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南京还有明故宫、明城墙等遗迹。这些承载历史的地方,可以根据600年前编纂的《洪武都城志》中的地图进行追溯。明成祖明太祖朱元璋的《金陵圣旨》,编有《吴鸿程静图志》。600年来,这本书以南京皇城文化和明代城市建设成就为中心,留下了时代的神秘?昨日,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毛佩琦走进由南京市阅读办主办、泰成自习室和岳跃读书俱乐部协办的“2017阅读南京”线下讲座,从“吴鸿程静涂指”谈起南京。
根据地图有利于文物保护和总体规划
《吴鸿程静图志》是明太祖朱元璋编辑印刷的图画书。这本书记录了明初南京的情况。它分为13类,包括皇宫、城门、山河、政府机关、学校、寺庙、桥梁和市场。附有帝都图、京山河图、庙堂观图、市桥图,然而这本《吴鸿程静图志》,出版于吴鸿二十八年,即1395年,为什么600年后还要重读?
“600多年后,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南京的城门在哪里,明宫在哪里,小玲在哪里,这将有助于后代了解那段历史,保护文物。”毛佩琪解释说:“这本书是明朝对南京最早的记载。南京是比较原始的记录。南京的城市规模和基本建制都在书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建制。在原有格局的基础上,掌握现有文物以及如何在现代利用和保护文物,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保护文物还是统筹规划,都有依据,有依据。”
朱元璋,一个成功的人,亲自编辑过书籍
这样的书是朱元璋亲自编撰的。朱元璋为什么重视一本书的编纂?毛佩琪解释说,明朝不得不详细说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毛佩琦称朱元璋为“古今中外最成功的人”,从一个没有身份背景的穷光蛋到明朝开国皇帝,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不容易:“朱元璋两只手空空,没背景,没关系,但是用了十几年。朱元璋是个伟人。他是军事家,他也重视文志。”“朱元璋喜欢编书,现在还有很多‘科举制度’是直接写出来的,更热衷于建立制度。”根据毛佩琦的解释,除了礼部编纂的《大明图志》,朱元璋还下令编纂《大明律》。用户贴出帖子和黄皮书进行社会管理,更加注重文化和学校教育。明初,在甘肃等边缘地区建立学校,在科举制度的指导下,形成全民尊文化的风气。
“南范慧地图”恢复南京的地位
明成祖朱元璋指定首都为南京。朱迪登基后,迁都北京,但仍称南京为南京。"明朝实行两京制."毛佩琦解释说,南京虽然不再是政治中心,但作为经济中心正在蓬勃发展,尤其是在明朝中后期,这在《南都范慧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作为明朝故都南京的记载,被称为明代清明上河图。“其实比清明上河图还丰富。是从郊区拉到市中心,再到郊区。”
对于明朝,很多人认为是封闭的社会,不允许人们对外贸易。毛佩琦以“杜南范慧地图”予以反驳。南京街头生活的这张长卷,展示了当时的各种商家、各行各业,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家店铺的招牌是“东西都有货”。毛佩琪解释说:“明朝前期,为了防止日本侵略者禁止民间航海,不允许出口铁等战略物资,但官方对外贸易一直存在。明朝在浙江宁波和福建泉州设立贸易部门,管理海外贸易。明朝不仅对贸易开放,而且对思想文化开放。因此,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这个代表人物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利玛窦的《中国杂记》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是非常先进的。”
毛佩琦还提出,明朝灭亡的时间点应该是南京破城,洪光被俘,而不是传统的北京破城,崇祯皇帝上吊。“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南京不仅保留了它的名字,还保留了一套中央管理机构,所有的中央机构如礼部六司、太常寺都保留了下来。因此,北京城被攻破后,洪光皇帝在南京登基。一年后,洪光皇帝在南京被攻陷,明朝才正式灭亡。”毛佩琦认为,南京见证了明朝3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毛佩琦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主讲人毛佩琦详解《洪武京城图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毛佩琦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主讲人毛佩琦详解《洪武京城图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490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