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早上,石应康像往常一样和妻子告别,说他要去上班了。然而,他没有下楼,而是从8楼的家走到了他95岁的母亲居住的20楼。通常,整天忙碌的石应康经常上楼去看他的母亲,坐下来,休息,然后离开。期间,我妈和保姆去了我的家乡重庆。因此,石应康这次没有来看他的母亲,而是在没有和任何人告别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摔倒——从20楼跳下,结束了他65岁的生命。
事后,有人在石木的住处发现了散落在地上的二三十个被砸碎的烟头。患有糖尿病多年的石应康取下随身携带的胰岛素泵,把它放在房间里。
“他的脸很完整干净,也没有缝针。这说明他是仰面跳下来的。他在表达一个意思——他不会低头。”唐站在一旁给的身体做整形手术。她的解释不仅是因为有经验的骨科医生对人体创伤姿势的理解,也是因为她和是四川医学院(后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四川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华西医院作为其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院)74级的学生——是班长,唐是团支书。
“在这一行工作中,如果你想离开,可以选择多种方式让自己保持完整而不痛苦。他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作为一名医生,唐平静地讲述着老同学的死亡,平静得超乎常人,但她也有自己无法解答的疑惑。
石头落下来了
和唐一样,认识的人都觉得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
5月10日,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天下午,石应康主持了华西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会议。像往常一样,他热情地讲述了自己在医院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新想法,并分析了他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会议一直持续到下午五点半。最后,几名学生同意在第二天的初步辩护后与石应康共进晚餐,他立即同意了这一请求。
然而,在5月11日中午,石应康没有出现在晚宴上。学生们从中午12点一直等到下午1点。在等待期间,他们特意给石应康加了食物,给他打了很多次电话,但是没有人接。一位当天参加聚餐的同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史老板是一个非常守时的人,他一定会准时做到。”有人隐约觉得石应康可能出事了!
被学生称为“施老板”的,于2013年卸任华西医院院长,但仍担任华西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自1993年执掌华西医院以来,他的任期长达20年,因此石应康成为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公立医院院长。由于他在医疗改革和医院管理方面的成就,有人称他为“中国医院管理教父”。
这一次,石应康站了起来。就是在学生等他吃午饭的那段时间,他抽了二三十根烟,终于做出了果断的选择。很快,学生们得到了他的死讯。
5月11日23时50分,华西医院通过官方微博宣布,该院原院长、中国著名卫生政策和医院管理专家、著名心脏外科专家石应康教授当天下午不幸去世。
事实上,从发现跳楼身亡到上述消息最终发布的十几个小时内,华西医院曾试图说服其家属将他的死亡归咎于“健康问题”,但这一想法遭到施家人的拒绝。在医院正式宣布之前,当天晚上19点58分,石应康的女儿、华西医院肾脏病副教授石云英在她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写道:“他又冷又累,想走了。”“勤勤恳恳奉献华西20年,换来这样的结局,不得不说是社会的悲哀,是制度的悲哀。”石应康的妻子王兰兰也说:“他选择的离开方式是他的性格。”
然而,石应康最亲密的家庭成员的这些声明并不能消除对他死亡的怀疑。
石应康去世前一周,他的日程和往常一样排得满满的。就在几天前,他还参观了唐学生所在的社区医院,以推广分级诊断和治疗。这是他卸任院长后的亮点之一。
5月4日,石应康赴京参加“十二五”规划最后一次答辩。他回到成都后,5月8日,“2016大数据背景下的医疗运营与物流管理国际研讨会”在四川大学召开。作为会议的第五位发言者,石应康报告的主题是“三级医院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在报告中,他分析了分级诊疗体系的参与要素;全科的特点;全科和专科的区别和分工。最后,结合华西医院推进区域分级诊疗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他的演讲赢得了掌声。
会后,石应康参加了合影。他穿着灰色西装,双手交叉放在腿上,坐在第一排的中间右侧位置。周围没有人能想到他三天后的结局。然而,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开照片上。
已经是华西医院心脏外科主任的郭英强,说起前几天和导师的最后一次见面,哭红了眼睛。那天,郭英强向偶尔重返心脏外科的石应康展示了自己最新的技术突破。导师听完,第一次拍了拍他说:“你现在终于长大了。”这让等着“吹毛求疵”的郭英强大吃一惊——他习惯了“失败了就狠狠骂,成功了就轻轻肯定”的风格。“有时候我觉得手术设计很完美,但他还是骂我。但是那天他真的表扬了我。我不知道他怎么了。”
唐不仅知道的处事风格,也知道不怕死,但她万万没有想到他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她记得1975年,他们和一群同学被分配到基层实习。有一天,他们宿舍旁边的一个农舍着火了,火势很快。石应康爬到屋顶,把同学们递过来的水倒了下去。农舍有三米多高,和唐都吓得看不下去了,喊着的外号,“石头,石头,下来!快下来!”
