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9日电:从“谈沙变色”到“化沙为金”——阿拉善“正名”实录
新华社记者高捷
"额济纳起风,北京落沙."20多年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沙尘暴不仅直接影响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也让北京、天津、河北,甚至西北、华北的人们“谈沙”。
如今,背井离乡的牧民纷纷返乡,曾经荒凉贫瘠的沙漠成为吸引大量游客消费的黄金旅游目的地。
从“谈沙变色”到“化沙为金”,阿拉善几十年来走过了一条知沙、防沙、控沙、爱沙的绿色发展、绿色生活之路。
沙昆阿拉善
“沙尘暴过去了,我们就去救羊。”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沙尘暴最严重的日子,54岁的牧民赵俊莲告诉记者,风沙卷起,棕色的灰尘覆盖了天空,可以将树木连根拔起。绵羊被沙子覆盖着,所以它们不能站起来。他们必须抖掉羊身上的沙子,否则就会掉毛。
阿拉善盟是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最多、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平均年降雨量从东到西为200-40毫米。短短几十年,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没有绿色屏障,沙丘加剧涌向草原。
赵俊连居住的左奇巴彦淖尔日贡苏木壕探脑儿嘎查,位于腾格里沙漠东缘,是沙漠治理的前沿。
“大家都知道草原载不了那么多牛羊,但是人要吃饭,娃娃要学习。没有办法。”赵君莲说。
打破恶性循环,必然会改变目前的生产方式。相对于风沙带来的痛苦,牧民很难迈出这一步。
然而,沙子的速度令人震惊。巴丹吉林、腾格尔、乌兰布的整合几乎无法控制,连沙子都爬上了贺兰山。
禁牧政策出台后,当地林业部门的基层干部来做牧民的思想工作:要保住赖以为生的草原,首先要让草原有生存的机会。
农牧民忍痛卖掉牛羊,转为护林员,开始配合林业部门进行飞播造林等生态恢复工程,保护因过度放牧而破坏的牧场。
知道如何控制沙子,阿拉善必须“自圆其说”
有人把阿拉善治沙比作“经纬填海”。阿拉善地广人稀,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沙化草原各占三分之一,而常住人口只有24万。
“水资源有限,必须用当地的灌木和乔木品种,结合封山育林。”阿拉善林业研究所所长田永珍说。
“先防砂再防砂,先预测砂再防砂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阿拉善的治沙理念是恢复被人类破坏的植被。自然选择必须合理,不能破坏原有地貌和自然植被。”田永贞说。
1992年,昊天瑙尔加查被确定为阿拉善航空广播区。现在,站在其中一个高地,记者看到花枝、沙拐枣等沙生植物构成了这片沙地的骨架,飞鸟在地上筑巢。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现在充满了活力。
“绿带锁黄龙”。30多年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开展飞播造林,绿化覆盖率30%以上的面积达到300多万亩,形成长350公里、宽3公里-10公里的挡沙拦沙带,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东移的危害。
“我们打破了年降水量在200 mm以下的风沙区不能通过空中广播的国际结论。阿拉善的空中广播项目被联合国防沙代表称为“中国防沙的典范。”阿拉善林业局副局长乔永祥说。
“每年收种子的月份,儿子都会从呼和浩特回来帮我们收种子,卖给林业部。生态补偿,护林员的收入,还有几万元的采种收入,让我们能够为儿子儿媳妇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赵君莲从抽屉里拿出儿媳妇博士毕业的纪念照,笑吟吟地告诉记者。
“生活环境也不错。我儿子想让我们住在呼和浩特。我还是舍不得。”他的妻子毛继华说。
绿色发展带来生活红利
曾经,有多少阿拉善人望着贺兰山另一边的宁夏银川,感叹绿色被山挡住,感叹大自然对阿拉善盟的不公。
住在别里镇的牧民何美颖就是其中之一。他家曾经靠放牧为生,过度放牧导致了当地天然梭梭林的消失。
2011年,经过实验和考证,阿卓旗林业局培育了曾经存在的梭梭林,并与当地农牧民合作建设梭梭林基地,防治荒漠化。三年内完成梭梭林带40万亩。
中午,阳光从四面八方照射过来,一米多高的梭梭林已经微微晃动。每片梭梭林的根可以容纳一片沙子,更深的根是嫁接肉苁蓉的自然环境,具有多种药用功效。
在宗别里镇林业工作站站长徐利锋的带领下,何美颖开动机器,在梭梭旁边挖长方形的坑,用来播种肉苁蓉的种子。
“梭梭第一年需要浇水三次。只要在第一年存活下来,以后就可以靠自然降雨存活。肉苁蓉三年后可以嫁接。”徐利锋说,尝到甜头的牧民现在更有动力去预防和控制沙漠化,搬走的人也搬回来了。
“生态建设的工业化和工业建设的生态化必须相辅相成。有了产业支撑,普通人的积极性不需要刻意引导。”田永贞说。
乔永祥介绍,“十三五”期间,阿盟每年在凤飞完成造林生产任务1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未来,梭梭、锁阳、黑果枸杞“三百万亩”林沙产业基地建成后,林沙产业产值将达到50多亿元。
阿拉善蒙古语的意思是“多彩的地方”。今天的阿拉善确实是这样:贺兰山的云杉郁郁葱葱,额济纳的胡杨生机勃勃,梭梭林生机勃勃,飞播林草黄沙环绕,绿洲小镇绿意盎然。风沙更小更绿,生活质量提高,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近半个世纪的“人退沙”斗争中,越来越多的人终于认识到了与沙和谐相处的方式,明白了现代文明生活还是要遵循自然辩证法。
1.《从"谈沙色变"到"点沙成金"--阿拉善"正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从"谈沙色变"到"点沙成金"--阿拉善"正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803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