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那一天,刚下班进屋,女儿就像糖一样粘着,让我下载一首歌叫《万岁》。听到歌名我很惊讶——这不像儿歌!她问是什么歌,说不清楚,只知道是幼儿园老师教的歌。
我不得不陪陪妈妈,发现写着“偶像万岁”的歌都叫“偶像万岁”。为了证实,歌曲播出了,女儿笑着说:“就是这个。”立刻跟着一起跳舞唱歌。
但是,这个标题让我觉得不舒服——臭不要脸!所以当我女儿听这首歌时,我检查了歌词:
“追求完美的偶像万岁
天才偶像万岁
十八般武学,什么都要学
会变魔术会炫耀
…………
为你而生的偶像万岁
为你平凡的偶像万岁
痛苦和悲伤留给自己
幸福给了你最爱的人
…………
作为偶像的锻炼都是为你准备的
守护一生的幸福,是我此生的心愿。"
这只是歌词的一部分,有些东西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为你哭泣会伤害你...愿意为你付出一切……”
好像偶像不满足于成为偶像,还要成为圣人。他们不再愿意混迹娱乐圈,而是想和耶稣并肩领导三个世界!
幼儿园老师教四五岁的孩子这么蠢的歌,我有点恼火,忍不住嘟囔了几句。
孩子的一面,她妈妈不这么认为——只是一首歌,何必大惊小怪!
其实我没有“惊讶”,只是“责怪”。一首歌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中国人民不仅需要“万岁”,还需要“红日”、“领袖”、“舵手”...
不同于我们这种小人物,历史上的《红日》《领袖》《万岁》不要以为“就一首歌,何必大惊小怪!”
在“万岁”的人心目中,歌曲从来都不是琐碎的,从来都不是“正义的”。
二
音乐的重要性,就连《史记》也为其创造了专门的篇章,那就是《史记》八书之一的乐书。
在乐书,太史公总结了音乐的功能,包括政治教育、改变习俗和陶冶情操。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亡,或者至少展现一个国家的兴亡。
他说:“雅、颂之类的音乐能使人心灵纯净,振奋的音乐能使人心灵高昂,郑风、之类的音乐能使人心灵松弛”(因此,“雅”、“颂”之声有理,民有理,易之声振奋,民激动,郑之乐动,心淫)
更夸张的是,认为“圣人戏笑迎天”,音乐具有“行于阴阳,通鬼神,极高测深”的巨大力量。
乐书的主要内容来自《礼记·乐记》。所以这不是司马迁家的话,而是儒家乃至古代统治者的共识,所以音乐是古代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我们现在并不认为音乐真的有那么强大的神奇力量,但音乐对人们心灵影响的教育效果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小在学校就被教唱伟大的某某和伟大的某某;
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国家都必须有国歌;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公司想写一个公司“思哥”。
现在连偶像都受不了跳出来教育粉丝跪下喊“万岁”!
——嗯,我知道你会不同意以上的事情。毕竟和现实生活体验差远了。你可能会认为这是古人的无知,或者是文人的迂腐,或者是自以为是的“无肉者”,或者是思想品德老师的小题大做。
但是,你崇拜的一些西方人可能不认同你。19世纪,有人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研究审美心理和美感的“内在代表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当我们面对一个审美对象,比如听一首歌,看一幅画,欣赏一座山,这些对象会引起我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应。
举个例子,当人们说“山在上升”的时候,是因为当我们看着面前的高山时,我们既抬头又回头看自己的脖子,而这些上升的动作都是在模仿活动中完成的。所以当我们在看这座山的时候,我们自己的眼睛、头和脖子产生了“直线运动”的内在模仿,这些上升的运动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感觉:“有东西在上升。这个上升的过程就发生在我们身上。”
例如,让我们看看森林中安静的湖。这种安静的感觉会让我们全身放松,放慢脚步,不再说话,产生一种安心的感觉。
比如我们看鬼片的时候,那种浓重的感觉好像是从电视里传递给我们的。手脚冰凉,连头皮都突然张开,头发直竖,心口紧绷,恐惧传遍全身,连你房间的气场都完全变了样,成了有鬼在暗处随时偷窥的鬼域。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法国作家福楼拜写的《包法利夫人》。当作品中的主人公自杀时,作者本人似乎闻到了砒霜的味道。
——你看,可见司马迁等人也不全是胡说八道。这些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三
内模仿说不仅运用在美学上,还揭示了环境影响人的一部分道理。
当我们进入一个大家都很忙的公司,自然会感到紧张;如果我所在单位的每个人都为“一杯茶一包烟,一份报纸”而报道,除非有很大的自制力和职业意向,那种氛围必然会让我们放松;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面对的环境影响足够强大,大多数人必然会随波逐流。
孩子妈妈觉得一首《偶像万岁》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自然,因为她认为光是这种残疾的东西还不足以对环境形成巨大的影响,如果她今天学一首《偶像万岁》,明天学一首《偶像是我心中的红太阳》,后天再学一首《偶像在海上航行》,大概没有父母会生气。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环境什么时候开始产生致命的影响?