“他就是下不来了,他真的不怕死!”唐提到那一幕时,觉得自己就在眼前。即便如此,她现在也无法解释石应康的死。“我猜那天大概是有人给他压力。”
2008年地震救灾期间,温家宝总理接见了石应康。图|网络
家族轮回
5月15日,石应康遗体告别仪式在成都东郊殡仪馆举行。从早上8点开始,已经有5000多人前来悼念,主要包括他的同学、亲友、同事和病人。
唐和第三批群众一起进入纪念馆。据她估计,四川医学院74级的学生有近三分之一来了。看着石应康的尸体,她想起了第一次见到他的情景:穿着一件蓝色的布夹克,提着一个黄绿色的军用包,边走边吃馒头。“长相一般,个头不高。”
石应康在他的同学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每次讨论一个案例,只要他确认问题,很少有人会提出异议;当学生遇到任何难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找到石应康。连老师都特别偏袒他。每当有手术时,石应康就会被安排为第一助手,而其他学生则经常不得不去袖手旁观观看。
唐解释说:“他来自一个医学世家,在我们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把目标定为胸外科医生。他就像我们74班的一面旗帜。”在那些从农村或基层单位推荐工农兵的大学生中,石应康是他们最崇拜的一个。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石应康不同寻常的家庭背景。
在遗体告别厅里,石应康的遗像两侧挂着一幅巨大的挽联:“来来往往,石门坚固,华西不朽勋章建造得毫无哀愁。”这不仅是对石应康的致敬,也是对他家庭背景的概括。
石应康,福建人,1951年5月21日出生于上海。他的父母乘上海解放前的最后一架军用飞机从台湾省飞回大陆为祖国服务。的父亲石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后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2000年并入复旦大学),在儿科工作。作为一名著名的儿科医生,石于1958年移居西南地区工作,加入重庆医学院(现重庆医科大学),并成为该院的首任院长。
的母亲凌是著名的妇产科医生。她是中国“第一次难产”、“第一次分娩”理论和实践的先驱。
石应康的叔叔史美馨是著名的心胸外科专家。曾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负责周恩来等重要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
另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石应康的另一个叔叔石美玉,曾经是国防部审判战犯的军事法庭庭长。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谷寿夫和坂井隆,以及“百人杀手”向井敏明和野田毅,都被他审判并最终绳之以法。
王兰兰是石应康的第一任妻子。她和石应康都是重庆医学院的孩子,后来成为华西医院实验医学部主任和博士生导师。在石应康遗体告别仪式上,王兰兰看上去非常悲伤和虚弱。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必须有人帮助他。作为石应康儿时的朋友,这是她第二次目睹时嘉支柱的倒塌。
就在50年前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从一开始就强烈冲击了时嘉。被羞辱后,石上吊自杀。那时,石应康只有15岁。事实上,他很少在公共场合谈论他的父亲。如今,的宿命结局让很多人又提起了师的经历。然而,95岁的母亲凌却远在重庆,她仍然不知道自己去世的噩耗。告别仪式结束后,石应康的骨灰被送往青城山存放。原来青城山有一块买给父母的墓地,石就葬在那里。
除了高超的医术外,石还是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石在医院管理方面的才能,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编委会撰写的《学而优则医,济世》一书中有所描述。当时,石指出,光是建设国内外一流的儿科医院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医疗、科研、教学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多年以后,石应康关于华西医院管理的基本思想与他父亲的思想完全一致,并且卓有成效。
石应康的突然死亡震惊了整个华西医院。一位医生说,当他听到史院长去世的消息时,“眼泪不由自主地涌了出来”。还有人说,石应康是西部的“旗帜”和“舵手”,是“迄今为止西部最伟大的院长,没有一个”。然而,由于石应康自杀的原因,每个人都对这个巨大的秘密避而不谈。
