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电学院教授)蔡晓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电学院硕士研究生)
最近电视节目《挑战不可能》中出现了一些语言单位是否是成语的话题。文化学家蒙曼认为“喝西北风”和“加法、乘法、除法”都是成语,使与会者和观众感到困惑。
那么“喝西北风”等到底是成语吗?这要从成语的认定标准开始。
成语是一种习语。习语是指常用的固定短语,一般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习语等。对成语的感情和口传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各史书中收录的成语也无法整齐地整理。例如,刘洁秀编纂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收录了“喝西北风”,但没有收录“加法乘除”。赵英在《成语鉴别与成语词典收词标准的量化定性研究》 (2006)文章中,从近几十年来研究成语的各个界说和多数成语的实际情况中提取了成语的7个基本特征:短语性、凝固性、偶数性、潜在性、优雅性、历史性、湿性,赵英认为,如果某个词的基本特征符合上述7条,那么自然是成语。符合以上五种以上基本特性的人可以断定是成语。
从结构上说,“喝西北风”是东宾关系区。其结构不可分离,不能任意添加成分,内部结构相当凝固。这个语言单位不仅有本意,还有信义或比喻的意思。笔者搜索了历代茅盾文学奖语料库,发现所有作家基本上都是“喝西北风”。这样看来,“喝西北风”符合渔具性、凝固性、潜在性和润湿性,具有四个特点。但是“喝西北风”在音节组结构上是1 3,显然没有偶数性。关于那段历史,用蒙曼的话来说,最早的书证是清代《儒林外史》,距今300多年前就有了,这与那段典故和时代成语相比,历史比较薄弱。最重要的是优雅的问题,这是区分四资格是否是成语的重要依据。回顾《儒林外史》的例子,《喝西北风》一书出现了两次。
“我一天杀一只猪,赚不到钱,都扔给你在水里,让我老小喝西北风?(莎士比亚。)(《儒林外史》三次)
“让我们治山,让我们管理流水,都不如你这一毛不拔,我们喝西北风吧!”(《儒林外史》 41次)
显然,这两个例子都是对话语体,语言材料的口语性很强。古代文献中的狮格并不都是成语。至少有些接近现代汉语口语的资料不能归类为成语。
除了情感标准问题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原型理论来寻求这种似是而非的成语的解释。成语是习语的一种,习语的内部成员具有一定的共性,成语和其他成员的关系更像是不同类别之间的连续关系,而不是离散关系。类别内各成员的地位并不平等,可以分为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类别中原型性高的成员具有更多的类别属性。有人像西红柿一样认为是蔬菜,有人认为是水果,但大豆和香蕉是毫无疑问的。因为西红柿是蔬菜和水果的非典型成员。是两者交叉的部分。豆荚和香蕉都是各自类别的典型成员,因此不会有模糊的认识。
由此,“喝西北风”具有造影标准的四个特征,其他三个特征都不具备。特别优雅的问题更影响身份。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喝西北风”不是成语或成语的非典型成员。
那么,这个夹具可以分为哪一类呢?我们来看看“吃大锅饭”、“共成界”、“军令书”、“退场”等几个典型的习语。赵英认为习语一般意义简单,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结构定型度低于成语,意义几乎相同。“狼狈”是成语,但我认为“穿裤裆裤”归成语比较合适。因此,从形式和优雅性来看,“喝西北风”更适合定为习语。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7日版本08)
资料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1.《【喝西北风是成语吗】“喝西北风”为什么不像成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喝西北风是成语吗】“喝西北风”为什么不像成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2514765.html