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毛安英
1949年8月5日湖南长沙和平解放。
当解放军进入长沙城后,这里成为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在欢迎解放军的人群中,有一个人格外激动,他就是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当晚,杨开智便给远在北平的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询问外甥、女儿近况,并告知妹夫自己情况以及岳母向振熙(即杨老太太)健在的消息。得知岳母还健在,毛泽东很高兴。5天后,百忙之中的毛泽东给杨开智回了一封信:
杨开智先生 :来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岸英岸青均在北平。岸青尚在学习。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看外祖母。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兄从事农场生产事业甚好,家中衣食能过得去否,有便望告。此复。敬颂大安。毛泽东 八月十日
1950年4月,杨老太太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毛泽东太忙了,他根本抽不开身回长沙给岳母祝寿。于是,毛泽东决定派毛岸英回湖南,一方面给外婆祝寿,另一方面让他回韶山冲看看。
出发前,毛泽东对毛岸英一再叮嘱,回去后要说话做事都要注意,他还让儿子给杨老太太带去一封亲笔信。女婿是国家主席,杨老太太的八十大寿寿宴很隆重,几乎长沙有头有脸的人都到场了。当天,亲朋好友满堂坐,毛岸英则当众朗读了父亲的亲笔信:
杨老太太尊鉴: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永祝康吉!毛泽东 一九五O年四月十三日。
毛岸英和外婆、舅舅全家合影
寿宴结束后,杨老太太跟毛岸英拉起了家常,提到了很多他父母当年的趣事。毛岸英特意询问了外婆亲人的情况,当杨老太太提到姐姐向振恺时,她明显流露出悲伤的表情。在毛岸英的追问下,杨老太太告诉他的姨外婆向振恺生病了,现在情况很不好。
毛岸英很担心,立即买了一些物品就前去探望。谁曾想,向振恺一看到毛岸英就说:“当年的毛姑爷如今是大人物了,这非常了不起,现在他能把当年那笔借我的钱还了吗?”毛岸英这才知道,父亲还欠了姨外婆一笔钱。
那么,毛泽东为何向向振恺借钱呢?这里面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当毛泽东获悉向振恺让他还钱时,他又是如何处理的?这一切都要从毛泽东和杨开慧结识说起。1914年春,毛泽东就读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进入第一师范学习。
在第一师范,毛泽东遇到了很多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师,其中杨昌济对他的帮助极大。20多年后,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我在他的影响之下,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的书。我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那时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一百分。”
杨昌济
毛泽东是幸运的,杨昌济是一位思想开放、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早年留学日本、英国,对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有很深的研究。杨昌济,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人,187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冲。
杨家是真正的书香门第,杨昌济的高、曾祖父都是清朝“太学生”,祖父杨万英是“邑庠生”,他的父亲杨书祥也是一位文化人,很早就在家乡私塾教书。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加上父亲颇为开明,使得杨昌济很早就接触经史、宋明理学等。
1888年,17岁的杨昌济在母亲的安排下,跟大他1岁的表姐向振熙结婚。1913年杨昌济回国后,先后在湖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商业专门学校任教。杨昌济对毛泽东很看重,加上毛泽东经常来到他家中,一来二往便跟杨开慧熟悉了。
1918年夏,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杨昌济举家去了北京,他来到北大哲学系担任伦理学教授。杨昌济刚到北京,就致信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告知他们蔡元培等人正在组织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建议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成员去北京,为接下来去法国做准备。
