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近期新闻热点。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林场由一棵树引发。”8月10日,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刘兴龙在微信朋友圈推送了一组塞罕坝风光照,并留言。

从8月4日开始,各大媒体纷纷聚焦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长达55年的感人故事,把沙漠打造成绿洲,把荒地打造成美丽的森林。有作家关注了这一组报道,受邀到塞罕坝采风,在朋友圈自发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月8日,报告文学作家姜维分享了一张广袤森林的照片,散发的信息是:“都是民族!”话里充满了敬佩。

“山厚水厚,山薄水浅。不想轻佻,那就多树。”8月11日,生态文学作家李写道。在他看来,塞罕坝的意义不仅仅是保护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绿化”和人的健康。

“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一个又一个。在植树护林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事情上,塞罕坝人创造了中国奇迹。”姜维说,看最近一系列关于塞罕坝的报道,回顾塞罕坝的发展历程,可谓“改土归土”。在全球沙漠化严重,人类家园不断遭到破坏的背景下,知道中国还有一片塞罕坝,真的是为这片森林感到欢欣鼓舞,鼓舞人心。

“当然,更让我感动的是塞罕坝人。他们的奋斗精神,他们的忠诚与坚韧,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是难得的,是温度敏感的,是富有历史意义的。”姜维说。

塞罕坝人是大写的人。

散文作家冯在看到林场各大媒体的报道和肯定后,得知“老坝”上的居民睡不好觉。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这让每个人都那么关心,激动,开心。

“和塞罕坝人聊天真是百感交集。他们是高级人物,但是很真实,生活很正常,但是生活的内容不一样,高,有价值。他们是很难相处的普通人。身在塞罕坝,我觉得这个环境太真实了,不能让人虚荣,不能奢侈浪费,不能有太多不切实际的烦恼。”冯对说道。

塞罕坝是林业系统的老模式。在林业系统长大的作家李,以前多次来塞罕坝,每次来都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这一次媒体的集中报道和实地考察,让他总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塞罕坝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二、塞罕坝老人们有什么样的精神?新一代塞罕坝人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三、塞罕坝如何通过生态美解读‘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8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李的报告文学《塞罕坝时间》。这是他在塞罕坝林场熬了快两个晚上写的。文章最后,他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塞罕坝是碧水青山,塞罕坝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是我们心中的绿色梦想。那个梦不是虚幻的,不是无根的,那个梦是真的,就在眼前。”

1.《这里就是我们心底那个绿色的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这里就是我们心底那个绿色的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1805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