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59年,湖北省实验戏班(现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就排演了一部歌剧《洪湖红卫兵》,在旋律、节奏、配器等方面,以及吸收民歌、借鉴西方音乐等方面,为新中国歌剧舞台树立了一座先导灯塔。而剧中的咏叹调“洪湖水,浪打浪”更是湖北省的“音乐名片”,家喻户晓。
“洪湖水,浪打浪”的兴衰
唱一首老歌,也是对逝去时光的回顾和触摸。
“洪湖水浪,浪,浪,洪湖的岸边就是家。早上船去撒网,晚上回来填舱。”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瑰宝《洪湖红卫兵》自1959年开演以来,以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欧洲歌剧的融合而闻名。此外,韩颖和邱菊的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是流传甚广的优秀唱段之一。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围绕这部歌剧的版权纠纷时有发生,并一再成为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媒体的焦点。其中《洪湖水·浪浪》这首歌的版权归属之争,也被称为国内戏剧音乐作品版权第一案,一度闹得沸沸扬扬,难以平息。
《香河评书》诞生了“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红卫兵彩排之初,剧团名为湖北省实验戏班,成立于1952年9月,后更名为湖北省戏班。1998年与湖北歌舞剧院合并,组建湖北歌剧舞剧院。
歌剧《洪湖红卫兵》讲述了30年代初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洪湖地区革命武装力量与国民党军队和土豪劣绅英勇作战的故事。
“洪湖水又红又红,和洪湖的渔船很不一样。船头站红卫兵,贺龙坐在船后。”这些顺口溜成了触发洪湖水歌词创作的灵感,《海浪拍击海浪》。那是1950年,湖北省文联小提琴家朱带着中南老苏区的慰问团到湘西、湖北革命根据地,收集了许多歌谣和民间故事。朱回忆说:“我写歌词的时候,突然想起这些歌谣,马上就写了。由于第一稿丢失,歌词的改动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可惜。”
《洪湖红卫兵》是由九部改剧《洪湖红卫兵》演变而来的。《洪湖红卫兵》第一稿是朱写的。第二稿由、朱、、潘春杰集体构思,1957年3月分别撰写。当时由于诸多因素,戏班没有投入排练。于是,朱被派到农场工作,暂时离开了戏班。
1958年6月,剧团决定以为团长,由导演杨、音乐创作者欧阳、演员张玉虎组成的创作团队,带着洪湖红卫兵第一、第二剧本,再次前往洪湖县体验生活,进行全方位的修改。目的是“搞一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歌剧”,剧中音乐由张静安和欧阳谦叔叔负责。
洪湖红卫兵音乐是借鉴了天竺花鼓戏的重要音乐素材,以及天门、勉阳(洪湖原属县城)和黔江的民间音乐而创作的。“音乐朗朗上口,悠扬悠扬,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容易被观众接受。”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钱俊平向“好歌背后有故事”征集组介绍。这首歌以江汉平原流行的香河歌谣、天门小曲、越王郎为主要音乐素材。音乐创作者张静安和欧阳谦叔叔已经去世多年,歌曲创作的细节和往事已无从知晓。
《洪湖水浪打浪》优美的旋律来自《相和歌》,你一定会惊呆了,怀疑:能说说吗?但事实就是这样。香河谣是洪湖水《浪与浪》的原创大师。
那么香河在哪里呢?香河孕育了江汉平原的汉江流域。
汉江发源于陕西秦岭太白山,蜿蜒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汉口龙王庙与汉阳南岸口汇入长江。它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位于陕西汉中,叫汉水,入湖北,经襄阳及以下,叫香河。千百年来,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的襄阳,是南北交通的咽喉,是本地区货物、贸易、物流的枢纽,享有区位经济和千帆竞争的优势。襄阳被称为“香河”是必然的。
田园诗人孟浩然在《寒江初有知音》中有这样一句怀古诗:“穆南去,水寒带北风。我记得我的家;但湘江的曲线,被这个南方国家的云墙。”湘水就是湘江。
