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国消灭了最后一个诸侯国,统一了它。也奠定了中国疆域的雏形。
始皇帝嬴政建立中央政府后,在位13年,实现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大小标准的统一,完成了郡制、户籍地等高效的帝王管理制度。击匈奴,筑长城;南疆被南征稳定下来;灵渠的修建是为了连接长江和珠江水系。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未来的领土、文化、社会和经济奠定了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朝的第一任皇帝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嬴政个人来说,阿房宫和历山陵的修建,以及耗费他金钱、伤他性命、做了五次巡游的庞大工程,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秦始皇无疑是千古帝王。即使把他的暴政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大部分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然而,距离秦朝建立才15年。历史学家把秦朝的灭亡归因于暴政,这是直观的。秦的严酷法律,对人民的不断剥削,日益不堪的劳动,使得秦末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年轻的秦朝快不行了。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背后有更深刻的文化原因,以及从哲学出发,有规律地遵循的逻辑。今天,我们从文化和思想的角度来探讨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秦位于汉沽关外,是一个偏远的境外地方。贫瘠,民风不文明。春秋时期甚至有“儒不入秦”的说法。儒家思想为什么没有进入秦朝?是因为我们看不起秦,也就是说这片土地是没有继承周朝礼乐的文化荒原。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的开端,打破了规章制度,把加强国家的军事和农业力量作为第一要务,用“圣人可以加强国家,不合法的理由;作为一个政治引导者,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军事和农业上一枝独秀。名存实亡成为周朝领土上最具威胁性的力量。四代秦王的辛勤劳动,为嬴政展示自己的远大抱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先是利用巩固了秦国内部的政治统治,然后又利用李斯设计了统一全国的路线图。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商鞅的治国思想是秦国强盛和武力统一的重要基础。
春秋战国的客观现实是诸侯共崛起,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生存第一。求发展求增长是各诸侯国追求的真理。周代的礼乐大家都知道是好的,但却成了最没用的东西。
一个思想家频繁,百家争鸣的时期。在这样的乱世,正是中国思想和哲学发展的高峰。
从思想形成来看,老子最早,其次是比他小29岁的孔子,再次是墨家和法家。
老子主张道家自然,无为而治。他说,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它随着极端的变化而变化。人力的作用是,但是微乎其微。就像我们今天说的,历史的车轮不能停下来,人类的一切行为无异于螳臂当车。
与老子相比,孔子的儒家哲学主张人的作用,人形成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和世界。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可以启蒙和改变的。子曰:“教无课。”教育可以使人知礼,教育人德,从而使人有仁。儒家的核心命题是“仁”。
孔子向往周朝的社交礼仪和音乐。他开杏坛周游世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卖他的“仁”。不幸的是,孔子的愿望大多落空了空,没有人真正重视他的治国理念。还不错,但是做了很久。所有的君主都迫切需要立即使国家强大起来的方法。儒家思想很好。
墨子比孔子晚一点。墨子本来是儒家的,但他逐渐发现儒家把一切都寄托在人的道德上,这是软弱的,是巨大的缺陷。他转而攻击儒家,发展了自己的思想。墨子理论的核心是“兼爱、互不侵犯、尚贤、天志、尚同、经济、葬与不乐”等。