在我看来,当外界的影响变成一种无意识的认知模式,问题就大了!
一本叫《刻意练习》的书认为,长期练习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一个认知模型(心理表征)。
认知模型是指经过长期积累,在我们大脑中形成潜意识内化的行为或认知模型。
我们平时的思维活动其实就是认知模型。每个人的认知模式不同,对一件事的反应也不同。
比如熟悉的司机不需要密切关注,甚至边打电话边开车都不是问题——这就是内化在大脑深处的驾驶认知模式的“自动操作”。
其实很多认知模式的形成并不是我们主观刻意练习的结果。
比如“鬼很恐怖”这种认知模式,其实是从小到大灌输给我们的,让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鬼的时候会不自觉的紧张。
比如生日送礼、吃蛋糕、开PARTY这种认知模式,其实是西方文化的入侵占据了我们的头脑之后形成的;
比如阿玛尼是奢侈品这种认知模式,是通过长期的商业交流形成的,以至于即使他们进入了几乎毫不相干的房地产行业,建造了一套阿玛尼艺术公寓,第一反应就是一定是高档公寓。
为什么会有“书香门第”这种说法?为什么有些家庭是一代一代教育出来的?甚至在福州林浦村,也存在着“三代五臣,一家七子”这样的极端现象。为什么末代皇帝陈的家族不仅在科举考试中兴盛,而且自乾隆以来也产生了大量的院士?
这大概是因为这些家族由来已久的家风,对每一个后代都形成了强大的认知模式——一切都是劣等的,但读书是高的。
南宋是福州科佳的鼎盛时期,也是福州学风兴盛的时期。当时有一首描写福州的诗:“路上有十个客人,九个少年,有一半是同袍的老兄弟。我记得南巷那座灯光静谧、读书声不绝的城市大桥。”——在福州,路上遇到的十个人,有九个是学者,大部分是同学或者兄弟。晚上街上全是读书声——牛!
如果“书自有颜如玉,书自有粟”成为一种认知模式,为什么读书这么受欢迎?
所谓语境,所谓家风,说到底就是环境形成的认知模式!
所以,回到女儿的“偶像万岁”事件,我也觉得就一首歌没什么大不了的。
真正让人担心的不是歌,而是教歌的老师。她和我女儿朝夕相处,这是孩子影响最强大的因素。如果老师只是一时兴起,没关系。
如果老师是一个狂热的偶像崇拜者,四五岁的孩子处于空白期,你怎么知道偶像崇拜的认知模式不会由此种下种子?
认知模式一旦形成,再改就麻烦了!
除非环境发生巨变,直到今天,我们的认知模式还得拯救世界上陷入绝境的同胞;
基于金钱的认知模式现在还很流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改变。
如果父母能改变孩子的认知模式,鹿晗一段恋情的信息就不会造成网络瘫痪。
通过强烈的环境影响,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内部模仿,潜移默化地形成认知模式,从而影响行动——这就像司马迁说的关于音乐的启蒙作用和风俗的变化;
这大概就是历代统治者如此重视“教化”的原因;
这也是很多企业争相打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所在;
这是关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环境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意义。
1.《偶像万万岁 幼儿园老师教学生唱《偶像万万岁》,是不是一件值得担忧的事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偶像万万岁 幼儿园老师教学生唱《偶像万万岁》,是不是一件值得担忧的事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863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