《相和歌》唱出了遭受水灾的人们的悲伤心情。当张静安创作咏叹调时,他自由地将收集到的材料运用到歌剧中。当时他写的这首曲子,旋律和前八首歌词一样。"张静安只用了5分钟就为《洪湖水》、《海浪》和《海浪》创作了音乐。"他的遗孀周曾回忆说:“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而且是偶然发生的。”
歌曲后面的歌词和二人转的旋律都是欧阳谦叔叔写的。
张静安,1925年3月生于麻城松步镇野鸡岗村,1949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大学音乐系。他于2003年12月20日因病去世,享年79岁。
欧阳谦叔叔,又名欧阳Xi,1926年12月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他于2003年12月5日去世,享年76岁。从《洪湖水浪与浪作家笑癌》一文(《武汉晚报》2003年11月3日)得知,欧阳钱树在临死前回忆了《浪与浪》的创作过程:“1958年,我们去洪湖体验生活,当地有很多英雄事迹,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贺龙姐姐贺的传说。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加工,韩颖的形象就这样出来了。”
1959年元旦前夕,、杨、、欧阳分别写了六部戏,业务负责人梅韶山参加了剧本的修改。后来,时任湖北省实验戏曲团党支部书记的李认为“洪湖红卫兵”这个名字不合适,建议把“军队”改为“队伍”,于是把剧名改为“洪湖红卫兵”。
年仅23岁的王玉珍在歌剧《洪湖红卫兵》中扮演第一代韩颖。她也是第一位歌手和原创歌手的洪湖水,波和波。回忆过去排练的过程,想起以前的“战友”,她更加感慨万千。"这不是演戏,而是经历一场革命的洗礼."
1959年9月,《洪湖红卫兵》在洪山礼堂首演。1959年10月,湖北省歌剧院赴北京报道演出《洪湖红卫兵》,董、、贺龙、陈毅、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观看了演出。湖北省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对该剧的作曲、音乐和演员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看完演出后说:“我现在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国有自己的歌剧了!”
借助电影《洪湖水越来越高》
歌剧是一种西方的舞台表演艺术,简而言之,它是一种主要或完全用歌唱和音乐来解释和表达情节的戏剧。一般来说,它是一种唱而不是说的戏剧。
与其他戏剧相比,歌剧表演更注重歌唱和歌手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真正称得上“音乐剧”的现代西方歌剧,出现在17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它起源于古希腊戏剧的戏剧音乐,然后传播到欧洲国家。
中国近代出现的新戏曲音乐,为了区别于传统戏曲,被称为“新歌剧”。他既不同于传统戏剧,也不同于西方歌剧。
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在剧院欣赏歌剧的机会并不多。真正让《洪湖红卫兵》及其唱段走进千家万户,妇孺皆知的是同名电影。
电影《洪湖红卫兵》是一部原创歌剧艺术电影,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武汉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联合制作。它有一个普通的彩色屏幕,持续102分钟。由谢天、陈方千和徐枫联合执导,梅韶山和张静安根据同名舞台剧改编而成。电影音乐由湖北省实验戏曲剧团演出,指挥欧阳钱树。那一年的主要演员王玉珍和夏奎斌都是湖北省实验戏班的演员。
“谢天大导演把这部歌剧搬上银幕,借助电影,这部歌剧几乎一夜成名。”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钱俊平除了肯定音乐是歌剧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外,从不否认电影给歌剧《洪湖红卫兵》带来的名气。
毫无疑问,歌剧《洪湖红卫兵》和1961年上映的同名电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这部电影中,王玉珍演唱了《洪湖水的波浪拍打着波浪》、《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世界上所有勤劳的人都必须得到解放》,李锦梅演唱了《小曲难唱》,这首歌曾在街头巷尾广为传唱。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豫剧...无论哪个地方,无论哪个剧团,无论哪种剧种,他们都争着排练《洪湖红卫兵》,“洪湖水遍地,天天浪。”
