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隐藏的角落”
为什么小时候比较“乖”“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会比较多?
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都会有意无意的用“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
在学校,“孩子平时听话吗?”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家里,我总是对孩子说:“你要听话,听话会怎么样,不听话会怎么样……”
父母相见,谈起孩子,互相夸奖“你的孩子好可爱”。
孩子心里知道,如果自己表现得“乖”,大人就会开心。如果听他们的话,看他们的脸,大人会喜欢自己,夸自己“懂事”。
父母希望孩子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听话听话的孩子,总会受到家人和老师的表扬。
调皮、叛逆、叛逆的孩子,总会受到惩罚和批评。
为了得到大人的爱和表扬,也为了少受惩罚和责骂,孩子们逐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让自己变得有魅力。
许多心理学家和治疗师得出结论:
越是“乖”“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作为一个孩子,越是叛逆自由的孩子,长大后心智越是成熟。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小时候比较“乖”的孩子?
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1.“乖”“懂事”都是对“自我”的压抑。
我们的话语系统不允许“自我”的表达。在家庭中,要遵从父母的意愿,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在学校,一定要尊师重道,敢于乖张;在我们的工作中,一定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上级的意思是你不敢往西;在新闻媒体中,要宣传社会的正能量,黑暗的东西没有藏身之处。
但是所有的压力和情绪都不会因为你不提而消失。相反,这些所谓的“负能量”会加剧对你的攻击,让你的思维充满各种禁忌,让你成为被动的诺诺。
年轻的时候,各种梦想一个个被压抑,开始变得单调乏味,甚至成为“行尸走肉”。
这些都是“严重超我”的来源,倾向于对抗“本我”的原始欲望,对理性的“自我”具有攻击性。本我和自我的压抑是抑郁、焦虑和强迫增加的原因之一。
2.“做个老好人”就是不轻易拒绝别人。
半个月前的一个晚上,一个中年男子突然感到心慌,浑身不舒服,伴随着一种胸部区域压迫的感觉。经过多次就诊,他排除了心脏病,然后转我确诊为惊恐发作。
他在人们眼里是个好人。大家都觉得他脾气好,工作努力,但他很不愿意承认。
每次有人问得太多,虽然心里不甘心,但从来不说一个“不”字,导致心里升起怒火,但自己的原因是控制和压抑自己的情绪,但这些情绪不会通过空消失,反而会促使身体产生“心悸”等交感神经兴奋,伴随着“极度恐惧”甚至“濒死感”
后来我给他提了两个建议。一种是参加一些对抗性的体育活动,打篮球、拳击;第二,允许自己表达愤怒,甚至吐槽那些让他不爽的人。他能够摆脱自我压抑的模式,恐慌发作的频率越来越低。
3.听话懂事的孩子一般都有严格的家教。
一位来访者向我吐露说,每当听到别人的赞美,她就会感到很不舒服,觉得自己有罪,常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咎于客观因素甚至运气。
当她听到别人的评论,尤其是负面的评论时,她会认为对方在否定她的能力,所以她变得更加沮丧和不自信。
在谈到出身家庭时,来访者说母亲性格很强,学习、生活甚至感情都要干预。大学毕业后,她结婚生子,工作顺利。她妈妈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干涉自己,而是在脑子里形成了一套评价标准,不断监控自己的言行。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即一个足够优秀的母亲,意味着一个母亲应该表现得足够好,保护她的孩子免受风雨的伤害,帮助他们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
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要逐渐学会放下,让孩子能够独自面对和解决一些事情,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同样重要的是,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退缩。如果母亲总是处于好的模式,可能会有强势的母亲和弱势的孩子。
4.不要让亲子关系超过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每个家庭的核心。如果这种关系被其他任何关系侵犯,都会造成家庭问题。
一位女来访者向丈夫抱怨说:“他听妈妈的话,只要是妈妈说的,我们就要遵守。”她老公甚至用“不听话就是孝顺”的逻辑自责,让她觉得很痛苦。“马宝楠”是指母子关系超越夫妻关系。
另一个女来访者哭着说老公要和她离婚。经询问,她得知多年来一直背着丈夫帮助母亲的弟弟,利用关系帮助找工作,结婚时还帮弟弟付彩礼。然而,她很难接受丈夫的离婚。“福地魔”是指妻子和哥哥的关系超越了夫妻关系。
这两种相对容易识别。毕竟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嫁了就不嫁马宝-南,嫁了就不嫁笛福-莫”提醒人们。下面这个在中国家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隐蔽。
一个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压力很大。每次考试不及格,他都为母亲感到难过。在了解了他的家庭之后,他发现他的父母在谈恋爱没有孩子的时候是和睦的,形影不离的。自从有了孩子,生活的重心就转移到了母子关系上,他的母亲会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孩子的培养上,对丈夫的关心减少甚至忽略。这是“亲子关系”对“夫妻关系”的越界。
曾启枫曾将夫妻关系形容为“家庭的锚”。在一个有公婆,有夫妻,有孩子的家庭里,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有第一发言权,那么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5.“乖”“懂事”往往会导致严重的超我。
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往往有一个严重的超我,总是提醒患者要谨慎,要遵守规范,但同时也会造成思维和行为的僵化。
严重超我的形成往往与童年经历有关,他们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通常得不到单恋。比如父母过分要求学习成绩,严格限制玩耍时间,这样长大的孩子就会有很多禁忌。
