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那段最艰苦而又战乱的岁月里,很多人都想逃离这个地方,但却偏偏有一些人,不远万里带着自己的梦想,投入到中国那场伟大而又光荣的革命运动中。
白求恩大夫,这个名字应该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而一篇《手术台就是阵地》更是早在我们小学课本上便出现过,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作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便是众多繁星其中的一颗启明星,在中国那十几年最艰苦岁月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国际友人,不远万里赶来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而无私奉献,甚至献出生命!
八路军的黑大夫
1937年卢沟桥事变传出枪声,沉睡的中国被惊醒。中国军民拿起武器,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应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的请求,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表示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这一决定,得到了印度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和热烈响应,仅报名参加援华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就有700多人。最后经过考核和筛选出5人医疗队坐船远赴中国。
1938年9月17日当广州的百姓聚集在码头迎接赴华医疗队时,高兴的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就是我们现在的国歌),令人感到兴奋并惊讶的是,在这五位印度医生中,竟有一位能用笨拙的中文跟随迎接的人群一起唱《义勇军进行曲》,他的名字叫柯隶尼斯。
▲在去往延安之前,他和队友们分别改名
为:柯棣华(左1)、爱德华、卓克华、
木克华、巴苏华。
早在来中国之前,医疗队就听说八路军和国民党不同,坐船的路上柯棣华又阅读了斯诺的《红星闪耀下的中国》,他和另外四位医生都非常渴望和八路军进行合作。在国民党陆军医院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这种想法更加强烈,因为战乱中的中国穷苦的百姓食不果腹,而一些国民党官员却打着招待印度医疗队的旗号频繁的大摆筵席,这一切都让柯棣华他们感到愤怒、厌恶和失望,不久他们转移到武汉,在这里他们参加了一次不同的宴会,这是一次热烈的“招待”,因为这次宴会,他们每人吃的是八分钱一碗的饭,在当时繁华的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上到领导下到普通战士,午餐都完全是统一标准,然而这顿简单朴素的饭菜却让柯棣华他们吃的津津有味。并终于得到了去往延安的机会。
▲队长爱德华、柯棣华和朱德的合影,左
侧是中国发行的柯棣华纪念邮票
1939年1月16日,医疗队获得批准奔赴延安,在之后的日子里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走遍了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在战争环境中,他们和抗日军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百团大战期间,13天的时间里单是柯棣华自己就接收了800名伤员,施行了558次手术,三天三夜都未曾睡觉。
▲柯棣华的妹妹来中国参观柯棣华纪念
馆,受到我国领导人的接待
1941年1月正是抗战根据地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他“正式参加了八路军”——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继续白求恩之前的工作,不久和卫生学校的郭庆兰女士结婚,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柯印华,代表中印友谊。并在1942年柯棣华大夫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战士们高兴的称:白求恩是“白大夫”,现在又有位医术高超的“黑大夫”。
▲柯棣华大夫不幸去世,左侧为他的中国
妻子和孩子
因长期跟随部队伙食质量无法保障,柯棣华患上当时无法医治的绦虫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癫痫,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的癫痫病再一次发作,医护人员虽全力抢救,也未能挽救他的生命。他没有给他热爱的战友们留下一句话,也没有给他妻儿留下一句话;但他全部工作,他的热情,他的献身精神,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人不远万里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
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出生于美国,童年时家境贫寒,他靠勤工俭学进入北卡罗莱纳大学读医学预科,1931年转到瑞士日内瓦大学攻读临床判断,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马海德为了考察当时在亚洲流行的热带病,便和两个同学一起来到中国上海,原计划只停留一年,但是他通过考察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决定继续留下来帮助救治更多的病人,从他决定留在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他自己也未曾预料的不朽之旅。
▲马海德和毛主席在一起
1936年中共中央想邀请一位公正的外国记者和一名医生去陕北,实地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情况和抗日主张,宋庆龄推荐了斯诺和马海德,6月他们到达中国工农红军的临时驻地保安,毛主席接见了他们。他们到保安和苏区各地参观、访问。后来,马海德随红军第一方面军南下甘肃省迎接在长征途中的第二、四方面军并胜利会师(也可以说他参加了红军的长征)。他以满腔热情一边紧张地投入诊疗工作,一边作调查研究。在一个多月中,他巡视了陕北各地卫生医疗单位,掌握了大量材料,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提出了改进苏区医疗事业的建议。毛主席很欣赏他的这份实事求是的报告,任命他为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卫生顾问。
▲马海德(右)与汉斯·米勒(左)
1937年2月,马海德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从此,我终于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为一个客人置身于这场伟大的解放事业之中,我感到极大的愉快。”为了更好地接近陕甘宁边区人民,他不仅很快学会了中国的普通话和陕北的方言,而且把自己的美国名字改成了中国名字——马海德。他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紧紧的连系在一起!