这里需要告诉读者的是,影片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1960年9月开始拍摄的,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如何在镜头前表演,而是如何在镜头后填饱肚子。韩颖的扮演者王玉珍在崔永元主持的“电影传奇”中回忆说,在中国国家广播电台录音时,每个人每餐只能吃两两粮食,而且他唱不出高音。为了完成任务,他不得不在餐馆里唱几段,以换取几碗米汤填饱肚子。“演员们半夜3点起床,一直化妆到晚上11点。每人每天7粒,没有副食。饿的时候肿,特别是眼睛。为了不显肿胀,剧组只好每天给我加一小碟黄豆补充营养。”
由于缺乏食物和繁重的日常工作量,演员们的体重急剧下降。饰演刘闯队长的夏奎斌从159磅减到了118磅。“我每天吃两个馒头。吃饭前喝一碗冷水撑肚子。结果拍片子的时候越来越瘦,瘦到骨头都露出来了,连化妆师都不会化妆。”这怎么行?为了让刘闯兴高采烈地站在屏幕上,他不得不找了一团棉花放在嘴里,让他的脸颊鼓起来。虽然这个小方法解决了问题,但是夏奎斌吃了不少苦头。因为棉花在他嘴里摩擦了很久,他的嘴被浸湿了,甚至流血了。
困难的拍摄条件并没有影响电影的质量。1961年歌剧艺术电影《洪湖红卫兵》获得1962年最佳音乐奖。然而,就在《洪湖水浪与浪》随着电影的走红在全国范围内传唱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洪湖红卫兵”被列为“反党黑剧”,不得不退出艺术舞台。
第一代“韩颖”王玉珍也失去了舞台,经常受到批评。在一次批评中,一名红卫兵重重地踢了王玉珍的腰,她当场晕倒。王玉珍将他受伤的身体拖进“牛棚”长达三年。
从中央音乐学院退休后,王玉珍和他的儿子沈峰住在一起。我的爱人沈崇刚生前担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他是第一批赴苏联留学的学生,也是著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
1977年1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洪湖红卫兵在武汉重演。
《洪湖红卫兵》是文革后第一部被解禁的电影。
“洪湖水”的版权纠纷开始升温
看似平静的“洪湖水”实际上正在向前涌动。
《洪湖红卫兵》上演30年后,湖北省歌剧院退休干部朱·为争夺剧本版权,率先点燃了硝烟弥漫的版权之战。
版权纠纷源于报纸上发表的两篇有针对性的文章。1988年11月19日,《武汉晚报》周末版刊登了的手稿《30年后的,浪打浪:红湖红卫兵的作者签名曝光》,揭露湖北省戏曲团退休干部朱是歌剧《红湖红卫兵》的真实作者之一,原作者梅绍山只参与了后期剧本的修改,侵犯了他的著作权。然后,12月24日,《武汉晚报》在同一版面刊登了湖北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党委书记梅绍山撰写的一篇文章,驳斥了《洪湖红卫兵》作者署名曝光的文章,强调剧本是“统筹规划后定稿”。
这两篇文章的出现,以及突如其来的署名权之争,使得本已平静的《洪湖水》突然轰动。孰是孰非,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质疑。朱、梅韶山在报纸上针锋相对的“指责”,也牵扯到了主要创作者、杨、欧阳(此时、杨均已病入膏肓、偏瘫)的声誉。
就在参与洪湖红卫兵创作和演出的人意见不一,各持己见的时候,朱于1988年12月以洪湖红卫兵戏曲剧本著作权归属问题向法院提起诉讼。建议根据他自己的剧本《洪湖红卫兵》对《洪湖红卫兵》进行修改。他下乡体验生活,修改剧本,但剧本出版了,剧本上演时没有署名;当时剧团业务副台长兼党支部书记梅少山没有参与创作,只是改了一些台词,不仅签了字,还排在了第一位。这是朱状告梅少山侵权的证据。
据有关资料显示,洪湖红卫兵演出后,报刊上刊登的文学原著剧本是湖北省实验戏班集体创作的。1959年9月,在《长江戏剧》月刊首次发表时,署名为湖北省实验戏班(湖北歌剧院前身)集体作词,由张静安叔叔和欧阳谦作曲。
1960年底,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洪湖红卫兵》第二版剧本,由梅韶山、、杨、欧阳署名;1962年《剧本》编辑部要求具体署名时,也是以上四人;1984年,文化部艺术局组织编写《戏曲故事》。《红湖红卫兵》的剧本署名是、杨、欧阳、梅韶山、朱,但署名的都是、欧阳钱树。不可否认,洪湖红卫兵版权纠纷是历史遗留问题。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导致签名多次改动,为以后的版权纠纷埋下隐患。