他们可能学习成绩很好,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和收入,但性格内向,害羞,羞于在生活中表达自己,甚至一直焦虑、强迫或抑郁。相反,在那些自由成长的孩子身上,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充满激情和探索的一面。因为他们的超我是柔韧有弹性的。
6.我必须懂事才能让父母开心。
一位患有焦虑症的来访者谈到了她的家庭。她7岁时父母离异,从此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她知道妈妈带大她压力很大,所以从小就很争气。从重点小学到重点高中,从优秀大学到留学,她成了周围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她的母亲从未放松过她的要求。她复工后,母亲要求女儿放弃恋情,另找丈夫,让她彻底崩溃。
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会变得“懂事”。他们会观察“父亲”或“母亲”的情绪,做事和说话都很谨慎。只有更加努力,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
不仅在家里,在家里也是如此,我们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往往忽略了自己。但是Ta会变得不开心,总担心自己不够优秀,会被别人批评。但是我逃不出这个怪圈。
另一方面,单亲母亲或父亲会通过控制孩子来维持一个破碎的家庭。
孩子小的时候,会要求孩子好好学习,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做。当孩子成年后,他们会通过干预婚姻来行使控制权。当孩子到了中年,一些父母会通过生病来束缚他们的孩子。
与一般人群相比,来访者中父母离异的比例会更高。
从家庭关系来看,Ta不仅要承担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还要承担作为“配偶”的义务,但这本来就不属于Ta。
曾经在一篇文章里看到,父母角色的缺失往往会让孩子成为父母来弥补这种缺失。这本质上是为了挽救家庭关系。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自己的父母在你的早年是否被过度控制,也应该反思自己作为父母是否也在以同样的方式控制孩子。
7.听话懂事往往会导致“性格讨人喜欢”。
一种可能的“取悦人格”的场景——当别人提出意见或要求时,往往不假思索地就同意了,这对于TAs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往往比自己的更重要。
但实际上,ta们通常是无法做到自洽的,他们可能只是在潜意识里答应了对方之后才回过神来——可能是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也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去做。但是太晚了,而且因为“面子”的原因,我们不能再互相排斥了。
受一位来访者的启发,Ta在与人交往时有一个小窍门,那就是“不要马上答应对方”,可以避免直接拒绝带来的“尴尬”,防止自己陷入自责的情感泥潭。
就算答应了对方,也是想好了的;如果想了想决定拒绝,可以给自己争取一定的时间和空去想原因。
8、听话的孩子有时候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一些心身疾病或神经症患者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而TAs往往不能理解自己或他人的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自我理解,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构建。
语言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只有当我们的话语系统中出现必要且准确的名词或形容词时,人的情绪和思维才能被定位。
因此,心理治疗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利用症状性学术语言或心理表达来标记来访者的感受,从而增强Ta的确定感和控制感。
当人可以把一件事置于某种逻辑关系之下,它似乎就在我们的控制之下。内心的想法或行为不再被排斥,不再害怕或害怕失去控制;相反,人的内心情绪可以基于命名的事物,给人一种控制感。
9.听话的孩子不敢主动表达自己。
一个来访者被周围的朋友评价为冷淡,不会主动关心别人。Ta自己解释说不愿意和别人聊天,“这是浪费时间”或者“这是无效沟通”。
我在想,“什么是有效沟通?如何避免浪费时间?在Ta的印象中,聊天一定要有目的性,比如化解矛盾,让事情进步。有时候,Ta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和沟通对自己来说是功利的、有用的人和事。
但Ta意识到“不谈闲日”可能有问题,因为它让生活变得无趣,充满了“政治正确”。那些有趣的人和事离Ta越来越远,他的情绪逐渐表现出抑郁和过度的担心。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喜欢“聊天消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原籍家庭缺少一个轻松温馨的环境,某学校老师对聊天的严厉批评指责,或者找不到合适的聊天对象等等。
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谈闲天”、“胡说八道”是不对的,逐渐让我们失去了这种能力,但同时也可能失去了“情绪缓解的渠道”和“快乐的源泉”。
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判断问题。虽然很多“好”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有心理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好孩子都有心理问题。
边肖希望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不要再盲目地追求成为一个“好男孩”或要求你的孩子成为“好男孩”,希望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结束-
-鲸鱼很早就开始阅读,有温度和态度-
我希望我们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孕妇效应
1.《越乖的孩子长大越可怕 小时候表现越“乖”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心理问题更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越乖的孩子长大越可怕 小时候表现越“乖”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心理问题更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64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