毛泽东是借路费来北京的,他先是住在杨昌济家中,这进一步加深了他跟杨开慧之间的关系,两人自此成为了情侣。这一切都被杨昌济和向振熙看在眼中,两人对毛泽东这个青年非常满意,尽管杨昌济生前未能见证这场婚礼。
青年毛泽东
杨昌济到临终时,还在关心毛泽东的前途,他抱病向章士钊举荐毛泽东、蔡和森,称: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1920年冬,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长沙结婚。两人婚礼非常朴素,婚房是租来的,也没有花轿。事实上,毛、杨两人结婚前就约定“不做俗人之举”。据当年跟毛泽东一起创办“文化书社”的易礼容回忆:“毛泽东、杨开慧结婚时 ,那时(他们)可怜得很,只买了张木板床、一张条桌。到杨开慧怀孕后,杨老太太才搬来。”
毛泽东和杨开慧婚后生下三个孩子,分别是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毛泽东从事革命事业太忙了,照顾三个孩子的重任基本上都落在杨开慧和保姆陈玉英肩上。从1921年冬到1923年4月、1923年9月到12月,毛泽东和杨开慧在清水塘22号这间小屋里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向振熙看着三个外孙渐渐成长,加上女婿、女儿都有出息,这让她感到了莫大的幸福。跟丈夫杨昌济一样,向振熙对毛泽东的革命事业非常支持。鲜为人知的是,向振熙家族为中共革命事业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向钧是杨开慧的表弟,很早就在表姐的影响下,结识了毛泽东。当毛泽东领导革命运动时,他立即参与其中,后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长沙岳云中学、兑泽中学两所学校的党支部书记。
向均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消息传到长沙后,向均立即组织学生进行示威,取得了很大的影响。1927年冬天,向均在长沙参加党的秘密会议,因叛徒告密被捕。1928年1月24日,向均被杀害,年仅22岁。对于向均,毛泽东和蔡和森的评价很高。蔡和森专门撰文称赞道:“湖南学生运动中最勇敢、最热烈、最努力、最活泼的一个青年。”
而毛泽东在致杨开慧的六舅向明卿的亲笔信中则称赞:“令侄向钧同志是共产党员,1927年曾任衡山县委书记,是个忠实的能干的同志。1927年国民党叛变被捕,光荣殉难。”
前面提到,向振恺向毛岸英提出让毛泽东还钱,这件事背后体现了向家人在经济上对毛泽东的直接支持。1920年6月,军阀张敬尧兵败被逐出湖南后,谭延闿再次入主长沙,开始了第三次督湘的历程。
为了所谓的“自治”,谭延闿允许民众自由结社、出版发行报刊等。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宣传革命思想的好机会,当他从上海回到长沙后,同新民学会骨干成员彭璜、何叔衡、易礼容等人积极奔走,邀请长沙教育界、新闻界等进步人士发起成立文化书社。
文化书社旧址
“文化书社”是一个新文化团体,除了出售进步书籍外,这里还是发扬传播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毛泽东对“文化书社”非常上心,他专门起草了《发起文化书社》,并发表在湖南《大公报》上,他写道:
“愿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及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最终期望“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及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也许因此而有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
凭借这篇文章,文化书社一炮打响,可毛泽东等人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没经费。是不是很尴尬?这就是真实情况。看看易礼容晚年是怎么说的,“文化书社……最初只有陈子博和我两个人工作,开办的经费只有20块钱,是由赵运文(湘雅医学专科学校秘书)经手借来的。”
面对这一困境,毛泽东等人想了一个办法,发动大家出钱入股。从1920年8月2日到10月22日,共有27人参与了投股,共筹得519块银元。当向振恺从杨开慧那里得知毛泽东的困境后,她借给了毛泽东100块银元,这笔钱是她多年辛苦纺纱积攒下来的。
对于借钱这件事,向振恺一直没有对他人说,直到毛岸英回到湖南。建国前,向振恺生活比较艰难,她的丈夫家在仅距离板仓10华里的平江石洞田坪。向振恺前半生的命运凄凉,她和丈夫育有一男一女,男孩早逝,她则早年丧夫。
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合影