墨子认为每个国家甚至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具体情况。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要有针对性,才能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在今天具体事务具体分析的时候还是比较科学辩证的。比如他说:如果你们相爱,互利,就不会有国家之间的欺凌、傲慢、无知和相互侵略。这也很类似于“互利共赢,求最大公分母”的意思。显然,与儒家思想相比,墨子的思想在当时更加具体和现实,可以被一些国家所采纳。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另一位伟大思想家。他认为儒家礼乐是治国之本。同时,他也认为单纯依靠礼仪和音乐是有问题的。刑法应该作为约束礼乐缺失的有益补充。刑法的运用是有国家强制力做后盾的,但不一定要本末倒置,把法律凌驾于礼仪之上。因为仪式是本质,法律只能作为仪式实施的工具。
对荀子的说法不置可否的,是他最看重的学生李四。李四说,老师,你说的听起来有道理,但不符合实际。再看看强大的秦国,实力完全不依赖礼乐。他们靠的是严格的法律和有效的政策,务实才是真理。现在六国都怕秦,治国模式当然是秦。
荀子严厉批评他的学生,说你看问题太肤浅,要看本质。秦的强大是以天下为敌为代价的。这是不人道的,永远是一种耗尽的力量。即使是通过暴力获得的,最终也会失去,因为没有人愿意发自内心的向他屈服。
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荀子的正确性,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进一步证明了荀子的深刻。对于李四来说,此时他才明白老师思想的真谛。秦朝的建立和统治,包括灭亡,都会联系和影响历史的变迁。
随着秦国的崛起和统一,秦国的统治思想受到了现实的支配,但缺乏人情味。统一后,秦朝没有修改治国方略。战国几百年后,社会长期不稳定,人民因为连年战乱而不富裕,整个世界疲惫不堪。没有战争,是时候发展生产力,让人民休息了。这时候秦朝反其道而行之,对天下施以更严的刑法,更重的劳役和赋税。先帝想实现千古称帝的理想。他修长城,修陵墓,建宫殿,兴修水利,建赤岛。这些项目中的任何一个经常征用数亿农民工,如果不符合法律要求,就会受到严厉的刑法制裁。人民生活悲惨,生计不可持续。
司马迁《陈涉家族史记》记载了陈胜的一句话:“天下皆患秦久。”这也是陈胜光武起义最简单的启动力量。
班固的《韩曙》对先帝的评价是:毁先王之法,毁礼义吏,全职刑,拜书墨,昼断狱,夜讲道理书,定日本一石一县。而恶与恶生在一起,衣不蔽体,城不锁,天下悲愤。
在《治安策》中,贾谊杀了秦二世,用五个字作了精辟的总结:秦无暴。
所以,“道”的错误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不随个人意志而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关键历史时期的关键人物对历史的影响会很大。秦灭亡的主要负责人是嬴政,李四是最先能够影响嬴政进而影响秦帝国国策的人。
当年李斯与老师荀子争论。李斯认为秦国的治国方略就是一例,荀子说没有看到本质。李斯没有吸取荀子思想的精华,或者说没有深刻理解儒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以武力赢得世界,必须在意识形态上调整治理方向。只是从战争走向和平,统治阶级要与民同在,努力建设礼仪道德等精神方面,让整个社会逐渐从多年的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这就是儒家的仁、礼、乐思想。人可以安居乐业,统治者可以生生不息,嬴政传宗接代的愿望可以实现。
显然,里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本来他是儒家的弟子,却没有学到儒家的精髓。想想也是历史遗憾。司马迁对李斯的评价很中肯。他感慨地说:
司知六艺归,不务朝政以补主公之不足,执爵禄之重,愿与阿顺发生性关系,严刑拷打。他听了高级异端邪说,废除了他的职位,建立了他的生活,州长们已经在那里了。思想谏,不晚!人因极度忠诚被判五刑。审视它们的起源不同于世俗。否则斯功德与周、赵一致。
李斯判断秦国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和野心。他想做大事,投奔秦。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是,李斯的出发点是成就自己,而不是像他的老师荀子那样关心世界。所以他在面对赵高和胡亥的拉拢和威胁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正义和大道,而是保住自己和家人的高官,于是就成了他们没有良心的帮凶。也是他自己的利益排在第一位,他没有献身于儒家的精髓,因为他不以天下为己任。
作为儒家的弟子,李四的一生是一条以法家为主线的现实主义道路。司马迁彻底看到了李斯的这些缺陷和问题。他说,如果李斯没有这些问题,他的优点可以与周公和召公相比。
如果李斯真的理解了荀子老师,恐怕历史会被改写。
1.《天下苦秦久矣 秦为什么仅15年即亡?李斯若听懂了老师荀子这句话,历史将改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天下苦秦久矣 秦为什么仅15年即亡?李斯若听懂了老师荀子这句话,历史将改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517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