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间内诞生的大量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公司,正在帮助中国金融机构的部分资金流入实体行业,尤其是充斥着大量民营企业的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在中国金融机构的覆盖范围之外。
中小企业被忽视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数量大、金额小,这类企业长期以来被认为“不经济”。另一方面,银行对这类企业贷款缺乏信心,传统的风险控制手段难以渗透到财务数据不规范、信用记录不良的中小企业空。
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公司正在解决这两个问题:通过智能硬件或系统获取垂直行业的一定规模运营数据后,此类公司可以向金融机构提供标准的行业数据,金融机构可以使用新的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评估,并据此发放贷款。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使得此类贷款的审核和发放更加快捷灵活,降低了借贷双方的时间成本。
令金融机构惊讶的是,这些中小企业,如生产服务企业和科技企业,都呈现出优质金融客户的一些特征。东部某城市商业银行近日推出中小科技企业专项贷款业务。其信贷部门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网,该业务的不良贷款率远低于传统信贷业务。
从事个人信贷和中小企业的唯众银行2016年年报数据也显示了这一迹象。2016年,我行不良贷款率仅为0.32%,同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74%。
涉足货运行业的金融机构
道路运输企业的财务状况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代表。
中国拥有1500多万辆卡车,3000多万卡车司机和大量中小型道路货运企业,承担着中国大部分的物流运输。
长期以来,这些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收款带来的资金存款、企业主凭借个人信誉和质押获得的银行贷款、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短期拆解。
传统的融资方式被认为缺乏稳定性,风险高。一名物流行业员工告诉经济观察网,2015-2016年期间,道路货运企业资金链频繁断裂,运输企业收取的货款也遭受损失。这种情况要到2016年底商品价格反弹时才会缓解。
金融机构贷款很少成为货运企业传统融资渠道的替代选择。一名银行员工解释了这个空缺的原因。此前此人负责一家小物流企业的信贷业务,贷款金额只有50万左右。这位银行家表示,按照正常流程,这比贷款10亿元还要耗费精力。“这样的企业没有信用记录,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对银行来说非常不划算,银行也不愿意这么做”。
现在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公司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G7就是其中的代表。该公司主要从事利用物联网技术为物流行业提供数字化服务。公司通过不同类型的智能硬件收集物流数据,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相应的智能信息解决方案。从2016年开始,公司开始与唯众银行、北京苏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针对货车高速通行成本开展业务。
模式是卡车先过,第二天形成前一天的账单,通知主要客户付款。在这种模式下,G7作为一家技术公司,负责获取货车的行驶数据以及由此判断的经营状况,Speedway从全国路网获取车辆交通的ETC费用数据。
G7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谢鹏告诉经济观察网,该产品主要为企业信息管理提供帮助。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发现,该领域客户的不良贷款率远低于此前的预期。
基于以上业务经验。今年5月,三方正式推出名为“微道贷”的产品,由卫忠银行通过大数据模型筛选,名单上的客户可以在线完成申请、贷款、还款申请和贷款流程。最长账期45天,按日计息,专门用于货车ETC支付场景。
在公路物流企业中,过桥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0%-40%。这意味着金融机构的介入,为物流企业提供了一笔成本低于信用卡和民间短期拆解的营运资金——这笔贷款的日利率不超过5 ‰。
根据卫忠银行提供的数据,目前使用小额信贷的客户约有2000家,信贷总额已超过4亿元。
技术的作用
类似的业务就靠数据技术的支持了。伟众银行公司财务部总经理助理杨凯告诉《经济观察报》。目前,伟众企业的信用模式之一是与垂直行业中可以通过场景生成行业数据的公司合作,通过行业数据解决行业的财务需求。
数据是金融服务低成本扩张的重要原因。谢鹏告诉经济观察网,传统的信贷业务模式很难为中小企业从事大规模的信贷服务。“比如贷后管理,传统银行会在贷后第一季度进行一次考核,但货运行业中小企业多,传统方式需要庞大的信贷管理人力团队。这种可能性很低,但实时数据可以更准确高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上,在收集大量数据的时候,往往会提供一些传统经验无法感知的评价参数。G7在对车辆数据和信用数据进行汇总评估后发现,如果一个车队中的车牌号码接近,就意味着这些车辆很可能是集中独立购买的,被这家公司延迟还款的可能性会降低。同时,车辆的运行轨迹也可以为评价提供依据之一。“货运企业的运输路线往往很稳定。如果这家企业的车辆运行轨迹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变化,这可能意味着这家公司的运营存在一些条件”,谢鹏告诉经济观察网。
这些情况也可以在其他垂直行业套现。近年来,中国诞生了大量以“数据”为业务的公司,其中有一些传统企业。在传统业务增长疲软后,这些企业凭借其在垂直供应链中的影响力,将数据作为一种新的增长方向。
大量的数据处理意味着极高的技术难度。对于想深入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机构来说,建立更大的技术团队正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择。2016年底,中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的国家开发银行开始采用新技术来识别主要客户之间的关联风险。许多区域性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已逐渐将R&D中心从总部所在城市转移到京、沪等城市。
技术投资正在为中国金融机构进入广阔的中小企业市场铺平道路空。与此同时,它正在改变金融机构的人力结构。伟众银行公司财务部总经理助理杨凯告诉经济观察网,在伟众银行,所有业务部门的技术人员都不计算在内,只有纯技术部门的技术人员占银行总人力的60%。未来,技术将在金融机构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智慧物联开拓金融创新 引领行业"脱虚向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智慧物联开拓金融创新 引领行业"脱虚向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79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