丈夫去世后,向振恺和唯一女儿钟瑾怀相依为命,生活艰难可想而知。钟瑾怀长大后嫁到长沙县杨柳冲的黄家,很不幸,她也是早年丧夫,丈夫29岁那年跟船压货时遭遇大风,船翻人亡。也就是说,女儿成为向振恺唯一的依靠了。
当杨昌济病逝后,向振熙回到板仓,姐妹俩也常常为伴。也正是这种特别的关系,使得毛岸英回长沙后获得了一张特别的照片,那是他和母亲、弟弟毛岸青的唯一合影。杨开慧在照相馆拍了这张照片后,送了一张给大姨妈,这代表着两人的深厚友谊。
杨开慧牺牲时,毛泽东远在井冈山,长沙地下党同志就委托杨开智、向振恺等人办理后事。大家连夜将杨开慧遗体运回板仓,葬在了板仓后山的棉花坡上。对于这件事,毛岸英非常感激。毛岸英在杨、向两家亲人的家宴上,代表父亲向亲人们一再表达感谢。对于这次回湘探亲,毛岸英提到了毛泽东对他的三点要求:
爸爸要求很严,规定了三条:一、不准坐软卧,只能乘硬座。在长沙只能步行看望亲属,不准坐小包车;二、不准插手亲戚的工作安排;三、不准带警卫。我遵守了前两条,至于最后一条,因为湖南刚和平解放,情况复杂,省委为安全考虑而特地安排的。
向振熙(坐)和杨开智全家合影
在这场隆重的家宴上,向振恺再次向毛岸英提到当年毛泽东借钱的这件事,毛岸英则表示自己回京后会第一时间向父亲汇报。另外,钟瑾怀的孙子黄卫平也给予了证明。1950年,钟瑾怀跟随儿子去东北生活,在北京转车时她专门找到中央有关部门,希望毛泽东能还钱。
当时向振恺卧病在床,这笔钱可以治病,万一病逝也可以用于丧葬费,当时中央统战部长的李维汉还专门出具了一份证明。但是,这件事被黄卫平伯父黄普苏知晓后,极力劝阻。黄普苏认为毛泽东全家为革命牺牲了太多,这笔钱实在不算什么。
毛岸英这次回乡,除了给外婆祝寿、母亲扫墓和回韶山冲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代表父亲看看家乡土改情况。向振恺因早年丧父,根本不存在成分划分,所以土改集中在杨家成分划分上。当时全国都在进行土改,毛泽东就杨家成分划分跟湖南省委领导王首道有过一次谈话,他说:“杨家是地主,但他们家里为革命牺牲了很多人,可以免于斗争。”
毛岸英参与了杨家土改成分划分会议,向振恺、向振熙和杨开智等亲人也在场。土改工作队成员起初都不敢发言,毛岸英专门提到《土改法》中关于地主、富农和中农的定义,要求大家畅所欲言。
毛岸英回到韶山冲
有人说,杨家应该划成中农;也有人说,肯定要划成富裕中农;还有人说,杨家应该划为自由职业。大家谁也说服不了彼此,这时一个贫下中农协会的成员说:“根据现在的《土改法》关于地主成分的划分,杨家应该划为地主。”
话音刚落,毛岸英直接站起来拍手称赞道:“这位同志《土改法》学得好,杨家的成分应该划为地主。”但是,土改工作队从实际情况出发,加上杨家在杨昌济病逝后,家境一直不好,而且为了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最终大家形成一致意见:划为地主,但按照烈属对待。
毛岸英返回北京后,向毛泽东汇报此次回湘的详细情况。当听到姨外婆向振恺向他“讨债”后,毛泽东哈哈大笑,对毛岸英说确实有这么一回事,他还表示这债一辈子都无法还清,他还说:“这样吧,你去给我写一封信,让她与杨老太太住在一起,我来供养她们。”
就这样,向振恺和向振熙两姐妹俩从板仓乡下搬到长沙城希圣园生活,两人的花费全部由毛泽东负责。当全国由原来的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后,毛泽东每月从稿费中拿出200元寄给两位老人,直到两人去世。
毛岸青、刘思齐等人看望杨老太太
建国之初,毛泽东政务繁忙,依旧每年都给两位老人写上几封信。当从回信中得知两位老人身体健康时,他非常欣慰。当向振恺去世后,毛泽东还专门寄去300元丧葬费。此后,毛泽东对杨老太太的关心丝毫没有衰减,依旧寄钱、写信。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毛泽东多次派毛岸青回湘探望外婆。1960年,向振熙九十大寿,毛泽东得知杨开慧堂妹杨开英要回长沙祝寿,他就给杨开英写信并附寄200元。毛泽东在信中写道:
开英同志:杨老太太(岸英的外婆)今年九十寿辰,无以为敬,寄上二百元,烦为转致。或买礼物送去,或直将二百元寄去,由你决定。劳神为谢!顺致问候!
1962年11月15日,向振熙在长沙去世。消息传到北京,毛泽东非常悲伤,立即给杨开智发去吊唁函,并附寄了500元丧葬费。毛主席在信中深情写道:
开智同志:得电惊悉杨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节哀顺变。敬祝大安。毛泽东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杨开慧墓地
字里行间,透露出毛泽东对杨家人的牵挂和关怀,更体现了对杨开慧深深地思念。毛泽东和杨家的情谊一直持续到他逝世,早已传为了一段佳话。这一切,如果杨开慧烈士九泉之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1.《关于100块我想说毛岸英回长沙给外婆祝寿,遭到姨外婆讨债:毛姑爷欠我100块银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100块我想说毛岸英回长沙给外婆祝寿,遭到姨外婆讨债:毛姑爷欠我100块银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1960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