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浩源/落风的民俗世界
旱船是流传汉族居住区域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其以舞蹈的形式在陆地上模拟水中行船的姿态,故名。旱船的历史悠久,唐朝时就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宋代李昉在《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四·乐二》中就记载到:“唐玄宗在东洛,大酺于五凤楼下……教坊大陈:山车旱船,寻撞走索,丸剑角抵,戏马斗鸡。”到了宋代,这一舞蹈形式还被引入宫廷,改造成宫廷乐舞,《宋史·乐志》中载:“女弟子队,又曰‘彩莲队’,衣红罗生色绰子,系裙、戴云鬟髻、踩彩船、执莲花”,故旱船其后又被称之为“采莲船”。
民俗画《划旱船》
阳新划旱船
旱船由竹竿扎制而成。以两根二丈四尺长的毛竹扎成船形骨架,寓意阴阳两界十二个月及二十四节气;中间用竹竿绑个“井”字架,“井口”既是船舱的部位,也是表演者的部位;顺着船舱的四角竖4根竹竿,为船舱的四个柱子,然后在上面绑制船舱的顶部。船舱的顶有平顶的,三角形顶的,较复杂的歇山顶式的瓦棱四出水的古建筑造型。骨架绑好后,用彩绸布围好各个部位。船顶用红和黄的彩绸布裹好,船板用土黄色布绷面,船帮周围用绿色彩绸布围起,船舱内用一根红布条拴在仓的两边沿,演出时表演者将红布条架在肩膀上,撑起旱船,两手握住船仓的两边,表演时摆动旱船行进。
富池三月三庙会上的旱船表演
大王镇表演队
旱船表演以村族为单位,多在春节、元宵、驱疫时演出,人数有三人到数十人不等。小船三人加乐队即可,大船人数不等。一清秀姑娘身着彩衣立于旱船中两手握住船舱两端,是为“船娘子”。一人手拿破蒲扇化小丑妆行于船头,为引路艄公(婆),表演路线全靠他指挥来行进。另一人拿桨戴破草帽也化小丑妆尾随船后,为掌舵手。乐队人员执大锣、小锣、鼓、镲等传统乐器立于旁边伴奏,旱船队依照节奏歌唱并做出舞蹈动作。
荆头山农场表演队
陶港镇表演队
旱船表演时,乐队在旁伴奏,艄公(婆)来回扇动蒲扇带领船队走快速碎步前行,时左时右,忽前忽后,时起时伏,模拟船在水中行走的姿态,生动活泼。表演步伐简单,主要有驾船、圆场步、碎步、横步、自转、正反葫芦、晃船步、平碾步(转船)等动作,形式多种多样,有“水溜溜”、"绕八字"、"蛇脱皮"、"跑圆场"、 "二龙出水"、"双进门"等10余种,整个表演围绕"快、稳、漂、转"的风格,艄公(婆)、船娘子、舵手配合默契,动作前后连贯统一。
艄婆李荣花
富池镇表演队
划旱船时,多伴有唱词,如:“(领)划起旱船,(接)哟嚯嚯嚯嚯,划桨划桨也;(领)接龙仙呀,(接):划桨划桨得;(领)祈风祈雨,(接)太平年哟,(合)划桨划桨也”。唱时一领众和,曲调热烈欢快。
率洲管理区表演队
韦源口镇表演队
阳新地区的旱船表演多在广场、宗祠中进行,节庆活动中亦进农户家中进行问候。道具都是当年制作,并在活动结束后做法焚化。表演者都是本村的村民,表演时简洁、明快、朴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几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现今,为了更好的传承与保护这一民间文艺形式,以三溪镇为代表的划旱船表演在2012年被列入该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湖北阳新划旱船——民俗世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湖北阳新划旱船——民俗世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0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