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寄语:这个世上最爱你的人是母亲,你最想念的人也是母亲。母亲的爱就像一潭清泉,一辈子滋养着我们的身心。慈恩深似海,母爱大如天。母亲的容颜是画家笔下画不完的素材,母亲的故事也是作家笔下叙事不尽的佳话,总觉得欠母亲的太多了,以至于我们一辈子无法偿还。
二零一五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十一时三十五分,母亲走完了她八十三岁的人生历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人常说:“父母想娃是一辈子,娃想父母是一阵子。”而近三周年了,我不论在哪里,都时常想着母亲。
母亲一九三三年正月二十日出生于固贤村俱门大户人家,是外爷、外婆的老生女。在母亲四五岁时,外爷意外去世,母亲和外婆俩相依为命。外婆是方圆有名的“看娃婆”,只要谁家小孩头疼脑热请外婆去看,外婆必带着小女儿,使母亲从小就见多识广。后来母亲在本村上过三年学,数学学得好,爱写大字,爱画花,终因家中缺少劳力而辍学,十一二岁就协助兄嫂干农活、做家务,生活炼就了她贤慧、开朗、坚强、勤劳的性格。
母亲和父亲是小时候双方大人给订的“娃娃亲”,一九五一年和父亲成亲后,爷爷为扶助兄长,让她和父亲与有女无儿、家境贫寒的大爷一块去过,她毅然跟随父亲承担起了瞻养大爷大婆的重任。我记事起大婆己去世,大爷一直是全家最受尊敬的人。家里主要生活用品和仅有的一个大方桌都在大爷住的窑里,每天清晨母亲都先给大爷把窑收拾干净,把炕烧热。逢年过节和平时所有来客,全部在大爷住处接待,父母从外边回家首先要到大爷处先给大爷打个招呼。吃每顿饭,第一碗必须先给大爷端到面前由大爷先吃。家里凡有重要事情都和大爷商量,征得大爷同意。大爷一辈子爱喝茶、不动荤,家里经济再困难,即是在“文革”武斗、物品紧张时期,大爷每天烧茶的火炉子没有断过。平时家里基本不吃肉,过年时秤几斤肉,母亲就一次煮完,在案角切好,来客了拨上些待客,没有在锅里炒过肉,而且要把煮过肉的锅及刀具等用开水或面汤反复蒸煮几次后,才给大爷另做饭吃。大爷老来牙不好,咬不下生菜,母亲就专门给大爷做些熟菜,后来就弄些“鸡刨豆腐”让大爷就饭吃。母亲的善良和孝顺,让大爷到老心情一直很好,活到八十一岁,去世前他还经常把母亲上地用的镢头、锄头、铁锨都磨得既明又快。
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姊妹兄弟九人,家里人口最多时达到十二人,人多劳少负担重,经历的艰辛可想而知。母亲白天参加集体劳动、做饭,利用晚上或雨天纺线织布,给一家人做鞋、缝补衣服。又和父亲一起,建灶房、打院墙、盖楼门、镢崖面子,七十年代又箍好了“窟窿窑”。母亲深知“富不离书,穷不离猪”的道理,对养猪特别经心,家里长年不离母猪,不论冬夏,坚持每顿饭后都要用面汤或把洗锅水烧开给猪烫食,一年出栏两窝或两年出栏五窝仔猪,还账积攒肥料。
实行责任制后,父亲带着我们种粮食、栽烤烟、建果园,母亲除了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外,一有空闲就上地、上场参与生产劳动。特别是每逢夏收、烤烟或摘果关键时节,母亲总是起啼鸡,睡半夜,想方设法把饭菜做的丰富可口,早餐必是红豆稀饭、热蒸馍、花卷和新炒的洋芋丝,还有一老碗大肉爛辣子,中午从地里回来,干面、臊子面和几个菜早己准备停当,晚饭也不马虎。全家人虽然体力消耗很大,但吃得香人精神。经过多年辛勤努力,在北胡同打了新的明庄子,还盖了六间砖木结构的大瓦房,全家住宿紧张状况有了缓解,也把我们一个一个儿女抚养成人。
母亲对子女的学习特别重视,无论如何坚持让每个孩子都要上学读书。遇到我们不会写的字、不会算的题,她就会放下手中的活,用柴棍在地上写算着让我们学。我初高中共上了四年半,每周从家里取两次馍,最多时我们家有姐弟四个学生背馍,母亲总是从先一天就开始做馍,直到第二天午饭时,才能赶上我们回来取馍。那时,粮食短缺,杂粮多麦面少,母亲总是想方设法用杂粮给家里人做的吃,也要给我们做馍多搅一些麦面。星期日刚把学生送走,还没有缓过神来,周三取馍时间又要到了,只能起早贪黑地早做准备,家里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吃喝穿戴哩,还不说来自外部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母亲仍鼓励我们说:“只要好好念,能念到那里就供到那里,就是挣死都不拖娃念书的后腿。”不论谁在学校考试取得好成绩、受了奖,她都很高兴,还叫把奖状贴到墙上,让所有来人看得见。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改革开放后,我经考试被录用为国家正式干部,上电大取得了大专文凭,大弟师范毕业当了公办教师,二弟考取第四军医大学,三弟也上了仪祉农校,才使母亲的心里得到一些慰籍。
母亲对子女从不娇生惯养,自小就教育我们协助大人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大姐十来岁就学会了洗衣服做饭,二姐因照看弟妹耽误比我上学迟,我很小就跟着大人到沟里割柴。我和大弟都学会了摇筛子、簸簸箕,每年寒暑假开展比赛,看谁割的柴多、柴摞大。从小我们都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参加工作后到任何单位都能适应,干啥事都要干好,不曾耍奸溜滑,至今不爱玩朴克、打麻将,更不会抽烟、喝酒。这都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
一个儿女一条心,每个娃的婚姻在父母心中都是大事。儿也罢,女也罢,手心手背都是肉,每个子女从订婚、结婚到婚后的生活,都是一场持久的心力消耗,母亲为了儿女真是操碎了心!