1989年11月,、杨、、欧阳诉梅韶山侵犯著作权,经法院劝说撤回诉讼。
1990年4月23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洪湖红卫兵”剧版权纠纷案。在法院进入调查阶段时,原告朱声称自己是歌剧《洪湖红卫兵》文学剧本初稿的作者,梅韶山没有参与该剧的创作,但梅韶山利用职权在作品上署名,侵犯了其署名权,要求法院受理其诉讼,保护其在《洪湖红卫兵》文学剧本著作权中的合法权益。
1990年11月29日,法院对这起颇有影响的戏剧著作权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一、歌剧《洪湖红卫兵》的文学剧本著作权归湖北省歌剧院所有;二、驳回原告朱的诉讼请求;三、一审诉讼费100元由朱负担。朱输了官司。
一审判决后,朱不服,向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再审增加、杨、欧阳为当事人。
经过四年马拉松式的审理,1992年7月,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洪湖红卫兵文学剧本的著作权属于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歌剧《洪湖红卫兵》的文学剧本由、杨、欧阳、朱、梅韶山、潘春杰享有署名权。
据了解,1980年《洪湖红卫兵》重新编排公演时,的作家朱的签名已确定并加为编剧之一。
《洪湖红卫兵》、《洪湖水》、《浪与浪》、《白毛女》、《北风》、《江姐》、《红梅赞》是几部民族歌剧中的优秀唱段。现在国内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多,名人和普通人对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视。
谁是洪湖水的版权所有者
一波动荡,一波又起。没想到,时隔七年,洪湖水音乐版权之争的硝烟,一浪高过一浪,此起彼伏...
1999年初,中国蓝田实业公司(以下简称“蓝田”)在央视黄金时段广告中使用了歌曲《洪湖水,浪打浪》。1999年12月,湖北歌剧舞剧院对中国蓝天公司提起诉讼,称其未经版权所有者许可,在公共平台上播放《洪湖水·浪·浪》作为广告音乐,故主张赔偿200万元。
没想到,2000年,《洪湖水·浪打浪》的词曲作者张静安、欧阳钱树以部分独立主张的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联手将蓝田公司和省歌剧舞剧院一起告上法庭。两人声称,在1992年对洪湖红卫兵剧本的著作权诉讼中,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他们享有洪湖红卫兵剧本的著作权,因此他们也享有歌曲《洪湖水·浪·浪》的著作权,并要求被告停止侵权,承担法律责任。
2000年6月,湖北天门花鼓团退休干部“第三者”吴群在此案中突然遇害。吴群投诉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抄袭了他创作的歌曲《相和歌》,要求蓝天公司停止侵权,并索赔20万元。
投诉、侵权、索赔、舆论等。一个接一个。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他背后还有别的原因吗?应该如何引起媒体、知识产权、音乐的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省歌剧舞剧院撤回了对蓝天公司的诉讼。2000年5月,省歌剧舞剧院撤回诉讼。知道当年内幕的人透露,张静安和欧阳钱树在湖北省戏曲团起诉蓝田的过程中参与了诉讼,他们想与“老东家”争夺歌曲版权。当时考虑到张静安和欧阳谦叔叔年事已高,为洪湖红卫兵做出了很大贡献,不愿在法庭上与他们争论。此外,蓝田公司及相关领导多次出面到歌剧舞剧院表示配合此次纠纷。在这种特定背景下,戏班主动申请退出。
2001年3月,经法院调解,蓝田公司与张静安、欧阳钱树达成协议:授权蓝田公司使用“洪湖水,浪打浪”,蓝田公司支付一次性使用费25万元,为期10年(2001年至2011年)。张静安和欧阳谦叔叔随后撤回诉讼。
蓝田公司与张静安和欧阳谦叔叔达成私下和解一事被湖北歌剧舞剧院拒绝。2001年5月,蓝田公司再次被起诉,辩称剧院也享有《洪湖水·浪·浪》的著作权,蓝田公司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省级歌剧舞剧院作为歌剧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湖北歌剧舞剧院认为,在1992年关于《红湖红卫兵》剧本的诉讼中,红湖红卫兵的版权被判给了剧院,《洪湖水·海浪》是其中的一部分,剧院当然享有其音乐的版权。