石应康去世的第二天,华西医院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截图|华西医院官方
“动了大家的蛋糕”
进入位于成都锦江万里桥头的华西医院,路上人山人海。越往前走,人越多。门诊楼大厅很挤。“大船”华西医院并没有因为石应康的离开而改变。一切都在忙碌有序的运转着。
华西医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2年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基督教会在成都建立的仁济医院和存仁医院。作为全国地位较高的知名医院,被誉为“南湘雅、北谢赫、东齐鲁、西中国”。
尽管如此,90年代初,位于西部地区的华西医院处于发展的低潮,当时其规模和医疗服务量只能排在全国前50位。
1993年,42岁的石应康被任命为华西医院院长,成为当时中国三大医院最年轻的院长。石应康后来解释说:“当时医院发展遇到瓶颈,学校决定重组医院领导班子。院长最初让我当医院办公室主任。那时候我年轻有为,精力旺盛,我跟当时的华西医科大学老校长说,我来当院长。”
在这种势头下,石应康自上任以来,在医疗服务管理、后勤部门和科研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就连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感慨“石应康是个管理天才”。华西医院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石应康几乎碰了所有人的蛋糕。”
电脑刚普及的时候,石应康规定注册人员必须在短时间内学会电脑。当时那些人大多是40岁以上的老员工,他们都对这个规定表示不满。石应康的回答是,你必须学习,否则你会被解雇。半年后,华西医院全面实现了现代化门诊系统。
华西医院的有序运行得益于石应康设计的各种创新体系,包括“医生追随病人”、“系统疾病联合诊疗”、“临床检验服务综合平台”等。通过这些措施,他对这个庞大的医疗机构进行了流程再造,加强了交叉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
2003年,为了促进医院科研的发展,石应康在西部引进了一项新制度,规定所有新录取的博士生必须在两年内以博士后身份进站,发表SCI文章或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否则不能成为医院的全职员工。当时很多博士生已经进入了科室的临床工作,但还是被召回做科研。这种做法遭到了许多学生的反对。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不满。
当时,郭英强刚刚博士毕业,作为石应康的学生,他不敢把那些反对意见还给导师。郭英强当时已经在华西医院待了十年,但如果毕业后想留在心内科,还得得到三个认可:科室对他临床技术的评价,护理团队对他协作能力的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关于以上要求,郭英强觉得“他就是不想和我在一起,所以提出了根本够不着的条件。”
在两年博士后工作结束时,郭英强遇到了另一件他无法理解的事情:石应康借调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习科研管理半年。郭英强对此不以为然。他对石应康说:“老板,我不想去。”坐在他对面的石应康砰地一声关上桌子,只说了一句话就离开了。“郭英强,你今天一定要去!”后来,郭英强再次意识到了石应康的意图。“从科研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说,很多东西在这个专业管理组织之外是永远学不会的。”
石应康的强硬体现在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据《华西解密》的秘书介绍,曾协助石应康数年的华西医院科技部部长季玉林表示,跟随石应康“非常累”。在她看来,石应康很好地把握了许多大方向,但小的管理方法往往会改变。每当石应康想到什么,他就要求中层经理立即去做,并且必须跟上他的节奏。但是下面的计划只是按照他的思路做的,经常会收到新的通知。
结果导向是石应康毫不妥协的标准,他也在努力将这一标准灌输到整个医院,并将其列为引进人才的四大标准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在科研方面,华西医院SCI论文数常年位居国内医疗机构第一;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医院”榜单上,华西医院综合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协和医院。
石应康本人公开声明“大医院的扩张始于中国西部”。图|网络
《砖院长》
