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香港独立音乐人林一峰转发新观微博时留的言。
林一峰说的“香港的音乐众筹平台”是“音乐蜂”,mu,香港的第一家音乐众筹平台。林一峰是这个平台的发起人和合伙人,他自己身体力行地承担起了“火车头”的重任。在音乐蜂上成功发起了几个众筹项目。
林一峰毕竟属于独立音乐人中的佼佼者,专辑最高曾经单张卖出3万张,他在两岸三地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所以对他来说,众筹并不是太大问题。但“音乐蜂”的目标,是为更多底层的香港独立音乐人服务,在香港这样一个商业重镇,这些独立音乐人要想获得支持,很不容易。
Anyway,创办一年多的“音乐蜂”算是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香港音乐生态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
“音乐蜂”的诞生
2015年3月,“音乐蜂”上线。这不单是香港第一个音乐众筹平台,也是香港第一个众筹平台。
香港互联网发展落后内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内地众筹平台遍地开花,光是音乐众筹就有乐童、爱作秀、5sing众筹等若干。京东、开始众筹等众筹平台也以自己的方式支持音乐众筹。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音乐蜂”上线后在内地并没有获得太多关注的原因。垂直的音乐众筹在内地发展得并不算好,“音乐蜂”上线的时候,乐童音乐已经想综合性的音乐人服务平台转型了。
但是,对于香港音乐来说,“音乐蜂”的出现,不啻为一大福音。正如林一峰接受采访时说的,“这个行业本来已经存在很多漏洞,不健康,现在更加艰难。”香港主流歌星的处境尚且每况愈下,独立音乐人就更别想获得大公司支持了。
所以,林一峰和他的朋友们,曾经当律师的音乐人冯颖琪、谢国维、香港网页设计团队WI的Jo& Kevin Wong,合资创办了“音乐蜂”,他们希望通过互联网聚合力量,为仍然怀抱音乐梦想的音乐人提供支持。
“音乐蜂”的模式,跟内地的音乐众筹网站差不多,都是音乐人发起项目,由用户来支持,不同金额有不同回报。不同的是,“音乐蜂”的抽成是15%,内地众筹网站普遍是10%。
身先士卒的林一峰
不止在香港,在两岸三地,林一峰都是独立音乐的一面旗帜。从13年前自资制作专辑《床头歌》开始,林一峰就坚持独立发展的路线。
在独立音乐的路上,林一峰算是一个幸运儿。本来只计划印2000张的《床头歌》出人意料卖出两万张,这为他日后坚持自己的独立音乐之路提供了“第一 桶金”。后来他创作的歌曲因为被黄耀明、陈奕迅、孙燕姿等演唱(最红的一首可能是孙燕姿的《遇见》),而逐渐巩固了自己的乐坛的地位,也让他有更多的资本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名气越大,责任越大,作为创始人之一,林一峰身先士卒地冲在了最前面,先后发起了“Crossroads”、“一峰一人一结他”和“音乐蜂人园”等 项目。而他最近又发起了一个重磅项目,与香港中乐团合作的“Made In Hong Kong”,项目包括现场演出和唱片,林一峰称这是“只有香港才能启动的音乐案子”。(点击查看相关报道:林一峰众筹新项目:“只有香港才能启动的音乐案子” )
“Made In Hong Kong”目前已经获得261位用户的支持,赞助金额超过11.4万港币。林一峰之前发起的项目,都有将近200%的成功率,平均单项金额34万左右。
林一峰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钱其实是其次,这平台更重要是要聚合力量,每隻独木舟很难持久,大家砌成一艘船,就有机会驶得远。”
“音乐蜂”将改变香港音乐生态?
长久以来,香港音乐是两岸三地最商业化的。港乐模式下,艺人一定要获得大公司的支持才能成功,直到近年来大公司也没什么办法了,所以林一峰和谢安琪等独立歌手或小公司的歌手开始冒尖。
谢安琪冒尖后还是签了大公司,林一峰几乎是香港乐坛绝无仅有的能长期立足的独立歌手。At17、My Little Airport等偶露峥嵘,但是对于独立音乐人来说,几乎很难获得商业公司的支持,都必须自力更生,在香港那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可想而知,有多艰难。
“音乐蜂”也许能改变这一切。上线一年多来,“音乐蜂”有22个项目众筹成功,总金额300多万港币。体量虽然不算很大,但对于林一峰和他的伙伴们来说,也算是欣慰。
关于“音乐蜂”,也产生过一些争议,对于新生事物,用户并不都理解。想要改变一个生态,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走起来,变化也就开始了。
至少,林一峰可能不用再担心这个问题了:“如果大船沉了,一个人撑独木舟,撑得多远?”
1.《“是的,香港也有音乐众筹平台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是的,香港也有音乐众筹平台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2151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