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问题表面上是人口过剩造成的,实际上更深层次上是功能太多造成的。
不适合在北京发展的行业要明确,不要继续发展。在这方面,要下苦功,断腕。
我们应该做一些外科手术,适度缓解北京的功能。
把握“舍”与“得”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缓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牛鼻”,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和空之间的结构布局。
——习近平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北京的阴霾中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
“早上,你在法国,坐一个小时的车,去德国,再坐一个小时的车,然后去波兰。同一时间点,你在北京朝阳区,坐一个小时的车,你在朝阳区,再坐一个小时的车,你还在朝阳区。”
曾经,网上流行过很多这样的段子。住在北京的人看了会笑,刻意掩饰刺痛内心的感觉。
北京“大城市病”的症状让总书记习近平忧心忡忡。在2014年和2017年的两次检查中,总书记对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使用稀疏的方法,做一些手术,适度化解北京的职能”。“解决非资本职能是北京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中之重。”他也很热情地说:“你一定要下定决心去做,不要把问题都留给后人!”
一个病了很久的城市,遇到了一个好医生,一句话,植根于疾病,开出了“化解突破”的药方,标本兼治“大城市病”。
辩证论治,重新定位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北京的“大城市病”,可谓是慢性病。
北京3000多年的建市史和860多年的建都史,是“招”“聚”的历史——战国时期,燕昭王修黄金台,招人才;元世祖忽必烈修积水潭,搜集材料;明朝的开国元勋朱迪从全国各地招募了20万工匠和数百万民工来修建北京,这为北京的城市格局奠定了基础。
随着“摊饼”的发展,城市就像一个越来越大的巨人,步履沉重。
这显然不是一个大国的首都在接近世界舞台中心时应该是什么样子。
以前北京也努力减肥健身,管理气氛,修路疏通道路,花了不少功夫,但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坚持植被治沙,空中种草,最后沙尘暴没来,结果PM2.5再次出现;三环路被二环路阻断,四环路被三环路阻断,五环路和六环路立即被四环路阻断...结果道路很快被修复堵塞,交通拥堵指数居高不下。
就像总书记说的,“北京的城市病已经不可能治了。”有必要从顶层设计中找到根治的方法。
职能太多——秘书长对北京“大城市病”根本原因的分析是正确的。北京不仅具有作为首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功能,而且需要在经济、金融、工业发展、教育、科研、医疗等几乎所有方面全面发展。如果事事尽力,自然会导致摊子越来越大,资源和人口聚集越来越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
缓解非资本的作用是“牛逼”——总书记为北京“治病”开的药方,从根本上着眼于方向明,思路清晰,让饱受雾霾、拥堵、拥堵之苦的北京豁然开朗。再大的城市,也做不了什么;缓解困难势在必行。
北京的耗散不仅仅是空所逼,更是发展所需要。整个城市统一了思路,“让城市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很快成为共识,引发了一场有序救助的硬仗。城市,尤其是城市的六个区,开始调整经济结构和空之间的结构,从“加”到“减”,走上集约化发展的新路。
新的规划图进行了密集的调整和修订,勾勒了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设定了城市总人口的红线——2300万;确定城市发展边界——明确五环路内不新建大型综合医院,不进行大型商业项目;设定水资源红线——坚持“以水定城、定地、定人、定产出”的原则,漫灌农业已完全退出北京。
一条红线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划定了安全线和宜居线。
沉疴猛药,壮士断腕控水失败,被堵;于的治水被忽略了几千年。
稀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解决非资本职能涉及的问题广泛,利益复杂,缺乏现成的经验。
事实上,北京有13个工业部门存在人口聚集、土地占用、高能耗、高耗水和高污染的问题。总书记在2014年访问北京时明确指出,“如果你仍然抱着老目标,保持老机制,继续走老路,不断吸引投资,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你将无法阻止人们的涌入,房价将继续上涨,交通将越来越堵塞,水资源将更加稀缺。”
北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心态实现凤凰涅槃。
有“庇护”,就有“收获”。缓解功能求发展。解散北京工业“老大哥”首钢,启动首钢京唐二期工程,帮助曹妃甸协调发展示范区;东郊市场拆除退役,升级为国家广告产业园,实现年租金不到2000万元到年产值120亿元的跨越;朝阳区孙河乡的砂石料场、垃圾站、出租大院被拆除,全部还给人民恢复湿地。“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好就没有发展!”
