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小孢子菌真菌感染可导致多种人畜共患疾病,但全球感染机制以前并不清楚。5月30日,记者从西南大学获悉,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合作,在全球首次发现与微孢子虫感染相关的蛋白质。这一发现为今后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依据和方法。目前,这一科研成果的相关论文已在国际权威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上在线发表。
微孢子虫是一种广泛寄生在细胞中的真菌,形状为椭圆形,体积较小,有1400多种。微孢子虫感染引起的疾病非常常见。虫畜鱼感染后会逐渐衰弱,然后死亡。其对人体的感染可引起肠炎、上呼吸道感染、脑炎等。,这对艾滋病等免疫系统缺陷的人危害更大。
"养蚕业中的微粒子病是由微孢子虫感染引起的."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西南大学微生物学博士韩冰告诉记者,在19世纪,“胡椒病”几乎摧毁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养蚕业。时至今日,“椒病”仍然是困扰蚕业的一大难题。
因此,破解微孢子虫感染之谜一直是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点研究领域。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泽洋教授领导的微孢子虫团队,率先完成了世界范围内家蚕微孢子虫的基因组分析,并于2014年与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合作开展了微孢子虫感染机制的研究。
"当大多数微孢子虫攻击时,它们会利用自己独特的管状感染结构——极管."韩冰告诉记者,通过实验分析,中美微孢子虫团队在极管上发现了第四种蛋白质成分,将其命名为“极管蛋白4”,并在被攻击的细胞中进一步发现了一种与极管蛋白4相互作用的受体蛋白。
实验表明,微孢子虫入侵时,极管就像孢子生长的“输液管”,而极管蛋白4就像“针”,以受体蛋白为“骑”,进入细胞,将微孢子虫的遗传物质转运到细胞内,从而完成攻击。
“这是一百多年来世界上首次发现微孢子虫感染过程中的相关蛋白。”周泽洋教授说,以前世界上微孢子虫的感染机制尚不清楚,但在确定了极管蛋白4的“靶标”后,可以干扰极管蛋白4与相关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为治疗与家蚕、鱼类和人类相关的疾病提供依据和方法。
1.《微孢子虫 解开微孢子虫感染之谜 西南大学在全球首次发现微孢子虫侵染过程中的相关蛋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微孢子虫 解开微孢子虫感染之谜 西南大学在全球首次发现微孢子虫侵染过程中的相关蛋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375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