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潮流成立于1963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该期刊是一份充满活力和信息丰富的哲学学术期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学术领导理念为基础;提供国内外哲学界的广泛信息;反映哲学各学科的新趋势、新问题、新成果;发表哲学论文和研究资料;开展重大哲学问题、实践问题、热点问题的讨论;倡导学术争鸣,开展规范健康的学术批评和评论。该刊自创办以来,以其前沿性和探索性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和读者的欢迎,文章转载率居同类期刊前列。2012年成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出版物。
哲学动态,2019年第3期
目录
●科幻现实与意识形态未来:三体的哲学探讨
最坏可能世界与“安全声明”问题
赵(5)
黑暗森林中的哲学
-我读过《三体》
吴菲(16)
科技时代与三体春秋
杨丽华(26)
●马克思主义哲学
真理必须走向现实
——马克思对黑格尔真理观的批判和超越
徐豆豆(32)
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原理的阐释和继承
王程统(38)
●外国马克思主义
霸权、话语与政治
论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
毕福荣(46)
“超现实”的基本表征
——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症状的“诊断”分析
马晓茹(54)
●中国哲学
“和”的解释
向世玲(下)62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真”概念
吴根友严旭(69)
宋儒学视野中的“大同”观
——以张载为中心
常达(77)
●外国哲学
家与存在:现象学研究
马(85)
萨特时间意识理论的现象学方法
庞贝(94)
●道德
美德伦理学的神话
韩东平(下)102
美德伦理学对正确行为的解释
温显清(110)
合理的道德原则怎么可能
姚云(120)
●学术活动
科技前沿的伦理挑战
——第十一届全国应用伦理学研讨会综述
天蓝光山街(127)
摘要
科幻现实与意识形态未来:“三体”的哲学探讨
【编者按】哲学研究的生命力和生命力在于对时代问题的敏锐捕捉和及时回应。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刘以其天才的想象力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三体》创作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科幻史诗,映射了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可能遇到的极端状况,提出了一些想象出来但无法逻辑“迂回”的极端问题,对传统哲学的基本前提、核心结构和思维方式提出了实质性的挑战。正如书中所强调的,“不要从技术的角度去思考,要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以前只停留在哲学层面的东西,突然变得很现实,很具体”。有鉴于此,本刊特邀请三位学者撰写文章,从不同角度对《三体》进行哲学分析和审视,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对现代科技引发的时代问题的关注,进而开辟一条面向未来的新的思想路径和想象空。赵密切关注《三体》对可能世界的极端状态和限制,反思传统哲学思想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吴菲从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出发,勾勒并揭示了《三体》所建构的宇宙图景的社会基础和哲学意蕴。借助《三体》,杨丽华呈现了科技时代的复调叙事和春秋时期的《三体》历史与哲学,表现了中国学者对人类未来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值得注意的是,三位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以有意义的方式打开了思想与未来的不确定性空之间的鸿沟。毕竟历史远未结束,思想永远在路上。在未来的中国哲学研究中,我们必须从我们生活的时代及其问题出发,寻求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在世界文明的历史坐标中确立中华民族的精神自我。
最坏可能世界与“安全声明”问题
赵
摘要:《三体》科幻故事发生在宇宙社会语境中,但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可能遇到的极端情况,因此可以理解为对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世界问题的一种极端考验。意味着这样一个问题:在伦理失败的情况下,文明是如何存在的?本文以《三体》提出的“安全声明”问题为基础,反思“冲突与合作”和“可信承诺”问题,重点关注弱者的生存状况。
[关键词]最坏可能世界安全声明可信度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黑暗森林中的哲学
-我读过《三体》
吴菲