“建什么样的首都,怎么建”,面对时代的挑战,北京改笼换鸟,为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尖端”产业拿下空间。对于高能耗、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北京会在不抛掉负担的情况下就地淘汰。截至今年9月,北京已累计1940家一般制造企业。自2015年以来,调整解散了482个市场和83个物流中心。仅今年一年,就拆除了4000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初步解决了城市拥堵和安全问题。
救济已经开始,发展不能回头。
2014年,首个以控制“城市病”为目标的《北京市禁止和限制新兴产业目录》出台。次年,目录作为“升级版”发布,行业准入门槛再次上调,涉及599项。截至今年7月,北京已对17500家工商登记企业说“不”。
做错事,恰恰是做得更好。例如,北京正在寻找城市内部的新平衡。
同仁、谢赫、友谊等大型医院在大兴、通州、顺义等地开设了分支机构;二中、人大附中、北师大附中等优质资源学校也开始在通州、丰台、平谷开设分校;来自城市学院、工商大学、建筑大学、化工大学的近万名师生搬迁至顺义、房山、大兴、昌平校区。
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再平衡带来了人口的再平衡,有助于实现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减少20%的目标。
在通州,一座“千年城”正在拔地而起。今年年底,北京市事业单位将率先开始搬迁。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当前时间节点建设北京城市分中心,必须有21世纪的愿景。”一个敢于与世界上最美的城市比肩而不“都市病”的样本正在被精心打造。
标本兼治,绿色宜居随着有序化解非资本职能的稳步推进,“建什么样的资本”格局越来越清晰——北京从资本定位和人民需求出发,关注建设世界一流和谐宜居首都的更高目标。
“人民的城市是为了人民,面向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总书记特别重视北京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的治理,并作了具体指示。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牢牢抓住。”
“处理雾霾污染和改善空气体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
“如何解决大规模人口的出行问题是一个大问题。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首位。”
打地板的话传达了中央政府向污染宣战、根除“大城市病”的坚定决心。
面对总书记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北京直面矛盾,积极应对,出台了控车、压煤、减排、降尘等一系列应急措施。
经计算,应急措施具有明显的“削峰”效果,北京市主要污染物平均削减率达到30%左右,有效削减峰值污染10%左右。
而为了摘掉拥堵的帽子,北京打得更狠了。
在限制乘用车使用强度的同时,该市不断加大对公共交通、地铁和道路基础设施的投资,结合“双向”努力和疏通。
北京对缓解交通拥堵的想法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修建更多道路以满足更多汽车的需求,到现在的“公交优先”,中心城市的汽车“让位”给自行车和行人。这也是北京三年内将绿色出行比例从48%提高到71%的“秘密武器”。
2017年,注定是北京“努力工作”的一年
新建轨道交通线路只有20条,在建线路超过350公里;PM2.5浓度力争控制在60 μ g/m 3左右;完成平原绿化105万亩,树木绿化率达到59%;消灭141个黑臭水体...一个宜居的“美丽北京”已经在路上了。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为北京开出了治疗“大城市病”的良方。对北京来说,这是对“城市核心功能”的重新定义,是对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思考和转变。
今天,在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北京提交了一份控制“大城市疾病”的“阶段性疗效报告”
北京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从2011年的2.9%下降到2016年的0.1%;
PM2.5年均浓度从2012年的95.7 μ g/m 3降至2016年的73 μ g/m 3。今年8月,为监测记录以来最低浓度38μg/m3;
2016年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5.3%;地下水埋深目前平均为26.41米,比去年同期高出15厘米...
数字的背后,有北京各级党委政府的思考和实践,也有这个城市全体人民的支持和期待。
俗话说,病入膏肓。人就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北京要想真正减肥健身,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顽强意志力。正如总书记热情洋溢地说的那样,“把首都建设好,促进北京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未来来了。我们期待着一幅青山绿水、风清路滑、秩序井然的城市图景,它将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
1.《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要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要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751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