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权利和责任更加明确,问责成为制约权力和责任的重要手段。但有些地方的整治效果单纯以问责的多少来衡量,而有些地方领导主观设定问责调查的目标,“补足问责数量”导致问责的缺失。
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右派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任务,被“算”错划为右派,人生经历也相应改写。诸如此类的事情到目前为止都是个笑话。现在,它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弥补责任的数量”仍然存在。在新时期的发展下,值得深思和训诫。
一、“编数问责”现象及实质
问责是手段,不是目的,明确责任,强化责任感,督促做好工作。但也有人在问责中设置问责指标,以户口数量为任务,一味追求户口数量作为处罚整改的力度和成绩。其本质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无论问责的原问题、事件、责任,“数问责”都是极其错误的。凡事都有一个公平,所以有一点要承担责任,有一点不要承担责任,但是要不要承担起来补数?古人还是讲究赏罚的,所以编号被问责也不算太傻!
其中一个困惑就是无中生有,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如果有几个,就不用凑了,这本身就说明问责是可有可无的。那么如何界定责任呢?怎么定义事态和性质?只听说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不能委屈委屈随意。
第二个困惑是不分清是非,不利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设。如果问责要看名额,那么要看名额就大不了。还有什么是黑白的?可以由一个口,一个站不住脚的标准,一个以此为基础的结论,任意决定和处置?这样,整个社会秩序所形成的最基本的生活、世界观、价值观就不会全部崩塌了?法治就更不用说了。
二、“清点问责”的危害
第一,伤害情绪,伤害单位、组织、领导的信任和情感支持。破坏团结,破坏集体组织的凝聚力。那些被统计的人应该服从领导安排,表现良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谁想遭受意想不到的麻烦?组织的公信力如何?这是什么危害?从此,自然对单位、组织、领导失去了信任,对一切都失望了。
二是挫伤了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受伤的不仅仅是个人。本身我做的多了,犯的错也多了,但现在好了,错了。想象一下谁会认真做事。被统计的人吸取了教训,其他旁观的同事也会灰心。对单位和领导失望后,他们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肯定会伤害他们的活力。
第三,不利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法治。“倒数问责”本身就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合理,不公平,不合理,不人性化,不科学。犯这样的错误其实是一个比较低级的错误,是一个没有基本是非、公平正义的原则性错误。到处都引起公愤。如果任其发展,将对社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法治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
三、“清点问责”的根本原因
从分析来看,如果“编问责数”的根源是来自指标制定者,或者是出于急于震慑和惩罚,那就没有深入现实,指标任务设置方法不当;或者问题出了之后,急于和自己理清关系,拿出自己的调查和整改力度,瞎折腾,以邀功和奖励;从以下指标的执行情况来看,有可能为了赚取业绩而不顾公平而讨好和迎合上级;或者怕担责任丢车拉人倒车;或者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为上级指标任务而选择去做。
即使上级不了解情况,随意设定指标,下属人员也不是什么都不会做,而是往往不致力于调查和掌握实际情况,不主动与上级沟通。一次沟通失败,可以多次反映。怎样才能化错误为错误,帮助形成「数责」?
同时也可以看出,有些职责不清。但是没错,但是左可以右,那就失去了规则和尺度。
四、“补足问责人数”的对策
(一)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这是对不公正和政治立场最基本的看法,应该坚持。人靠诚信,靠公益。
(二)知道问题,一定要沟通。向下做好调查了解,向上汇报沟通交流,努力做到多方对接协调。
(三)抛弃功利,做对。接受表扬、奖励、奉承、迎合、炫耀等。,先把他们处理掉。
(4)注重民主。真理很容易欺骗一个人,但毕竟不容易欺骗大多数人。决策不武断,广泛听取意见,提出集体智慧。如果人们多思考方式,多发表意见,那么“被统计”的市场自然就少了。不太可能被一个字认定为定额。
(e)严格的问责制和健全的机制。完善机制和程序,对违反法律法规者依法追究责任。要亲临一线,听取群众的声音和意见。
(6)思考方法,实现初衷。在现实生活中,问题和困难是复杂而难以理解的。尽量多找途径,坚持初衷,努力做到公平、初衷、本意。这也是一个挑战和考验。
1.《凑数 对“凑数式问责”的思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凑数 对“凑数式问责”的思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216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