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化进程,平均每年有近2000万人进入城市。中国城镇常住人口接近8亿,容纳这些城镇人口的各类城镇有2万多个。目前,虽然进入城市的人口增速放缓,但仍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在享受城市化红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城市问题日益增多的挑战。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方面,人口如何进城,如何就业,如何享受市政府的公共服务,如何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如何塑造城市,我们如何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认识城市。

中国是一个后城市化国家,真正的城市化历史是最近30年。短短几十年,我们建了几万座城市。我们的城市在规模和数量上都超过了其他国家,我们可以为他们感到骄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城市化历史,我们对城市的认知,对城市规律的认识,甚至我们自己所谓的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都没有得到清晰的认识。因为落后,所以有很强的追赶心态。我们希望我们的城市能够迅速超越发达国家的水平,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各种资源建设一个“理想”城市。这个过程被成千上万的城市管理者不断复制,甚至来不及咀嚼消化。城市和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没有时间去赞叹反思。然而,当经济增长严重下滑时,我们开始看到这些城市是在矛盾中成长起来的。过去,我们的建设型城市已经变成了复杂的综合体。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强拆、大规模新区居住不便等城市病开始出现,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已经拥有户籍身份的居民无法满足城市的要求,不具备身份的流动人口急切等待解决户籍问题。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过去以土地财政为主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而解决城镇投资建设和公共服务资金来源问题就更加困难。

大部分城市管理者还沉浸在过去30年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表面成果中,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个大系统本身应该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系统和宏观经济有什么关系。更多的经济学家似乎过于关注货币、金融和财政政策。但微观问题几乎总是发生在城市,因为中国的城市,无论大小,都是行政区域,城市中的问题是中国问题的缩影。我们需要学者们把目光转向城市,从我们生活的边缘,从我们生活的空和我们日夜密切相关的地方,看看发生了什么,以及所有这些微观主体,甚至中观主体的运作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说到底,关注城市,等于让我们的经济学落地实施。

很高兴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博士生导师曾经担任过两个城市的副市长经理,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方案。毕竟真正研究城市规律的学者不多,全方位研究城市体系的更少。考虑到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城市隐藏秩序: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城市中的应用》一书的作者刘春成为城市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希望更多的学者不要仅仅从功利主义规划的角度来研究城市,而是真正把城市作为中国行政区域的微观主体,研究其外部性,研究中国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研究中国城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如何简化复杂的城市,研究如何根据市场规律调整政府管理行为,研究如何改革涉及城市化的各种传统制度。最后,衷心希望作者在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研究中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1.《高速城镇化不可回避的两个问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速城镇化不可回避的两个问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737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