母亲心里永远记着每一位亲人。母亲结婚时,外婆已经六十多岁了,隔段时间,她都要回到外婆身边,给外婆打扫卫生,拆洗被褥,家里做了好吃的,都要给外婆送去。外婆年老生病,母亲中午做饭时就多做一点,让家里人先吃着,她就一路小跑四五里,翻沟到固贤把饭菜及时送到外婆手中,看着外婆吃过,才返回家中收拾上地。外婆去世后,母亲又把三外婆、四外爷和自己亲大人一样看待。大舅去世较早,二舅、三舅去世前,不论逢年过节还是平时,只要母亲和我们一起去,都会另外拿上些冰糖、葡萄干之类的小零食,口袋装上几十或一百块零钱,亲自放到舅手里。母亲和我的两个姑关系也如亲姊妹,姑姑有话都愿意给母亲说。那年,才兴起保暖内衣,张艳给母亲买了一身,母亲穿上这身衣服去大姑家,大姑见了说好,母亲就脱下来给大姑穿。母亲对所有亲戚都十分热情厚道,不论新老远近,只要来到家里,都先问吃问喝,唯恐把那个亲戚怠慢了,谁家遇到困难,那怕自己不吃不喝能帮一点是一点,亲戚都乐意到我家里来,也帮助我家度过了很多艰难。
母亲聪慧手巧,年轻时画花在村里比较有名,村院中谁家女儿出嫁要做花枕头、外孙满月要做花裹肚,只要找到母亲跟前,不论多忙母亲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拿出毛笔在布料上一挥而就,活灵活现。母亲是村里较早使用缝纫机的人,六十年代与他人两家联合买了一台旧缝纫机,一年四季不论新旧,给全家人都穿戴的整整齐齐。
母亲的贤慧,让父亲获得了好名声。父亲任农村大队干部几十年,有时开完会到饭时啦,常把下乡干部引回家里吃饭,母亲那怕自己不吃,也要先让客人吃饱。
母亲与邻里和睦相处。她常说:“吃亏人长在着,吃亏是福。”村院中有几个老人曾给我们说,母亲救过她的命。我们问母亲时她却说:“有个啥哩,就是在食堂化时大家都吃不饱,吃了萝卜肚子挠的受不了,又不准家里冒烟,咱家有你大爷、大婆两位老人,允许在家开灶,有几次上地时我就从家里装上几个馍,到地里偷偷几个人分着吃,都过去几十年了,还提那事干啥。”母亲去世后,有位老村人给我讲了一件母亲的事。七十年代,正是阶级斗争喊得最响的时候,一年春季分返销粮,因他家是地主成份没分上,他知道沿渠刚把返销粮分了,到我家来想看能不能借上些,看着窑里放着不满一口袋粮食,刚说了几句,父亲还没开口,母亲就说:“让他叔拿回吃去。”正是这些粮食帮他家度过了春荒。母亲从没有提起过这些事,却常给我们说:“没了给一口,胜过有了给一斗,要多做好事,积福行善。”
母亲在原则问题上,却是一个敢讲真话的人。一直说“做人不能忘记根本”。毛主席逝世后,社会上一度出现各种议论。母亲给我们讲:“不管人家咋说,咱不能忘恩负义,不是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解放,我们这些子女可能都养不活,更不要说上学参加工作。”经常教育我们,不能忘记共产党的恩情,不论家里多忙都不能耽误单位的工作,不论做啥事都要尽职尽责,把工作干好。
儿女都成家立业了,父母却老了,母亲仍以她愽大的胸怀,深爱着每一位家人。先扶持我栽烤烟、建果园、盖瓦房,又协助给三个弟弟每人建了一片果园,鼓励支持我们兄弟独立自主。双休日,我们兄弟几个带上媳妇孩子回到家里,母亲就特别精神,总是忙前忙后,和儿媳们一起烧锅做饭。大家劝她坐到炕上休息,她却说:“厨房人多,说话热闹。”上班走时,坚持把大家送到大门外,看着都走远了才肯回去休息。
母亲晚年先后查出几种老年性疾病,可以说几乎是在与病痛顽强抗争中度过的。母亲从不愿在人前提说她有病,也很少到儿女家里去住,即是去了住一段时间必须回去。我们每次回家母亲总是说:“我啥都好着哩,不要操心我。”鼓励我们把公事干好。她还说:“人都说人皮难背,我看人皮背在身上刚是个向。”
母亲去世前,一次闲谈中,母亲让我把场后不到一亩的那块地种上。后来才明白,母亲实际上是叫我不能断了农村这个根,要协助几个妹妹种好地,把日子过好。
慈恩似海,母爱如天。正当我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时候,母亲却驾鹤西去,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念!“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我昨晚又梦见您了,您还和过去一样,总是忙前忙后,对儿女有说不完的话……
母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编辑:
图片:来源网络
说明:本公众号欢迎文学、旅游、书画、美食、民俗等各类原创稿件,附带照片最佳,《仲山》副刊将择优刊发。投稿即视为作者原创,一切文责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公众号之图片,未注明来源者,皆来自网络;所有作品,请仔细修改审定,编辑不再进行文字改动。)
赞赏声明
2、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给wx727455204留言,告知真名和微信号,我们把稿酬将会以红包的形式发送给作者本人。
1.《怀念母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怀念母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25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