【摘要】刘的《三体》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学科体系,为这一史诗故事提供了背景。本文旨在梳理这一学科体系中的哲学关怀。以黑暗森林为中心的宇宙社会学是贯穿全书的主线,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宇宙版,成为塑造整个宇宙的基本力量。黑暗森林中的战争状态与霍布斯描述的情况非常吻合,但不可能建立社会契约。在黑暗森林的反复攻击下,整个宇宙从十维逐渐缩小,光速一次又一次下降。所以物理被取消了,因为没有什么是真正自然的;实体神学也被废除了,因为宇宙中没有绝对的正义。这是刘给我们的宇宙图景。
[关键词]宇宙社会学黑暗森林自然状态
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
科技时代与三体春秋
杨丽华
摘要:《三体》的出现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里程碑。因此,刘成为了现象作家。本文不是从文学角度的分析和评论,而是对刘以《三体》为核心的科幻作品背后的科技世界观的揭示和检讨。我们相信,如果科技理性能够觉醒到自己的极限,它将更好地承载人类文明走向更美好未来的希望。
[关键词]科技理性世界观,哲学,宗教
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真理必须走向现实
——马克思对黑格尔真理观的批判和超越
徐豆豆
摘要:哲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哲学真理必须转向现实。黑格尔把真理看作是对真理的概念把握,主张哲学真理不是认识论中简单僵化的结论,而是关注本质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真理和真理不一样。真理不能局限于认识论理解。马克思一方面批判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对真理的唯心主义性质,另一方面强调真理的客观活动和切入社会利益的必要性,从而改变世界,反映真理的现实性和力量。
[关键词]黑格尔马克思概念思维现实真理
作者: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原理的阐释和继承
王心妍诚通
摘要:伊壁鸠鲁以偏离原则打破了一切命运必然性的束缚,确立了人类自我意识的最高神性,确立了人的自由而神化的个性。马克思在两个方面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哲学原理:第一,他把人的解放看作是一个逐步消除包括人与物的依赖在内的一切前提条件的历史过程;第二,个人的“自由个性”——即凭借自由意志能够决定和自由选择自己生存状态的抽象可能性本身——被视为人类解放的目标。
[关键词]伊壁鸠鲁偏离原则,人的解放,自由和个性
作者:武汉大学哲学系
外国马克思主义
霸权、话语与政治
论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
毕福龙
摘要: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是反对本质主义的后马克思主义。这种后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将其从后结构主义中转化出来,突出了其偶然性逻辑。它将文化霸权的权变逻辑与话语理论联系起来,在话语差异与对等的互动中展开政治活动,在对抗的前提下形成工人阶级的霸权,这是激进民主的社会主义方案。
[关键词]权变话语激进民主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超现实”的基本表征
——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症状的“诊断”分析
Maxiaoru
摘要:“超现实”作为后现代主题,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鲍德里亚提出的概念,也是数字符号时代人类的现实处境。其基本特征是:现实中物化符号的增殖和溃烂;精神文化基础层面“真理”的终结与崩塌;大众消费生活中的时尚与嬉戏。三重结构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超真实”的现实图景的轮廓。走出“超真实”“仙境”才是人类起死回生的关键。
[关键词]超真实符号再现终结时尚
作者: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中国哲学
“和”的解释
相士岭
摘要:随着“和谐”的确立,“和谐”一词在当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而不同”不能简单理解为“和”与“童童”的对立,也有积极的价值,“和”与“和”是相互联系的。作为“和谐”的一般含义,“和谐”的积极意义直接表达了“和谐”、“和谐”等积极的价值观。它有“多元和谐”和“互动和谐”两种形式,可以相互融合。自宋代以来,“和合”也被用于混合的否定意义。所以,明辨是非应该是“和而不同”的先导。可以说,传统的和谐观内容丰富,“和谐与和谐”的完善需要考虑“和谐与和谐”的多重意蕴。
[关键词]和谐和谐多元和谐互动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学院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真”概念
吴根友严旭
摘要:中国古代思想中既有“真”的概念,也有“真”的理论。汉语本族语中的“真”字主要指真的真和最高义,类似的概念是“道”。中国佛教中的“真”的概念和真理论主要是一种价值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真理”概念和真理理论主要是认识论。从中西古今哲学比较这一广阔的意识形态视角考察中西哲学的重要概念和理念,可以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极其有意义的思想资源和方法。
