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12月25日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主任李在《综合动物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去年4月至5月,他们在南海北部执行深海潜水和近海鲸鱼科研任务时,目睹了三只神秘的突吻鲸。对这些神秘的突吻鲸的身体颜色、伤疤和水面行为进行了研究
鲸浮出水面呼吸,身体轮廓与典型的喙鲸外形相似。李的研究小组初步判断,这三种神秘的突吻鲸可能是中突吻鲸配白果牙,也可能是中突吻鲸配鱼藤。“不管是银杏齿鲸还是德国鲸,人类以前从未在海上见过它们活着的个体。人类对这些动物的了解,仅仅来自于对少数滞留死亡个体的了解。”该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介绍说,这一发现是海洋银杏齿突吻鲸或德国突吻鲸活体的首次清晰见证。
已知喙鲸有6属22种,约占已知鲸种的25%。喙鲸主要生活在深海水域。它的神秘之处在于,可能存在尚未被发现的潜在新物种,其活体在野外很难被观察到。
“在过去的20年里,人类对突吻鲸的认知逐渐增加,但对突吻鲸物种的研究仍然很少,许多认知大多是从少数搁浅个体的研究中获得的。”据研究小组主要负责人介绍,由于发现和鉴定困难,大多数突吻鲸物种包括银杏齿突吻鲸和德国突吻鲸。到目前为止,在海上没有确切的个人目击记录,也没有收集基本的生物和生态信息。
中国科学院深海研究所研究小组在南海见证的三只喙鲸体型相近,可视长度为4.5至5米。研究人员认为,虽然本研究收集的照片数据质量较高,但由于物种之间在体色模式和疤痕模式上的高度相似性,他们无法准确地将活着的银杏齿中喙鲸和德国齿中喙鲸进行分类。
根据国际捕鲸委员会科学委员会的观察,与其他突吻鲸类似,白果牙的中突吻鲸或德国的中突吻鲸也可能容易受到来自海军声纳和地震研究的声音的影响。因此,相关研究人员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南海乃至整个东南亚海域喙鲸的种群分布、数量和结构,以便科学评估影响这些动物的潜在威胁。
据悉,今年11月17日上午,在墨西哥圣本尼托群岛以北100英里处,外国科学家还目睹了三只神秘的突吻鲸出现在附近海域。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照片和录音证据表明,神秘的突吻鲸可能是一个新物种。此外,研究人员还从目击动物身上提取了环境DNA样本,相关数据正在分析中。
延伸阅读国内首次拍摄到布氏鲸水下影像,这个鲸类物种有多神秘?近日,由广西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北部湾大学联合组建的广西水生生物联合实验室鲸类研究保护站研究团队,与广西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摄制组,拍摄了国内首张布赖德鲸水下影像。
布鲁氏菌是一种神秘的鲸类物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水域,体长10-12米,体重15吨。因为之前很少观察到,所以相关研究数据非常有限。
北部湾涠洲岛海域是我国唯一报道的大型鲸目动物频繁出现和活动的沿海地区。自2016年以来,研究小组在涠洲岛海域发现了布鲁氏菌活动的痕迹,并进行了持续的调查研究。三年来,研究小组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车载摄影、水下摄影、水声探测、空无人机等,对布鲁氏菌的种群生态学、声学、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了研究。联合拍摄团队克服了鲸游速度慢、能见度低、风浪大的困难,成功实现了布鲁氏菌病鲸的首次水下拍摄。
广西科学院副研究员陈墨为我们保护大型海洋哺乳动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对保护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价值。
1.《布氏鲸 中科院科研团队在南海发现神秘物种,系全球首次清晰目击活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布氏鲸 中科院科研团队在南海发现神秘物种,系全球首次清晰目击活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caijing/830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