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从深海到高山,从沙漠到热带雨林,地球上到处都有植物的痕迹。
岁月流变、气候变迁、地质运动、生境更迭,植物历久弥新、在不断演化中保持着多样化的世界。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联合开设“花花万物”,在这里,我们关注植物的生存、竞争、繁衍、死亡,展示自然界的奇特多姿,解读生物的万千气象,探索神奇的生命秘境,致敬这无声无息又蓬勃多姿的世界。秋季是收获的时节,棉的果实也在这个时候成熟了。在机械化收割没有普遍推广时,一片白茫茫的棉果采收,全靠手工劳作。一个大大的口袋包袱系在身上,穿梭在棉地里,先将棉果逐颗剥开,再把棉絮一瓣瓣地捡拾干净,放进包袱里。江汉平原上农村里长大的80后,对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了。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艰辛伴随着棉一起烙在了童年的记忆里。
捡棉花场景(图片来自网络)
棉是锦葵科棉属(GossypiumLinn.)植物的统称,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虽然其并不是本土原产植物,但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却非常悠久。据典籍记载,棉早在汉代甚至更早就传入了国内。一条是沿西北方向,从中亚、西亚等地经过西域各国传入中国新疆地区,这一路称为西路棉,也有人称作北路棉,传入的是草棉;另一条是沿东南方向,从印度经东南亚传到中国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即云南、广西、海南等地,这一路称作南路棉,传入的是树棉(也称为亚洲棉)。
棉属植物约2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关于栽培种,全球主要有树棉、草棉、海岛棉和陆地棉四种。其中树棉和草棉,被普遍认为起源于亚非大陆,被称为“旧世界棉”;海岛棉和陆地棉则起源于美洲大陆及沿海地区,被称为“新世界棉”。
我国古代种植的是旧世界棉,宋代以前,棉的种植和利用发展非常缓慢,仅限于新疆、云南、海南等局部地区,直到宋末元初,棉的种植才普遍传至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进行大规模栽种。
草棉(Gossypium herbaceumL.)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为非洲棉,原产非洲及阿拉伯半岛等地。草棉植株较小,生长期短,适于我国西北地区栽培。传入中国后,主要种植在新疆等地。《梁书》记载: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说的是在高昌国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吐鲁番地区种植的草棉,可以织成又白又软的布。
古时没有“棉”这个汉字,后期因棉的种植才演变而来的。文中的“白叠子”是古人对草棉的称呼。从“草实如茧”的描述可以看出,古时新疆一带栽种的棉是草本,果实成熟后有白色的絮,若蚕茧一般。
草棉植株(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草棉果(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树棉(Gossypium arboreumL.)是多年生灌木,也称亚洲棉,原产印度。传入中国后,主要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种植。树棉是木本植物,植株分枝不多,果实形状像桃子,偏小,棉絮白色。宋代的方芍编撰的《泊宅编》说:“闽广多种木绵,树高七八尺,叶如柞,结实如大菱而色青,秋深即开,露白绵茸然。”这里的说的木棉就是产自印度的树棉,高2米左右,果实在深秋裂开,露出白绵。
树棉植株及果(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树棉的花(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古时的棉纤维虽然短,但其自然卷曲,互相勾连在一起,能织成布制成衣服。棉纤维纺织前,先要经过一道棉籽棉絮分离的特殊工序,再将棉絮搓成棉条,从中抽取纤维,捻成连续不断的纱,做出来的衣服柔软洁白,具有非常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穿着非常舒适。
由于受温度等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古时早期传入中国南方的这种多年生的木本棉的后代,逐渐在形状上与原种发生了差异,慢慢蜕变成了一年生的草本棉,中原地区有经验的农民加以挑选改良后,一年生的优良草本棉逐步取代了多年生灌木棉,在明清时期木本树棉就很少见了。正因如此,南方一种能结实出白絮的本土植物——木棉,曾一度被误认为是印度传入的树棉,造成了许多误解,常被混为一谈。
