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到来,高校开设的“死亡教育课”、“生命教育课”课程引起了广泛关注。写墓志铭、参观殡仪馆、根据不完全统计看火葬,目前,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20多所中国高校开设了与死亡教育有关的课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面对死亡和恐惧生命。
山东大学作为我国最早开展“死亡教育课”的高校之一,已开课14年。每年秋季学期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专业选修课。“名为‘谈死’,实为‘论生’”。课程主讲老师、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系副教授王云岭4月2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之前发现有的学生对遗体解剖感到恐惧、焦虑,有的学生忌讳谈论死亡,这都源于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死观,亟需在这方面“补课”。
据王云岭介绍,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公开讨论死亡话题,如尊严死亡、临终关怀、安乐死等,他还将设置话题和情境,让学生以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的形式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考虑到只有开展理论教育,学生难以有深刻的感受,他还带领学生们参观了殡仪馆的完整殡葬过程。”让学生站在生命的尽头,反思和规划自己的生活。以死观生,向死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死亡观。”
“作为医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难免要面对生命的离去,如果不能正确看待死亡,就无法坦然地从事这份职业。”曾选修“死亡教育课”的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欧阳(化名)告诉记者,听完王云岭老师的课,她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像从前那样害怕,忌讳死亡话题,而是学会以顺其自然的心态去面对。
与欧阳来自同一专业的刘瑶(化名)说,每当她在网上刷到一些年轻人自杀或因矛盾冲突伤害他人的新闻,就感到惋惜和痛心。“他们对生命缺乏敬畏感,把死亡视为一种解脱,没有正确处理生与死的关系,体会不到生的可贵、活着的意义。这门课程教会我要懂得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和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
“不仅青年学生需要上这堂课,中小学生、普通民众也应及时接受生命教育。”王云岭认为,当前,社会上出现部分年轻人吸毒、自杀或伤害他人等现象,反映了死亡教育的欠缺。面向全民、全社会开展死亡教育非常有必要,帮助公众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死观,领悟生命存在的价值,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从而降低恶性事件发生率。
王云岭还提到,从整个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压力巨大。老年人,特别是残疾人、危重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如何对待和照顾,关系到生命的尊严、死亡的质量等问题。中国国家卫生委员会正在全国大力推广临终关怀。它重视生命,认识到死亡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有必要尽可能减少临终病人的身体疼痛,让他们能够平静而有尊严地行走。”普及死亡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面对死亡时对挫折和压力的抵抗力,更客观地对待生死。”
“虽然我国已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与死亡教育相关的课程,但与国内高校的整体发展规模和大学生人数相比,王云岭说,我国死亡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模式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今后要面向全社会,覆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全过程。”引导公众摆脱固有观念,正视死亡,克服恐惧,同时认识和实现生命的价值,更好地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1.《高校开设死亡教育课 以引导学生敬畏生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校开设死亡教育课 以引导学生敬畏生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265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