抱有很高的期望,“不仅是亮点,而且是里程碑式的进步和不断的领先。比如5年、10年后,这个领域有10个、20个里程碑。是不是三分之一完全是你做的,另外三分之一是你的工作带动的?”

令邵峰担心的是,中国有太多的“诱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院士等。这些各种各样的“光环”让很多年轻的科研人员迷失了方向,甚至浪费了宝贵的学术生命。

"科学家的思想一旦离开实验室,就很难再回来。"

邵峰说:“我很高兴回国后选择了北盛研究所,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在安静的研究环境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未来,邵峰的实验室将从两个方面携手并进:一是继续寻找更多新的重要蛋白质分子,不断揭开细菌感染和人类免疫的奥秘;二是筛选化合物小分子,在治疗败血症等重大疾病的药物研发上取得突破。

作为最年轻的院士,他觉得有义务为年轻的研究人员树立榜样,贬低自己的荣誉。“希望更多的同行明白,科学的天空是很高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是好的。其他的都只是副产品。”

如果这个人一直在舞台上,其实他已经结束了,至少对我们这些做科研的人来说是这样。

当别人在舞台上欣赏鲜花和掌声时,那就是你的机会。

因为你被冷落在一个没人关注的角落里,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专心研究。

本文的综合数据来自新华日报、人民日报、北大新闻网、北大校友会、杨光。来自未知来源的交换和一些网络数据。

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由“转折点直接就业”组织

应注明重印

转折点直接就业

专注于生物医学移动求职

& lt& lt向左滑动以查看下一个人>:>;

点击图片阅读

记得和身边的朋友分享~

1.《邵峰 他是当今中国最年轻院士,一位回归根本,简单纯粹的科学家——邵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邵峰 他是当今中国最年轻院士,一位回归根本,简单纯粹的科学家——邵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701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