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社会经济状况普遍改善,公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公立医院的医疗改革正处于市场化探索阶段,这为石应康的大胆性格提供了发展空,也使他备受争议。
当时,当了五年院长的石应康意识到,随着病人的增加,西部现有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潜在的医疗服务需求。他还特意请了一家美国公司对华西医院从70年代到1998年近30年的医疗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未来门诊人数、住院人数、手术增长率的增长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华西医院至少要设置3400张床位,以满足未来25年的发展需求。当时华西医院刚刚完成第二住院楼的建设,实际开放床位才达到1400张。
因此,扩张已经成为医院短期内大力推广的最佳方式。就连石应康本人也公开表示,“大型医院的扩张始于中国西部。”他甚至获得了“砖院长”的称号。
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患者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华西医院发展的瓶颈。石应康领导下的华西医院开始与周边医院争夺患者资源。曾鸣(化名)毕业于华西医学院,后来在成都另一家公立医院工作,他说:“华西医院就像一棵大树,树下没有草。这种影响从2006年左右开始凸显。”
随着各项内部管理措施的迅速扩大和加强,华西医院床位数迅速突破4000张,发展成为西部最大的医院,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单院;医院有专科和特殊疾病门诊200余种,日最高门急诊量1.8万人次以上。2015年,医院门急诊服务量达到506万人次。
石应康在任职的时候,一直声称要推动中国的医疗分级诊疗体系,借助医疗IT技术实现不同医院之间的患者在线转移和医患之间的在线交流。“他其实是在修炼吸吮星辰的法则。所谓的分级诊疗和初级医疗,都是为了吸引病人来华西医院。”曾鸣说:“华西医院的绩效考核非常严格,每个医生都有固定的任务完成量。他们的口号是分解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有足够的病人。”
曾鸣通过按季度、半年度、年度统计分析患者大数据,发现华西医院关注患者来自哪里,城市有多少患者,农村有多少患者,为什么地方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2001年开始建设的华西远程医疗网。截至2012年底,其访问的远程网络医院总数已达530家。
各种做法导致成都其他医院对华西的抵触。成都政府甚至呼吁组织大型医疗机构与华西医院竞争。“我们觉得华西真的太过分了。他的旗帜很高调,但事实并非如此。”面对各种质疑,石应康并不同意。曾鸣说:“他太骄傲了。”
在领导医院扩建过程的同时,石应康对华西并入四川大学表示不满。在许多人看来,2000年与四川大学的合并可能是石应康最终命运的一个节点。
高校合并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数据显示,从1992年到2003年,中国合并和调整了近600所大学。然而,高校的蓬勃合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曲华副教授在《我国高校合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指出,我国高校合并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行为,使得合并后的高校难以超越条块界限,择优自由合并。客观上存在“迎合”和硬组合的短期行为。
四川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是上述情况的典型代表。两所大学的合并几乎遭到了华西医科大学所有人的反对:2000年,四川大学在整体学科排名中排名12位左右,而华西医科大学在医学院校中排名第三。
如果两所大学不合并,按照当时附属医院的院长会成为院长的惯例,石应康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任华西医科大学的院长。他一再对两所学校的合并表示不满。
比石应康小十多岁的梁桐称石应康为“师叔”,梁嘉和时嘉是几十年的世交。石应康曾对梁桐说:“领导是消化垃圾的地方。下属给他喝苦水,倒垃圾,他却没地方倒。”梁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对川大不感冒,也不愿意和他们有很大关系,也不希望外界插手华西。”然而,通过这次合并,石应康也结束了他原来的任期,重新计算了他作为华西医院新院长的任期。正是这种情况让他成为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公立医院院长。
