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宗奇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发展小组组长
第一个问题:“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
“语文素养”是2000年修订的《纲要》中提出的概念。以前提到“语文能力”,把“课程标准”改成“语文素养”,放在四个基本概念的第一位。很多老师对此不熟悉,不习惯。那么,什么是“修养”?字典解释为“日常修养”。这里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平时的语文修养,包括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和思维,以及一些语文能力,如读写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些都涵盖在语文素养的范围内。在这里,我重点讲讲语言积累和语感。
至于语言积累,自《修订纲要》提出以来,就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和重视。过去语文教学差、效率低的原因是忽视了语言的积累。至于“语感”,江苏教育版小语种教材编写组的老师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编写教材时把“阅读背诵课文”放在首位。我们也把“语感”写进了《大纲》的修订,现在已经写进了《课程标准》。有人对此表示欢迎和欣赏,有人说不明白:语感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有些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这里我想说一下这个问题,主要是语感两个方面。
一方面,语感包括人们对语言结构和应用方式的掌握。光有结构模式还不够,还要掌握应用模式。我们鄂巴习惯说中文,但可能没什么感觉。其实语文包含很多规则。除了结构,还有一些背景(语境背景、文化背景等。).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日本学生去中国参加托福考试。一些问题困扰着他们,比如:这个歌手最近怎么样?后面提供了四个选项,分别是红、黄、蓝、白。日本学生选择了“白色”。因为按照他的理解,“白”是纯粹的,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八卦,但标准答案是“红”。这是文化背景的问题。因此,语感既有对结构模式的掌握,又有应用背景。另一方面,语感也是一种语言反应机制。有些人语感很好,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任何障碍。语言和语言的结合很顺畅,他们经常不假思索的说出来;有些人记住了很多东西,但一般来说,反应不快,表达跟不上思维。这就是语言反应机制的不同。语感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1.《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意义及影响分别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意义及影响分别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74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