▲马海德全家合照
在抗日战争时期,马海德曾先后接待了白求恩、柯棣华、米勒等援华外国医生,并协助他们去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医疗救护工作。仅在1944年到1947年,马海德就曾诊治伤病员4万余人次。经历数次艰难的反扫荡。1942年与周苏菲结为夫妻,并给儿子取名为:周幼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海德立即申请加入中国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1950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政府卫生部顾问,之后为中国推动麻风病防治做出巨大贡献。
活着的白求恩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傅莱原名是:理查德·施泰因,1920年2月11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少年时期即成为奥地利共产党党员。1939年1月,为反抗德国法西斯迫害、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只身来到中国上海。先后在上海虹口难民传染病隔离医院、天津德美医院、北京道济医院、顺德府福音医院、天津马大夫医院等,从事抗日救援工作,并四处寻机参加八路军。
▲傅莱在延安(右)
1941年在中共北京地下党的秘密安排下,几经辗转终于来到抗日战争的敌后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开始了他中国革命事业的生涯。1944年10月,经聂荣臻司令员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先后在晋察冀白求恩学校、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等任教,曾担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顾问、中国医科学院图书馆馆长等职务。
▲右四带着八路军帽子的高个子为傅莱,
右二的矮个子是马海德
在担任晋察冀军区医药指导委员其间,晋察冀边区流行麻疹、疟疾等疾病;他不辞辛苦寻找除疾良药,采用中西医结合救治了大量抗日将士。被人们称作“活着的白求恩”。在担任军队医学教员时,他千方百计地克服边区教材和实验器材严重缺乏的困难,为军队培养了急需用品和大量的医务人员及高中级干部,在担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顾问时,他为缓解部队急需的外伤用药困难,成功的研制了初制青霉素和外用青霉素,用于战伤及感染性疾病治疗,是中国在战争时期研制使用青霉素的第一人!
▲傅莱在给八路军战士看病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和时间的考验,傅莱终于加入中国国籍,他是所有中国外籍党员中党龄最长的党员,并历任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4年11月16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傅莱在北京病逝,根据他的遗嘱将他的遗体捐献给中国医疗事业作研究之用,其余的骨灰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革命根据地河北唐县。
2007年7月23日,在河北唐县晋察冀烈士陵园他战友白求恩、柯棣华的墓旁,傅莱纪念墓碑建成,三个曾经在晋察冀八路军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伟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一起永远安息在这里。
▲油画《三位老朋友》,从左至右依次为
路易·艾黎、汉斯·米勒、马海德,后来三
人都选择了留在中国并且晚年都是在北京
逝世,汉斯在1950年加入中国国籍
在中国那段最艰苦而又战乱的岁月里,很多人都想逃离这个地方,但是却偏偏有一些人,从海外不远万里带着自己的梦想,投入到中国那场伟大而又光荣的革命运动中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曾经勇敢无私帮助过中国人民的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被忘记!
参考资料:
历史之家
新西部网
人民网
1.《“洋八路”在中国最艰苦的岁月,几人得善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洋八路”在中国最艰苦的岁月,几人得善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