蓝田公司认为,享有《洪湖水·浪·浪》版权的是张静安和欧阳谦叔叔,省歌剧舞剧院只享有优先使用权,不享有版权。
因为涉及到著作权人和享有作品署名权的人的权益如何划分,职务作品和非职务作品如何划分等敏感的著作权法律问题,此案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有法律界人士表示,“洪湖水,浪打浪”是国内首例涉及戏剧音乐作品版权的特殊案件。
说到底是“版权归谁”的问题。所以,如果搞清楚《洪湖水,浪,浪》的版权是谁的,那就明辨是非了。
歌剧的文学剧本版权和音乐版权可以分开保护吗?2001年7月,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就争议两年多的“洪湖水,浪打浪”音乐版权纠纷一案作出判决,最终以“湖北歌剧舞剧院”败诉告终。法院认定,蓝田公司虽然使用了洪湖水、Waves、Waves的音乐片段作为广告背景音乐,且蓝田公司合理使用,但蓝田公司与中国音乐版权协会签订了许可协议,并通过协会向注册音乐著作权人、欧阳支付了相应的报酬。
根据吴群的说法,双方私下达成了协议,而《相和歌》的作者吴群也获得了一些补偿,使大事变小,小事变小。
2000年7月21日,《南方都市报》以“洪湖官司是群众”为题,报道了洪湖红卫兵版权纠纷的前因后果。
《洪湖水》再次掀起新的波澜
“天地长,路人匆匆,潮起潮落”。近十年来,因戏曲音乐版权引发的诉讼屡见不鲜,如上海静安越剧团作曲家何诉三家音像公司、静安越剧团版权纠纷案,豫剧朝阳沟六首古典唱段引发的版权纠纷案,已故评剧表演艺术家辛被其钢琴家儿子指控侵权等...这一系列的版权诉讼证明,现在戏曲界的版权意识正在加强。然而,由于歌剧音乐创作的特殊性,一些版权的确定变得非常复杂。
2007年,逐渐平静下来的“洪湖水”,因涉嫌侵权三家单位联合出品的《洪湖红卫兵》而掀起新的波澜。那么侵权的整个故事是怎样的呢?
众所周知,1992年,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洪湖红卫兵创作者的著作权诉讼,确认湖北戏曲舞剧院享有洪湖红卫兵的著作权。所以红湖红卫兵的故事情节、音乐、歌曲的改编必须经过湖北歌剧舞剧院的授权。“未经其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编翻拍《洪湖红卫兵》,否则属于侵权。”
2007年10月18日,由河北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今日盛典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20集电视剧《洪湖红卫兵》在北京开播。央视主持人朱军也以《艺术人生》的形式进行了现场采访。但该剧在河北白洋淀、湖北洪湖拍摄的同时,2007年11月2日,湖北戏曲舞剧院授权律师作出正式声明,称该剧侵犯了其著作权,并要求制作方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在媒体上公开道歉。
版权纠纷爆发后,制片方并没有停止拍摄。原因是电视剧《洪湖红卫兵》已经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设立了一个项目,所以他们拒绝停止拍摄。然而,这个版本的电视剧在制作后就消失了。
之后,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广播电视总台、湖北史静、湖北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制作的28集电视剧于2009年6月开拍,但制片方于2006年与版权人签订了合作协议,获得了《洪湖红卫兵》电视剧的改编权。“我们和湖北歌舞剧院签订版权协议后,花了两年时间润色剧本,才开始拍摄。拍摄前拿到了制作许可证,审核后也拿到了发行许可证。两个证书齐全。”制片人洪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卫诗导演的《洪湖红卫兵》自2010年7月5日起在央视播出。第四代韩颖的演员、李、、马在首映式上演唱了歌曲《波浪在》,将观众带回了那个美好的时代。
到目前为止,历时两年左右的两部同名电视剧《洪湖红卫兵》的版权之争,其实已经有了结果。
(2016年8月《歌唱的岁月》专稿由赵乐撰写,文案由央视采用)
1.《洪湖水浪打浪原唱 潮涨潮落的《洪湖水,浪打浪》》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洪湖水浪打浪原唱 潮涨潮落的《洪湖水,浪打浪》》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fangchan/935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