据知情人士透露,合并之初,华西医院每年只需向四川大学支付少量资金,数量级为百万。2011年华西医院总收入接近37亿。随着华西医院的发展壮大,四川大学开始尝试介入华西医院的管理。然而,由于石应康的控制,四川大学很难向其中注水,两者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2013年,石应康离职时,他向四川大学提交了一份辞职报告,“但他被召回,理由是‘写得太好了’。”梁桐说,在十年的控与反控过程中,你可以想象石应康承受的压力。
同时,华西医院内部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华西解密》一书,石应康的强硬和霸道使得一些负面的观点层出不穷。一些教职员工开始抱怨石应康利用员工的血汗钱取得成就,并通过扩大医院规模为自己获取政治资本。甚至很多威胁开始出现,有人打电话给他声称要杀了他全家。
据华西医院内部人士透露,在石应康20年的任期内,他不止一次被期望下台。当时和他一起战斗的同伴最终因为院长的继任而和他分道扬镳。"当时,院长已经有了候选人,但石应康坚持不下台。"
石应康曾将他的连任归因于等待医院管理的效果。他曾对梁桐说:“一个医院要做好,不能连续两任。十年后是医院管理有效的时候。”
2015年,石应康谈到了公立医院院长在公共场所的职业化:国内院长属于行政编制,基本上按届数履行职责,必须在规定的最高届数下台,这不是职业经理人的生存环境。“健康合理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应该意味着院长不用担心自己的出路。只要院长足够优秀,资产所有者就会聘用他继续担任院长,没有所谓的任期限制。即使被这家医院辞退,也有可能被其他医院录用。”
离职时接受采访时,他对媒体说“离职后肯定会出现一些制度难以延续的现象,因为离职后我成了外因(推动华西医院发展),曾经是内因。世界上的规律是,外部因素必须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
华西医院的上金园区,由石应康倡导,以“民间公共投资”的模式运作(即由民间资本投资,由华西医院管理和运营),据说被新的领导班子收回。石应康认为,这种方法解决了公立医院投资不足的问题。
石应康并没有因为离任而变得游手好闲。他开始投身于互联网医疗。“我64岁了。虽然互联网是为年轻人服务的,但它确实有它的优势。它可以体验沟通,打破很多机构和体制机制的壁垒。可以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石应康曾经告诉媒体。
2014年11月,任协和中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开发了一款产品,名为“中医邦”。“我以为他退休后会有空,但他仍然很少和妈妈一起吃一顿完整的饭。”石应康的一个亲戚说。
5月15日上午8点,石应康遗体告别仪式在成都东郊殡仪馆的灵堂举行。图|华西医院官网
“心凉,还是心虚”
石应康死后,“共识网”的头条刊登了一篇名为白兰的文章,“石应康自杀:冷酷的心还是内疚”,在网上转载率很高。文章题目《心凉》直接指的是史云英对父亲去世的模糊反应。在白兰眼里,石应康是西南乃至全国医疗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医疗领域既得利益者的代表。作者在文章中提出“工作可以抵消吗?如果制度有缺陷,个人不就要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吗?”
自称“居住在华西医院所在的四川省成都市,具有医院、医疗卫生部门和医药行业的工作经验,是一名患者和他的家人”,“曾与施先生本人打过交道”。
其实很多药企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把产品的准入纳入华西医院的采购目录,作为“抗旱防汛”的保障。正因为如此,石应康在制药公司的员工眼中就像一个“巨星”。
李志(化名)是一家上市医药公司的营销总监。他说白兰的描述符合他对石应康的感觉。2008年左右,他为了给华西医院宣传一种麻醉剂,去见了石应康。那时候他心目中的华西医院院长应该是相当书香的。他在石应康实际上看到的是,“一个名牌,一套西装和领带,谈论‘霸气侧漏’。”理解了他的意图之后,石应康的第一句话是,“既然你是上市公司,你就应该明白规则。”最终他们的产品以金钱为敲门砖进入了西部。
“说到和四川医院合作,每次请医生吃饭,华西医院的医生档次总是比其他医院高几个数量级。”李志解释说,石应康在一定范围内受到表扬,是因为他给一些人带来了好处。
一位知情人士说,石应康自杀可能与前一段时间派驻四川大学的审计部门有关。华西医院宣传部部长廖否认了这一说法。"检查组确实进了四川大学,但没有来华西."