[关键词]真理,道,价值论,认识论,比较哲学
作者:武汉大学哲学系
宋儒学视野中的“大同”观
——以张载为中心
昌达
[摘要]宋儒对“大同”的理解在历代儒生中独树一帜。一方面模糊了“灭亡”与“世袭”的界限,抽离了“天下为公”的独特政治含义;另一方面,通过确立“礼”的永恒地位,保障“亲”的差异性。这种对大同社会的解读,其实是消解了大同背后的价值。这种决议或有意或无意,既包含了宋儒“义先于文”的思维方式,也体现了他们在经典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调和圣贤治理差异的努力。
[关键词]大同如松张载
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
外国哲学
家与存在:现象学研究
马应辉
[摘要]胡塞尔晚年建构了“家园状态”,如两性之间的本能和母婴关系,作为先验现象学的新基础,从而实质上构成了对海德格尔“生存存在”理论的批判:自我本质不是“无家可归”,而应该表现为与家庭成员相关联的“自我否定”。在“在家”的基础上,列维纳斯突破了海德格尔“生存存在”理论的规则。但与胡塞尔强调家的“融合存在”不同,列维纳斯坚持了异性在亲子和性别中的基本地位,主体只能在必然的差异中与他者渗透、感受、生成。在生存与家园基础关系的转换中,现象学运动实现了从生存存在到自然存在再到异质存在的突破。
[关键词]家庭-母亲关系无家可归的亲子关系存在
作者:南京大学哲学系和现象学研究所
萨特时间意识理论的现象学方法
庞贝
[摘要]萨特继承了德国现象学的内在时间意识道路,在本体论和本体上给出了一条思考意识与时间关系的途径。具体来说,他首先用现象学描述得到了常识意义上的三个时间要素:过去、现在和未来;然后,通过对意识的自我关系的刻画,说明只有自觉的意识才能完全满足上述时间意义;最后,萨特指出,时间性意味着意识具有事实(原初过去)、内在否定(原初现在)和可能性(原初未来)。
[关键词]事实内部否定内部时间意识的可能性
作者: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道德
美德伦理学的神话
汉东坪
摘要: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虽然被认为是伦理学的第三条道路,但其主要理论建构却充满弊端,并不成功。一方面,它的目的论不够透彻,因为它没有回答“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它也没有功利目的论那么高明和高尚;其德性论一方面与其目的论脱节,另一方面又存在无法区分德性等级、不知道德性也是规范的缺陷;它的方法论,即使退回到赫斯渥的规范美德伦理学,也很难在实践中应用。虽然其目的论和德性论的缺陷是可以纠正的,但只要它继续坚持拒绝行为准则的道德伦理,就永远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善,永远是片面的伦理。相反,传统的规范伦理学很容易转化为综合伦理学。
[关键词]美德伦理学传统规范伦理学目的论美德伦理学方法论综合伦理学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美德伦理学对正确行为的解释
温显清
摘要: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美德伦理学在西方复兴,并逐渐成为规范伦理学的一员。然而,美德伦理学不能提供正确的行为指导的声音一直被听到,美德伦理学作为规范伦理学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战。面对这一挑战,美德伦理学近年来至少发展了三种形式,即基于行动者的解释、基于合格行动者的解释和基于目标的解释。这三种形式通过强调行为动机、道德人的典型行为和打击道德行为的目标来解释正确的行为。
[关键词]美德伦理学对合格行动者的解释是基于行动者的解释和目标中心的解释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哲学系
合理的道德原则怎么可能
姚云
【摘要】合理的道德原则怎么可能?本文通过对中西道德哲学史上几个典型的道德原则的梳理和反思,认为要使道德原则合理,至少需要六个条件:以自由为前提;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具有普遍必然性;体现个人的尊严;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服务;具有相对稳定性。目前,我们要构建的合理的道德原则应该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道德哲学的精华,同时满足合理的道德原则的必要条件。目前,这种合理的道德原则更倾向于规范个体的道德行为,为未来的社会道德原则建设提供了张力。
[关键词]道德原则,合理道德原则的必要条件,合理道德原则的构建
作者: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术活动
科技前沿的伦理挑战
——第十一届全国应用伦理学研讨会综述
田善杰
▼
期刊部订购热线:010-59366555
点击这里订购这本杂志
1.《许斗斗 《哲学动态》2019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许斗斗 《哲学动态》2019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055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