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解热镇痛药。1897年在欧洲上市,1909年左右进入美国市场。1922年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美国等国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该药的患者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临床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调查证明二者存在因果关系。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引起粒细胞减少。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就有1981人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欧洲就有200多人死亡。1938年,美国决定将氨基比林从合法药物名单中删除。1940年后,该国这类病人的数量迅速减少。在丹麦,从20世纪30年代起,这种药物就被完全禁止了。在1951年至1957年的调查中,没有发现氨基比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和白细胞减少。
氨基比林在国内的使用现状如何?
事实上,氨基比林在中国仍然是一种常见的药物:
该药通称氨基比林咖啡因片,为复方片。它的主要成分是氨基比林150毫克和咖啡因40毫克。主要用于缓解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和头痛,也可用于神经痛、风湿痛和牙痛。
然后让我看看氨基比林的一些副作用:
长期服用可引起粒细胞减少、中毒、偶发性皮疹和皮炎。当患有肝病或病毒性肝炎时,增加肝脏毒性是危险的,因此应慎用。
还可引起胃肠损伤,如消化不良、黏膜糜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肝肾损伤。粒细胞减少症等。尽量不吃或少吃,找出头痛的原因,标本兼治。
更严重的副作用可能特别影响造血功能。
既然氨基比林有这么强的副作用,用什么药可以替代?
首先看氨基比林的药理作用:
本品中的氨基比林可抑制下丘脑下部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恢复体温调节中枢感觉神经元的反应性,具有解热作用;同时也抑制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选择性地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使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达到解热作用,其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等的合成和释放,起到镇痛作用。,并增加疼痛阈值。它是一种外周止痛剂,作用弱于阿司匹林,只对轻中度疼痛有效。本品无明显抗炎作用。
显然,这种药物在作用机制上与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相似,但不良反应严重,已很少使用;在发达国家,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到现在还在用?可能是因为这种药在国内比较便宜。也许有些医生在用药理念上依赖非常陈旧的知识和习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使用了几十年的药物并没有被监管部门淘汰,基本遵循“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原则。
作为普通人,我们通常感冒、发烧、头痛,所以我们不必去医生那里开药。目前为止,我们应该检查各种药物的适应性和副作用。我们不必放弃更安全的口服药物,使用一些激素类药物,甚至注射。我们这些病人应该知道他们的过敏史。在医生开药之前,他可以解释清楚。
希望国内因用药不当导致的各种事故能降到最低。
1.《氨基比林 氨基比林-在中国的用药现状及副作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氨基比林 氨基比林-在中国的用药现状及副作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19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