从公共渠道,石应康已经被审计了两次,但审计结果尚未公布。最近一次是在2013年,当时他从华西医院院长的职位上退休。受四川大学审计局委托,智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大学审计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石应康的审计已经结束,但他表示不能披露审计结果。
事实上,审计给石应康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石应康的一个亲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人们经常过来问他十年或二十年前做了什么。如果他记不清楚,就让他回去想。他很难一直解释这么长时间他做了什么。有这样的吗?这是整个人。”
虽然没有明确的结论来确认石应康是否存在问题,但自2005年以来,关于审计问题的谣言层出不穷。据报道,由于一些领导人的保护,石应康一直能够坚持到现在。“他和上面的领导关系非常好。”一位知情人士这样说。还有一个华西村的工作人员向他的同龄人展示了石应康的能力。“我们史院长能力很强,李、卫红倒了,他什么都没有。”
在文章中,白兰肯定了石应康的“能力”。“他在周永康保健医生面前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的嚣张和狂喜,亲自提醒他克制自己的行为。”白兰在目睹石应康不断成功的同时,一再哀叹他的关系太难了。看到石应康自杀的消息,白兰说她并不惊讶。《中国新闻周刊》亲自联系白兰后,她说她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为了表达“我想说的和我应该说的”以及“尽我的社会责任”但她不想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不想多说。
被称为“巴蜀鬼才”的四川作家魏明伦比石应康大10岁,他们是好朋友。石应康称之为“名伦的老前辈”。2007年,在华西医院成立115周年之际,写下了《华西医院的傅》。在石应康遗体告别仪式之前,魏明伦会见了石应康的妻子和女儿。王兰兰告诉他,对石应康的许多审计已经得出结论,没有太大问题。但是他一直在找,他很烦。
“石应康被困在这样一个系统里,一个染缸里,怎么会没有灰色收入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和周永康、卫红、李有亲戚关系,他们也需要医疗服务。任何院长都必须为领导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哪个不是?这是石应康的工作。我住院时,他会来看我。如果他们在医院,他一定也要去。无论是住院还是检查,都是正常的工作关系。”
2013年,石应康获得“中国医院院长终身成就奖”,魏明伦发短信祝贺。作为对他的感谢的回应,石应康向魏明伦表达了他的信条:宽容是伟大的,没有欲望是正义的,自我蔑视,没有留下或留下的意图,崇高的抱负和奉献。
这个24个字的信条也是石应康离任时送给自己的“礼物”。他进一步解释说“有好有坏的评价(关于我)。我觉得还是把评价留给历史吧。时间越远,给出的评价越现实,越全面。”
对石应康不同方面的评价确实令人困惑。例如,另一位曾与石应康打过交道的制药公司高管表示:“他从不回避权力,说话简单。药企很多人跟他很亲近,他也敢拿。”但她也指出,“石应康也会考虑医院的利益,觉得这样对医院好,会下决心去执行。”
这位高管对石应康的自杀并不感到意外。“他已经习惯了前呼后拥的场面,没有人约束他。而且他不是一个谨慎的人,难免会有问题。”
多年来,唐不时听到的“问题”传闻。在2014年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她悄悄地把石应康拉到一边谈论这个话题。石应康的回答仍然历历在目。“别担心,我会没事的,不会有事的。”
石应康没有遵守他对老同学的诺言。唐还不知道“石头”怎么了。
1.《陨 “石”陨华西:“教父级”医院院长自杀之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陨 “石”陨华西:“教父级”医院院长自杀之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13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