《本草纲目》记载,“木棉有草木两种,交广木棉,树大如抱,其枝似桐,其叶大如胡桃叶,入秋开花,红如山茶花,黄蕊,为房甚繁,短则相比褚结实大如拳,实中有白絮,绵中有子,今人谓之斑枝花,讹为攀枝花。”可见明代李时珍也把树棉误以为是本土的攀枝花,也就是木棉。纵观古代典籍,棉的植株记载之所以被混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木棉的果絮究竟能否用来织布。
木棉(Bombax ceibaLinnaeus)是锦葵科木棉属高大落叶乔木,又被称为攀枝花、英雄树。其春季开出火红的花,先花后叶,色艳型美,可供食用;种子可榨油,作润滑油、制肥皂。
木棉的花(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木棉的果(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木棉絮纤维与树棉絮纤维相比,有明显差别,其光滑无天然卷曲,纤维之间无勾连,无法搓成棉条进行抽取,并且不吸水,在水中泡数小时,重量基本不增加,通常用来做褥、垫等的填充物,尤其是填充航海所用的救生圈和救生衣,特别实用。
木棉絮纤维不勾连,无法搓成棉条,理论上是无法纺成纱织成布,但黎族妇女用最原始的人工方式将木棉絮纤维织成了黎布。她们把木棉絮一丝丝地接起来,放在腿上搓捻,再转动自制简易纺锤,卷成纱锭,再绩成布。这种纱线,是人工将纤维捻曲,不牢固,上不了纺车和织布机。而且黎布不耐久,时间一长,纤维丧失曲度,就自动脱开了,布就破裂了。黎布不吸汗,一般用作包头巾和简单的套头衣,基本不能用来裁剪复杂的服装。故而其通常只在边疆少数民族使用,费时费力,不能规模生产,古时就已没落,如今逐步淘汰了。
木棉树形俊美挺拔,开花时红艳艳的一片,景观效果非常好,现在常作为绿化行道树,以观花为主。
“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是元代的王祯在《农书》里对棉作为纺织原料的描述,在《农书木棉序》中,他又列举了棉“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紵,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衣,不茧而絮”的优良特性。棉传入中国后,自宋代开始在中原地区规模化种植,元明时期得到统治阶级在制度上大力推广,元朝政府专门设立了“木棉提举司”机构,用来征收棉花,虽然加重了赋税,但改变了棉花的种植状况。到了明代,制度更苛刻,棉花和棉布被列为常年赋税对象。
棉的普及,解决了寒冷对人口的自然减损,提升了存活率,支撑了家庭单元对人口的生产能力。棉纺织和棉衣的全面实现,从根本上改善了人们衣料来源结构,从抗寒保暖的角度来说,增进了古人的体质,促进了人口数量增加,可见棉对人类功不可没。
勤劳的古人通过不断选育,逐渐培育出了适合国内环境生长的棉,不同时期种植的棉差别迥异,古时的草棉、树棉这些“旧世界棉”已被取代。现在栽培的棉花主要是近代以后引进的具白色长棉毛和灰白色不易剥离的短棉毛的陆地棉,性状优良,在全国广泛种植。
陆地棉植株(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陆地棉果(图片来自网络)
人类懂穿衣之时,棉就被利用了,时至今日,棉因其柔软、舒适、保暖、耐用、吸汗等优点,历经数千年的考验后,依旧为全世界所推崇,是全球人民喜欢的天然纤维。为了增进棉花的全世界交流,2019年10月7日,世界贸易组织主办了“世界棉花日”发起活动,促进棉产业、棉文化的发展,自此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10月7日)就是棉的重要日子了。
参考文献:
1. 宋鑫秀.元代植棉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
2. 赵冈.历史文献对班枝花与木本亚洲棉的混淆[J].农业考古,1996(3):207-212.
3. 李麦产.棉花传入与中国古代人口增长[J].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8):109-115.
4. 中国植物志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1.《【2016国庆放假安排】国庆假期最后一天对ta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丨花花万物丨世界棉花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2016国庆放假安排】国庆假期最后一天对ta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丨花花万物丨世界棉花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1963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